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渡风景区
理、棋盘格构造、劈理构造、复式褶皱、挤压破碎带、牵引构造、层间小型揉皱等比比皆是。最典型的有孤山寨的“一线天”(张性裂隙)、七渡褶皱构造、六合山庄挤压破碎带等地质构造形迹和化石产地。
十渡地质奇观
喀斯特广泛发育的十渡自然风景区有众多地质现象,成因独特,造型奇美,堪称地质奇观,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1、“天堑”一线天
一线天是地质上的断层裂隙,这条巨缝长达65米,高35米-45米,宽1米-1.5米 ,最窄处仅0.6-0.7米,一人通过两壁擦肩,进入巨缝凉爽宜人,抬头仰望只见一线蓝天,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一线天,堪称地质奇观。两侧山岩奇异,岩石表面有轻微溶蚀,略有凹凸不平,在细小缝隙中有类似石钟乳的沉淀形态,因为雨水的渗入和溶蚀,在两壁岩石面上出现斑驳的沉积和侵蚀痕迹,如壁画,似崖刻,有的形如飞禽走兽,有的如树木花草,也有的似云霞如波涛,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更增加了这一奇观的神秘感。
2、仙峰谷“飞来石”
该石长5米,高3米,宽3米,其所在的河床和两侧山坡、山峰的出露基岩皆为中元古界蓟县雾迷山组遂石条带白云岩,而该石同则与之不同,它是由很多棱角状石块胶结而成,且火遂石成分含量较高,称为同生角砾石。在地质上,把远地而来与所在地基岩性质不同的岩石称为飞来石。这块飞来石的形成在中生代以前距今2.5亿年之前,至此处安家落落至少也有200万年的历史了,它的形成和来历是一部复杂的地质历史纪录,是开展科普教育重要的实物标本。
3、“同圆藻”化石
这块巨石是中元古界蓟县系时代的古海洋中藻类繁生,在碳酸盐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化石。在这种叠层石化中,因藻类种属繁多,常见的平面形态常具有同心圆的构造,故又叫同圆藻化石,眼前这块化石是在大约距今11-13亿年前形成的,高7米,宽6米,厚约2米,形态完整,化石连片,结构清楚,层面构造在众多同圆藻化石中非常典型,是罕见的地质奇观。
4、千古河床“石中石”
在距今14-10亿年前,这里为浅海环境,当时气候潮湿炎热,际地上的大量碳酸钙、碳酸镁被水溶解带到海洋中沉淀,形成石灰岩或白云岩,同时陆地上的二氧化硅也以胶体的形式被一团一团的带到海洋中,并随海洋里正在沉积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一起沉积,就形成了现在这种在岩石中包裹着的一个一个圆形、椭圆形的似爪状的石块。这石块比包围它的基岩硬度大,颜色也略暗些,故称这一景观为石中石。这种海洋中两种不同物质同时沉积形成的岩石,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科普价值。
5、神秘的龙山"佛"字
十渡有座龙山,在它上边一块直上直下的崖壁上,有一个苍劲有力的“佛”字,高3米多,宽约2米,远看则清,近看则蒙;雨后则真,平日则虚。这个“佛”字完全是自然形成的,是水沿岩石的节理裂隙面溶蚀风化后形成的痕迹。龙山的岩石属白云岩,白云岩可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蚀,所以在有裂隙的地方,当有雨水渗入时就发生表面溶蚀。由于裂隙面的不平整、不均匀,有的地方溶蚀较重,在同一岩层面上也有颜色深浅的变化,往往形成各种花斑、不规则的图案,致于它能形成“佛”字形态,那完全是偶然、巧合,被称为世界自然奇观。
