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采石风景区
采石风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旅游区,由采石矶片区、濮塘片区、青山片区、横山片区组成,总面积64.85平方公里,是一处以诗仙李白为灵魂,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底蕴,以“翠螺浮大江”的山岳型自然景观为特色,以文化欣赏、自然观光和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综合型风景区。
采石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作为“长江三矶之首”的自然景观代表采石矶和以“诗仙长眠之地”闻名的人文景观灵魂李白文化在国内均具有代表性,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人文景观为自然景观添色,自然景观为人文景观添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风景区四大片区特色各异,采石矶片区,以伟大诗人李白为灵魂,以“大江绕绝壁,草圣伴诗仙”景观为特色,以李白文化欣赏和江矶揽胜功能为主,战争文化和宗教文化欣赏功能为辅的观光游览区。濮塘片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优美的自然景观为特色,以竹景观、竹文化欣赏和休闲度假为主,革命历史教育功能为辅的休闲度假区。青山片区,以“白水绕青山,诗仙忆谢公”景观为特色的,以李白文化和谢脁文化欣赏为主,宗教文化欣赏和休闲娱乐功能为辅的观光游览区。横山片区,以自然生态景观为特色,以访古探幽、登高揽胜为主要功能,突出自然野趣与幽趣的生态旅游区。四片区类型丰富、特色各异、优势互补、结构优良,共有两大类七中类三十三小类景观,极具多样性,山水相映、人物相倚、古今相融、情景相辉。
采石风景区地形险要,向为金陵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到民国年间,这里就发生了二十余次著名的战争。采石风景区也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在历史上先后出现过许多著名寺庙,有“采石虽小,七十二庙”之说。广济寺初创于三国时赤乌三年(239年),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小九华山上的地藏王庙也曾盛极一时。
2003年《采石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国家建设部评审以来,采石风景区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景区内常住人口迁出、锁溪河综合整治、太白大道拓宽、翠螺湾景区、谪仙园景区、翠苑、延园等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使风景区文化品位和景观内涵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也扩大了风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给景区带来了游客量的逐年增长。
当前,采石风景区年接待游客量约60万人次,客源地以南京、芜湖等周边城市以及沪宁高速沿线城市为主。景区经营项目以观光门票为主,另有长江观光游船、翠螺山观光索道、锁溪河水上游乐等休闲娱乐项目,节庆活动有锁溪河龙舟竞赛、多米诺骨牌运动、小九华庙会等。风景区紧邻长江,以“长江鱼宴”为代表的地方特色餐饮文化也已渐成气候。
采石矶片区
采石风景区地形险要,向为金陵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到民国年间,这里就发生了二十余次著名的战争。采石风景区也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在历史上先后出现过许多著名寺庙,有“采石虽小,七十二庙”之说。广济寺初创于三国时赤乌三年(239年),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小九华山上的地藏王庙也曾盛极一时。
2003年《采石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国家建设部评审以来,采石风景区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景区内常住人口迁出、锁溪河综合整治、太白大道拓宽、翠螺湾景区、谪仙园景区、翠苑、延园等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使风景区文化品位和景观内涵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也扩大了风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给景区带来了游客量的逐年增长。
