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北京延庆县海坨山南麓,面积4660公顷,1985年经北京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天然油松林为主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松山保护区内群山叠翠,古松千姿百态,山涧溪水淙淙,谷中山石嶙峋,主峰大海坨山海拔2241米,为北京第二高峰。区内保存着华北地区唯一的大片天然油松林,以及保存良好的核桃楸、椴树、白蜡、榆树、桦木等树种构成的阔叶林。本区共有种子植物600多种,高等动物7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金钱豹、斑羚等。尤其是该保护区靠近首都北京,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
成立时间:1985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
地理坐标:东经115°43′44″-115°50′22″,北纬40°29′9″-40°33′35″。
地理位置:保护区位于北京市延庆县海坨山南麓,地处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中,西、北分别与河北省怀来县和赤城县接壤,东、南分别与延庆县张山营镇佛峪口、水峪等村相邻。在保护区腹地,有一行政村,即延庆县张山营镇大庄科村。
功能分区是自然保护地进行保护和管理的有效和必要工具。分区能将不同保护级别和利用程度的场地划分开来,使保护地内某些区域得到完全的保护,而另一些区域则适当开放,为公众提供接触自然、了解自然的机会。松山自然保护区共分为五个区域,分属三种类型,包括两个核心保护区、两个缓冲条带和一个实验区域。
松山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是天然油松林、落叶阔叶次生林及其蕴含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因此,核心区分两部分,其中北部核心区面积为1365.1公顷,西南部核心区面积453.9公顷,共计1819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4%。核心区是珍稀野生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保存着完好的天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这一区域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如确因科研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时,必须事先向保护区管理处提交申请和活动
缓冲区:
缓冲区分两部分,即北部核心区折缓冲区和西南部核心区的缓冲区。其中北部缓冲区面积为786.5公顷,西南部缓冲区面积为476.58公顷。两处缓冲区面积共1263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7.1%。缓冲区是核心区与实验区的过渡地段,作为核心区的缓冲地带,可从事多种科学研究的观测、调查等到工作,但绝对禁止任何形式的森林采伐,一般不允许开展森林旅游活动。
实验区:
考虑到生态旅游和当地居民生活要求,松山保护区还设有实验区域。这是除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其他地带,包括东部的塘子沟(即现在旅游的主景区),以及保护区入口到大庄科村的沿线区域。这些区域长期以来的人为活动较多,现有植被相对较差,建有农舍和农田,因此基本无主要保护对象分布。该区面积1578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3.68%。实验区是保护区内人为活动相对比较频繁的区域,区内可以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野生动植驯养繁殖及其它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松山保护区内群山叠翠,古松千姿百态,山涧溪水淙淙,谷中山石嶙峋,主峰大海坨山海拔2241米,为北京第二高峰。区内保存着华北地区唯一的大片天然油松林,以及保存良好的核桃楸、椴树、白蜡、榆树、桦木等树种构成的阔叶林。本区共有种子植物600多种。
松山以松得名,这里有着华北地区唯一成片的天然次生油松林,它们主要分布于保护区东部较为温湿的松树梁上,属于保护的核心区域,人们可以在游线上远眺它们的风采。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松山另一典型植被类型。它们由不同落叶阔叶树种组成,主要有白蜡、榆、椴树、核桃、蒙古栎等。混交林多分布在较干燥的西半部,海拔1000-1600米的阴坡,是整个松山保护区植物类型最丰富的群落类型。内部有多种能被人类利用的植物,是松山不可多得的宝贵自然资源。除油松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外,松山还有其他许多植被群落类型,其分布区域与各种自然条件具有对应关系。
根据调查,保护区现有维管束植物109科413属783种及变种(其中野生维管束植物106科380属713种及变种),占北京地区同类植物总数的49.8%,其中蕨类植物14科18属26种;裸子植物3科4属5种;被子植物88科358属682种。
位于北京延庆县海坨山南麓,面积4660公顷,1985年经北京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天然油松林为主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松山保护区内群山叠翠,古松千姿百态,山涧溪水淙淙,谷中山石嶙峋,主峰大海坨山海拔2241米,为北京第二高峰。区内保存着华北地区唯一的大片天然油松林,以及保存良好的核桃楸、椴树、白蜡、榆树、桦木等树种构成的阔叶林。本区共有种子植物600多种,高等动物7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金钱豹、斑羚等。尤其是该保护区靠近首都北京,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
