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足山自然保护区
鸡足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地理位置在北纬25°56’-26 °00’,东经100 °20’-100 °25’之间。地跨宾川、洱源、鹤庆3县,西与大理、洱海毗邻,北与鹤庆相连,主体部分位于宾川县境内。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6公里,总面积2822公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境内。因山顶向西北,尾掉东南,前分3支,后为1支,酷似鸡爪而得名。与五台、普陀、九华、峨眉诸山并称中国五大佛教圣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山共有40座险峰、34座崖壁、45个幽洞、泉潭百余处、岗岭壑谷无数。庙宇古建筑群遍布危崖山岗峡谷,在茫茫林海中时隐时现。
自然概况
一、地质地貌
本区在大地构造上属横断山块断带,为横断山脉的东南边缘,最高海拔金顶为3240米,最低海拔为南村桥边1780米,相对高差达1460米。
这里地层为二迭系海底火山宁静式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层,被大条较大型的断裂所切割。南部为河子孔白草龙断裂,中部为河子孔-金顶寺贯穿本区的主断层,东部为河子孔-九重岩断裂,这些断裂均具多期复活断裂的特点。造山运动导致熔岩的同源多次宁静式喷发,早期喷出的玄武岩经受断层作用,被后期断裂切割,产生大大小小的重叠断裂,逐步形成鸡足山危岩陡壁、石门、石洞和层复一层的山峦叠障。自华首门、罗汉壁、九重岩至文笔山,长5公里,高千余米,壮观而秀丽。鸡足山中部为断裂作用所形成的山间陷地带,形成了长约5公里,宽约1公里的平缓丘陵地带。悉槁寺河纵贯其中,经南部汇入少址大河。鸡足山山麓的沙址街至白草龙一线被第四纪冲积层所覆盖,岩石则以砂岩为。鸡足山二迭系玄武岩,夹数层紫-紫红色凝灰岩和玄武角砾岩,岩石构造多异,有“石状奇绝”之说。
二、气候
本区受西南季风控制,属中亚热带气候类型。由于本区为滇西北金沙江河谷区域。地形闭塞,海拔较低,西南季凤越山滑下产生梵风效应。年雨量仅593mm,为云南3个少雨中心中雨量最少的地区。日照时数2736小时,日照充足,>10℃积温5919.7℃,年平均气温22℃,气候干燥暖热。由于鸡足山相对高差较大,气候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900米以下为中亚热带气候,海拔1900-2400米为北亚热带气候,海拔2400-2800米为暖温带性质气候,海拔2800-3200米为温带性质气候,海拔3000米以上为高山寒温带性质气候。
三、土壤
在气候及植被的综合作用下,发育着各种森林土壤类型,并反映出山地土壤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1800-2400米的云南松林下为山地红壤带,土壤肥力较高。海拔2400-2800米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下为山地黄棕壤带。海拔2800-3200米湿性常绿阔叶林及硬叶常绿阔叶林下为山地棕壤带。海拔3200米以上为山地暗棕壤带。海拔3200米以上亚高山顶部灌丛草甸植被下,有机质积累少,土层较薄,形成亚高山灌丛草甸土。
四、植被
鸡足山植被具有典型的云南高原区植物区系特征,组成植被的优势种在都为本地区的特有种。从山麓到山顶,有多种硬叶栎类和硬叶常绿阔叶林树种。由于山地相对高差较大,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南坡,海拔1789-2800米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带。海拔2800-3200米,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带。海拔3200米以上为苍山冷杉为主的亚高山暗针叶林带,间有黄背栎萌生灌丛。
鸡足山的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硬叶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3个类型,其中以常绿阔叶林中的半湿润常绿林面积最大,为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云南亚热带北部地区在西南季风和高原地貌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地带性森林类型,它是滇中高原植被的代表类型。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是山地垂直带上的一种森林类型,鸡足山仅有多变石栎林一个类型。硬叶常绿阔叶林主要有光叶高山栎林和黄背栎林两个类型。落叶阔叶林有圆叶杨林、野核桃林两个类型。
人文概况
鸡足山古名青巅山、九曲山、九重崖,明代佛教兴盛后,改名鸡足山。
鸡足山是佛教的圣地,源远流长。据地方史籍记载,鸡足山的佛教始于宋代,而盛于明朝。至明代佛教在鸡足山大盛,先后有圆庆、净月、周理、无往、洪如、大错、担当等高僧在鸡足山出家修行,将鸡足山佛教推向极盛时期,这时鸡足山佛教寺院已有“大寺八、小寺三十有四、庵院六十有五、静室一百七十余所”,其中著名者有金顶寺、传灯寺、太子阁、九莲寺、迦叶殿、石钟寺、寂光寺、慧灯庵等。除寺院而外,还建有轩、亭、角、堂、坊、塔、殿等200余座、桥梁18座(大错《鸡足山指掌图记》)。从嘉靖至万历年间,鸡足山有大小寺院数百座,住山僧众上千人,处处香烟缭绕,是佛教的鼎盛时期。