当前,采石风景区年接待游客量约60万人次,客源地以南京、芜湖等周边城市以及沪宁高速沿线城市为主。景区经营项目以观光门票为主,另有长江观光游船、翠螺山观光索道、锁溪河水上游乐等休闲娱乐项目,节庆活动有锁溪河龙舟竞赛、多米诺骨牌运动、小九华庙会等。风景区紧邻长江,以“长江鱼宴”为代表的地方特色餐饮文化也已渐成气候。
蛾眉亭建于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由太平州知州张瑰创建,但从诗人贾岛的《牛渚》诗“泊舟涉危亭,蛾眉望中碧”中可以推测,蛾眉亭其实在中唐时期就有了。
千百年来,蛾眉亭集秀美与壮观于一身,站在蛾眉亭,能一览江南的无限风光,“出大江而山曰采石,昔人因其山雄丽,亭绝壁上,以尽登览之美,前望东西梁山,夹江相对,宛如蛾眉,遂以亭名”,从明初当涂名士陶安的《蛾眉亭记》中,不仅可以看到古人在绝壁上建蛾眉亭的良苦用心,同时也表述了夹江相对的东西梁山,恰如一对弯弯的蛾眉,“蛾眉亭”因此得名。
蛾眉亭的景色宛如四季图,尤其是晴天去蛾眉亭,日照江面,一条银白色的江练,耀眼的江水,波光粼粼,恰似两山的眼波,浓郁的翠松绿林,仿佛两山的眉,秀丽而又妩媚。
三台阁秀丽的采石矶就像一组如画的屏风矗立在长江下游的江岸上,而耸立在翠螺山至高点上的三台阁则像一粒珍珠镶嵌在山巅。
三台阁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朝时毁。据康熙时太平州州守杨霖在《采石三台阁记》中所载:周文襄公(即工部右侍郎周忱)提升为大中丞时,捐俸买下了松莳山。光禄公(曹履吉)也自愿捐三千金建阁于山巅。阁建好后,以“三台”为名,以祀“文昌”之意。当时阁的东西各有三楹,以居黄冠。由此可见,“三台”是星官的名字,为大熊星座的六星。曹履吉建三台阁不只为了观星象,而是兼有观天时、世时、水时之用。曹履吉身为当涂人,在外做官后回到家乡,“念采石要地,患巨测”,乃“自建高阁翠螺之巅,假风水署‘三台’,实阅江防飞渡也”,希望借助文昌帝君来保护一方的平安,此为一说。也有人认为,曹履吉在京都为官多年,用了一生的积蓄建三台阁供奉文昌君,是想以此激励乡邻贤士认真读书,将来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传说曹履吉的后代果然不负众望,其中一个叫曹忠文的被钦点中了状元,并且也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
林散之艺术馆“大江绕绝壁,草圣伴诗仙。”大自然造化了采石矶,采石矶挽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为了纪念这位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师、诗人、画家,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决定建立林散之艺术馆,并于1991年10月15日在马鞍山采石风景区建成,了却了先生“归宿之期愿与李白为邻”的心愿。
林散之先生是我国书法艺术一代宗师,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林散之先生(1898~1989年),祖籍安徽和县,出生于江苏江浦,自幼聪慧,六岁入村塾,习诗文、联语,同时临习颜柳楷书,又喜涂抹绘画。13岁到南京从张青浦学人物画,16岁师从范培开学书法,18岁向清代进士张粟庵学古文诗词,32岁拜国画大师黄宾虹为师并立志远游。此后,先生归居乡里,潜心艺事。公务之暇,发愤自砺。自称60岁始学草书,古稀之年后仍悉心变法,使其书法艺术日臻完善,进入全盛阶段。其草书入于古人,于笔法墨法,多有新创,既有清新飘逸之姿,又有雄强恣肆之气,为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继二王、怀素之后的又一高峰,故有“当代草圣”之誉。
太白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宋元时期均有修葺。明正统五年(1440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视江南时重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知府胡季瀛重建,改名为太白楼,又称“唐李公青莲祠”。后毁于兵燹。清光绪三年(1877年),兵部尚书彭玉麟捐资重建。
太白楼位于翠螺山南麓,依山而临江。楼高18米,三层两进,前楼后阁,左右回廊;歇山屋顶,筒瓦滴水,鳖鱼走兽,飞檐翘角,蔚为壮观。尤其是祠堂正厅供奉的一尊楠木雕李白站像,背负双手,昂首挺胸,神态潇洒飘逸,十分传神地再现了诗仙风韵。游人士子,登楼远眺,长江如练,绿洲溢翠,百舸争流,鸥鸟翱翔,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的美誉,它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长江著名的“三楼一阁”。
为纪念伟大诗人李白,弘扬李白诗歌文化,1986年,太白楼东侧一组清代建筑改建并与太白楼合璧,由此构成了全国建楼最早、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文物藏品最多的李白纪念馆。
馆内还陈列着一尊楠木雕李白卧像和古代文物字画及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李白全集、当代名人书画、李白研究专著等。