基本信息
成立时间:1985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
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主要保护对象为天然油松林为主的温带森木生态系统。地理坐标:东经115°43′44″-115°50′22″,北纬40°29′9″-40°33′35″。
地理位置:保护区位于北京市延庆县海坨山南麓,地处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中,西、北分别与河北省怀来县和赤城县接壤,东、南分别与延庆县张山营镇佛峪口、水峪等村相邻。在保护区腹地,有一行政村,即延庆县张山营镇大庄科村。
功能区划
功能分区是自然保护地进行保护和管理的有效和必要工具。分区能将不同保护级别和利用程度的场地划分开来,使保护地内某些区域得到完全的保护,而另一些区域则适当开放,为公众提供接触自然、了解自然的机会。松山自然保护区共分为五个区域,分属三种类型,包括两个核心保护区、两个缓冲条带和一个实验区域。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核心区:松山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是天然油松林、落叶阔叶次生林及其蕴含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因此,核心区分两部分,其中北部核心区面积为1365.1公顷,西南部核心区面积453.9公顷,共计1819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4%。核心区是珍稀野生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保存着完好的天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这一区域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如确因科研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时,必须事先向保护区管理处提交申请和活动
缓冲区:
缓冲区分两部分,即北部核心区折缓冲区和西南部核心区的缓冲区。其中北部缓冲区面积为786.5公顷,西南部缓冲区面积为476.58公顷。两处缓冲区面积共1263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7.1%。缓冲区是核心区与实验区的过渡地段,作为核心区的缓冲地带,可从事多种科学研究的观测、调查等到工作,但绝对禁止任何形式的森林采伐,一般不允许开展森林旅游活动。
实验区:
考虑到生态旅游和当地居民生活要求,松山保护区还设有实验区域。这是除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其他地带,包括东部的塘子沟(即现在旅游的主景区),以及保护区入口到大庄科村的沿线区域。这些区域长期以来的人为活动较多,现有植被相对较差,建有农舍和农田,因此基本无主要保护对象分布。该区面积1578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3.68%。实验区是保护区内人为活动相对比较频繁的区域,区内可以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野生动植驯养繁殖及其它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植物资源
松山保护区内群山叠翠,古松千姿百态,山涧溪水淙淙,谷中山石嶙峋,主峰大海坨山海拔2241米,为北京第二高峰。区内保存着华北地区唯一的大片天然油松林,以及保存良好的核桃楸、椴树、白蜡、榆树、桦木等树种构成的阔叶林。本区共有种子植物600多种。回声崖
松山保护区地形复杂,海拔高度变化大,从最低处的627.6m到最高处的2198.4m(大海坨峰,北京地区第二高峰)。由海拔变化导致的温度和水分分布变化使这里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带和丰富的植物种类。海拔高度 | 植被类型 |
2000m以上 | 亚高山山顶草甸 |
1800-2000m | 山地针叶林带 |
1600-1800m | 针阔叶混交林带 |
1000-1600m | 中山落叶阔叶林带 |
700-1000m | 低山落叶灌丛带 |
松山以松得名,这里有着华北地区唯一成片的天然次生油松林,它们主要分布于保护区东部较为温湿的松树梁上,属于保护的核心区域,人们可以在游线上远眺它们的风采。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松山另一典型植被类型。它们由不同落叶阔叶树种组成,主要有白蜡、榆、椴树、核桃、蒙古栎等。混交林多分布在较干燥的西半部,海拔1000-1600米的阴坡,是整个松山保护区植物类型最丰富的群落类型。内部有多种能被人类利用的植物,是松山不可多得的宝贵自然资源。除油松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外,松山还有其他许多植被群落类型,其分布区域与各种自然条件具有对应关系。
根据调查,保护区现有维管束植物109科413属783种及变种(其中野生维管束植物106科380属713种及变种),占北京地区同类植物总数的49.8%,其中蕨类植物14科18属26种;裸子植物3科4属5种;被子植物88科358属682种。
松山奇石
松山植物区系以华北植物区系的植物为主要成分,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北平原山地亚区。保护区的植物以温带分布占优势,典型的温带物种上一篇:大海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03-25 ]
下一篇:扎龙自然保护区[ 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