同时道教也进入鸡足山,在山中修建了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玉皇阁、真武阁等道观。清代以后,佛教在鸡足山继续发展,先后增修了祝圣寺、楞严塔等寺塔,再次为鸡足山增添光彩,这时期高僧有虚云、自性、洪舒、普行等。使鸡足山成为中国佛教的名山之一,和峨眉、五台、九华、普陀等山齐名。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是鸡足山的朝山庙会,届时游人来至四面八方,远达海内外。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进山,历时近5月,羁旅最久,考察最详。
自然概况
一、地质地貌
本区在大地构造上属横断山块断带,为横断山脉的东南边缘,最高海拔金顶为3240米,最低海拔为南村桥边1780米,相对高差达1460米。
这里地层为二迭系海底火山宁静式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层,被大条较大型的断裂所切割。南部为河子孔白草龙断裂,中部为河子孔-金顶寺贯穿本区的主断层,东部为河子孔-九重岩断裂,这些断裂均具多期复活断裂的特点。造山运动导致熔岩的同源多次宁静式喷发,早期喷出的玄武岩经受断层作用,被后期断裂切割,产生大大小小的重叠断裂,逐步形成鸡足山危岩陡壁、石门、石洞和层复一层的山峦叠障。自华首门、罗汉壁、九重岩至文笔山,长5公里,高千余米,壮观而秀丽。鸡足山中部为断裂作用所形成的山间陷地带,形成了长约5公里,宽约1公里的平缓丘陵地带。悉槁寺河纵贯其中,经南部汇入少址大河。鸡足山山麓的沙址街至白草龙一线被第四纪冲积层所覆盖,岩石则以砂岩为。鸡足山二迭系玄武岩,夹数层紫-紫红色凝灰岩和玄武角砾岩,岩石构造多异,有“石状奇绝”之说。
二、气候
本区受西南季风控制,属中亚热带气候类型。由于本区为滇西北金沙江河谷区域。地形闭塞,海拔较低,西南季凤越山滑下产生梵风效应。年雨量仅593mm,为云南3个少雨中心中雨量最少的地区。日照时数2736小时,日照充足,>10℃积温5919.7℃,年平均气温22℃,气候干燥暖热。由于鸡足山相对高差较大,气候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900米以下为中亚热带气候,海拔1900-2400米为北亚热带气候,海拔2400-2800米为暖温带性质气候,海拔2800-3200米为温带性质气候,海拔3000米以上为高山寒温带性质气候。
三、土壤
在气候及植被的综合作用下,发育着各种森林土壤类型,并反映出山地土壤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1800-2400米的云南松林下为山地红壤带,土壤肥力较高。海拔2400-2800米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下为山地黄棕壤带。海拔2800-3200米湿性常绿阔叶林及硬叶常绿阔叶林下为山地棕壤带。海拔3200米以上为山地暗棕壤带。海拔3200米以上亚高山顶部灌丛草甸植被下,有机质积累少,土层较薄,形成亚高山灌丛草甸土。
四、植被
鸡足山植被具有典型的云南高原区植物区系特征,组成植被的优势种在都为本地区的特有种。从山麓到山顶,有多种硬叶栎类和硬叶常绿阔叶林树种。由于山地相对高差较大,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南坡,海拔1789-2800米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带。海拔2800-3200米,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带。海拔3200米以上为苍山冷杉为主的亚高山暗针叶林带,间有黄背栎萌生灌丛。
鸡足山的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硬叶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3个类型,其中以常绿阔叶林中的半湿润常绿林面积最大,为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云南亚热带北部地区在西南季风和高原地貌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地带性森林类型,它是滇中高原植被的代表类型。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是山地垂直带上的一种森林类型,鸡足山仅有多变石栎林一个类型。硬叶常绿阔叶林主要有光叶高山栎林和黄背栎林两个类型。落叶阔叶林有圆叶杨林、野核桃林两个类型。
人文概况
鸡足山古名青巅山、九曲山、九重崖,明代佛教兴盛后,改名鸡足山。
鸡足山是佛教的圣地,源远流长。据地方史籍记载,鸡足山的佛教始于宋代,而盛于明朝。至明代佛教在鸡足山大盛,先后有圆庆、净月、周理、无往、洪如、大错、担当等高僧在鸡足山出家修行,将鸡足山佛教推向极盛时期,这时鸡足山佛教寺院已有“大寺八、小寺三十有四、庵院六十有五、静室一百七十余所”,其中著名者有金顶寺、传灯寺、太子阁、九莲寺、迦叶殿、石钟寺、寂光寺、慧灯庵等。除寺院而外,还建有轩、亭、角、堂、坊、塔、殿等200余座、桥梁18座(大错《鸡足山指掌图记》)。从嘉靖至万历年间,鸡足山有大小寺院数百座,住山僧众上千人,处处香烟缭绕,是佛教的鼎盛时期。
同时道教也进入鸡足山,在山中修建了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玉皇阁、真武阁等道观。清代以后,佛教在鸡足山继续发展,先后增修了祝圣寺、楞严塔等寺塔,再次为鸡足山增添光彩,这时期高僧有虚云、自性、洪舒、普行等。使鸡足山成为中国佛教的名山之一,和峨眉、五台、九华、普陀等山齐名。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是鸡足山的朝山庙会,届时游人来至四面八方,远达海内外。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进山,历时近5月,羁旅最久,考察最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