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诗人在登临蛾眉亭时都情不自禁地为其题诗,一吐内心的无限感慨。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题诗描绘蛾眉亭是“双峰秀出两眉弯,翠黛依然鉴影间”。南宋诗人
采石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作为“长江三矶之首”的自然景观代表采石矶和以“诗仙长眠之地”闻名的人文景观灵魂李白文化在国内均具有代表性,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人文景观为自然景观添色,自然景观为人文景观添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风景区四大片区特色各异,采石矶片区,以伟大诗人李白为灵魂,以“大江绕绝壁,草圣伴诗仙”景观为特色,以李白文化欣赏和江矶揽胜功能为主,战争文化和宗教文化欣赏功能为辅的观光游览区。濮塘片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优美的自然景观为特色,以竹景观、竹文化欣赏和休闲度假为主,革命历史教育功能为辅的休闲度假区。青山片区,以“白水绕青山,诗仙忆谢公”景观为特色的,以李白文化和谢脁文化欣赏为主,宗教文化欣赏和休闲娱乐功能为辅的观光游览区。横山片区,以自然生态景观为特色,以访古探幽、登高揽胜为主要功能,突出自然野趣与幽趣的生态旅游区。四片区类型丰富、特色各异、优势互补、结构优良,共有两大类七中类三十三小类景观,极具多样性,山水相映、人物相倚、古今相融、情景相辉。
采石风景区地形险要,向为金陵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到民国年间,这里就发生了二十余次著名的战争。采石风景区也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在历史上先后出现过许多著名寺庙,有“采石虽小,七十二庙”之说。广济寺初创于三国时赤乌三年(239年),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小九华山上的地藏王庙也曾盛极一时。
2003年《采石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国家建设部评审以来,采石风景区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景区内常住人口迁出、锁溪河综合整治、太白大道拓宽、翠螺湾景区、谪仙园景区、翠苑、延园等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使风景区文化品位和景观内涵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也扩大了风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给景区带来了游客量的逐年增长。
当前,采石风景区年接待游客量约60万人次,客源地以南京、芜湖等周边城市以及沪宁高速沿线城市为主。景区经营项目以观光门票为主,另有长江观光游船、翠螺山观光索道、锁溪河水上游乐等休闲娱乐项目,节庆活动有锁溪河龙舟竞赛、多米诺骨牌运动、小九华庙会等。风景区紧邻长江,以“长江鱼宴”为代表的地方特色餐饮文化也已渐成气候。
采石矶片区
采石风景区地形险要,向为金陵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到民国年间,这里就发生了二十余次著名的战争。采石风景区也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在历史上先后出现过许多著名寺庙,有“采石虽小,七十二庙”之说。广济寺初创于三国时赤乌三年(239年),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小九华山上的地藏王庙也曾盛极一时。
2003年《采石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国家建设部评审以来,采石风景区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景区内常住人口迁出、锁溪河综合整治、太白大道拓宽、翠螺湾景区、谪仙园景区、翠苑、延园等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使风景区文化品位和景观内涵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也扩大了风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给景区带来了游客量的逐年增长。
当前,采石风景区年接待游客量约60万人次,客源地以南京、芜湖等周边城市以及沪宁高速沿线城市为主。景区经营项目以观光门票为主,另有长江观光游船、翠螺山观光索道、锁溪河水上游乐等休闲娱乐项目,节庆活动有锁溪河龙舟竞赛、多米诺骨牌运动、小九华庙会等。风景区紧邻长江,以“长江鱼宴”为代表的地方特色餐饮文化也已渐成气候。
蛾眉亭建于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由太平州知州张瑰创建,但从诗人贾岛的《牛渚》诗“泊舟涉危亭,蛾眉望中碧”中可以推测,蛾眉亭其实在中唐时期就有了。
千百年来,蛾眉亭集秀美与壮观于一身,站在蛾眉亭,能一览江南的无限风光,“出大江而山曰采石,昔人因其山雄丽,亭绝壁上,以尽登览之美,前望东西梁山,夹江相对,宛如蛾眉,遂以亭名”,从明初当涂名士陶安的《蛾眉亭记》中,不仅可以看到古人在绝壁上建蛾眉亭的良苦用心,同时也表述了夹江相对的东西梁山,恰如一对弯弯的蛾眉,“蛾眉亭”因此得名。
蛾眉亭的景色宛如四季图,尤其是晴天去蛾眉亭,日照江面,一条银白色的江练,耀眼的江水,波光粼粼,恰似两山的眼波,浓郁的翠松绿林,仿佛两山的眉,秀丽而又妩媚。
三台阁秀丽的采石矶就像一组如画的屏风矗立在长江下游的江岸上,而耸立在翠螺山至高点上的三台阁则像一粒珍珠镶嵌在山巅。
三台阁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朝时毁。据康熙时太平州州守杨霖在《采石三台阁记》中所载:周文襄公(即工部右侍郎周忱)提升为大中丞时,捐俸买下了松莳山。光禄公(曹履吉)也自愿捐三千金建阁于山巅。阁建好后,以“三台”为名,以祀“文昌”之意。当时阁的东西各有三楹,以居黄冠。由此可见,“三台”是星官的名字,为大熊星座的六星。曹履吉建三台阁不只为了观星象,而是兼有观天时、世时、水时之用。曹履吉身为当涂人,在外做官后回到家乡,“念采石要地,患巨测”,乃“自建高阁翠螺之巅,假风水署‘三台’,实阅江防飞渡也”,希望借助文昌帝君来保护一方的平安,此为一说。也有人认为,曹履吉在京都为官多年,用了一生的积蓄建三台阁供奉文昌君,是想以此激励乡邻贤士认真读书,将来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传说曹履吉的后代果然不负众望,其中一个叫曹忠文的被钦点中了状元,并且也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
林散之艺术馆“大江绕绝壁,草圣伴诗仙。”大自然造化了采石矶,采石矶挽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为了纪念这位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师、诗人、画家,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决定建立林散之艺术馆,并于1991年10月15日在马鞍山采石风景区建成,了却了先生“归宿之期愿与李白为邻”的心愿。
林散之先生是我国书法艺术一代宗师,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林散之先生(1898~1989年),祖籍安徽和县,出生于江苏江浦,自幼聪慧,六岁入村塾,习诗文、联语,同时临习颜柳楷书,又喜涂抹绘画。13岁到南京从张青浦学人物画,16岁师从范培开学书法,18岁向清代进士张粟庵学古文诗词,32岁拜国画大师黄宾虹为师并立志远游。此后,先生归居乡里,潜心艺事。公务之暇,发愤自砺。自称60岁始学草书,古稀之年后仍悉心变法,使其书法艺术日臻完善,进入全盛阶段。其草书入于古人,于笔法墨法,多有新创,既有清新飘逸之姿,又有雄强恣肆之气,为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继二王、怀素之后的又一高峰,故有“当代草圣”之誉。
太白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宋元时期均有修葺。明正统五年(1440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视江南时重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知府胡季瀛重建,改名为太白楼,又称“唐李公青莲祠”。后毁于兵燹。清光绪三年(1877年),兵部尚书彭玉麟捐资重建。
太白楼位于翠螺山南麓,依山而临江。楼高18米,三层两进,前楼后阁,左右回廊;歇山屋顶,筒瓦滴水,鳖鱼走兽,飞檐翘角,蔚为壮观。尤其是祠堂正厅供奉的一尊楠木雕李白站像,背负双手,昂首挺胸,神态潇洒飘逸,十分传神地再现了诗仙风韵。游人士子,登楼远眺,长江如练,绿洲溢翠,百舸争流,鸥鸟翱翔,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的美誉,它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长江著名的“三楼一阁”。
为纪念伟大诗人李白,弘扬李白诗歌文化,1986年,太白楼东侧一组清代建筑改建并与太白楼合璧,由此构成了全国建楼最早、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文物藏品最多的李白纪念馆。
馆内还陈列着一尊楠木雕李白卧像和古代文物字画及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李白全集、当代名人书画、李白研究专著等。
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诗人在登临蛾眉亭时都情不自禁地为其题诗,一吐内心的无限感慨。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题诗描绘蛾眉亭是“双峰秀出两眉弯,翠黛依然鉴影间”。南宋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