6、天然石佛
平峪村一位羊倌,在跌下数十丈深的山涧后,发现崖壁脚下有一个形象逼真的石佛,双手腹前交叉自然而立,五官俱全,眉须分明。经专家鉴定,这是一大自然奇石,它是由上水石挟杂钟乳石碎块堆积而成的像形石。石人身上长满了青苔,且在“嘴”下、眉上等凹陷部位生长少许青草,颇似胡须和长眉,身上的青苔像衣服,头部五官部位是没长青草的裸露部分,是不上水的钟乳石碎块被胶结,两臂和手也是钟乳石碎块。石人原位于峭壁下面,从石灰岩缝隙中渗出的含碳酸钙水溶液,因水压减低和温度降低,使溶液中碳酸钙发生沉淀,在上水石堆积过程中也掺进崩落下来的钟乳石碎块,因其形成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故上面长满青苔,它能形成直立人形,完全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自然巧合,是一个罕见的自然奇观。
7、七渡“太阳升”
在河岸的悬崖壁上,岩层呈清楚的半圆形隆起,一层一层的石灰岩以同心状叠置,在垂直于半圆方向上发生一系列裂隙,如发自圆心的辐射线,从七渡桥西面隔河远望,好像刚刚升起的太阳,放射着光芒,故称这一景观为“太阳升”。此景观是岩层褶曲现象,在地质学科上称为背斜构造,它是地壳上升隆起产生的地层褶曲,岩石向上凸起的部分形态称为背斜,向下凹曲的岩层形态称为向斜。背斜、向斜构造在野外是常见的现象,但是像这样完整圆滑,又有如此形象的放射性裂隙,实在是典型、罕见,堪称地质奇观
8、龟寿山
在眼前的状似大三角形的山峰上,由上至下,有无数高起的石块,形像乌龟,大小不等,在沿着斜边向下爬行,象是要爬下山峰,到河中饮水,故称此山为龟寿山。
9、王老铺的“三清洞”
从六渡向北,在王老铺村西约1公里处的坡脚下有一个溶洞,当地称为三清洞。洞穴已测部分600米长。洞内是单一的溶蚀景观,基本没有石钟乳等化学堆积。但是洞体规模宏大,侵蚀、溶蚀形态十分奇特,多为成排分布的窝穴状、钟罩状溶蚀圆坑。有的窝穴形态奇特、巨大、互相连通,像人工开凿的一排排石窟,像天花板上的灯罩,像满天繁星,真是鬼斧神工,令人惊叹称绝。洞穴景观与石花洞、银狐洞、云水洞等截然不同,它是一种奇特的溶洞景观类型,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它的发现和开发将为首都人民提供一处新型的溶洞旅游景点,为岩溶科研、科普开辟一处理想园地。
10、蝙蝠山
在十渡,有三峰叠翠,错落有致,高低跌荡的壮丽景观,形似一只巨大的蝙蝠,伸展着阔大的翅膀,在茫茫云霄下翩翩起舞,永不知疲倦地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人。传说以前,人们夜里逃避洪水来到小山丘,但是人们发现水位上升,小山丘也往上长,两侧各伸出一膊,人们离地面越来越高。洪水退去之后,人们惊讶发现是一只黑色的蝙蝠救了他们,那小山丘是蝙蝠的头,两肢是它的翅膀,故把这座形似蝙蝠的山称为蝙蝠山。
11、仙栖洞
在十渡屏幕山旅游区西南约两公里的山腰上有一股清泉,名叫黑牛水。泉水出口直径约50厘米,常年流淌不止,水量很大。当地人曾用六寸抽水泵抽水2个月,未曾抽干过。70年代当地村民挖了一个容量5000立方米的蓄水池,用它浇灌山下百余亩梯田、果树。在历史上少有的大旱之年,水量也不见减少。经过有关专家多次勘察,认为地下可能为一大型充水溶洞,为开发旅游,当地人于1998年投资开凿岩洞,这座被尘封了亿万年的艺术殿堂,于1999年终于展现在人们面前,命名为“仙栖洞”。本溶洞发育在奥陶纪厚层灰岩地层中,已探深度超过3000米,仍未尽头。洞内厅堂深遂广布,暗河纵漫无源,多色种乳群现,大量钟乳石造型奇绝、精妙、玲珑,令人叹为观止,不禁称绝,堪称地下艺术天堂,已命名的景观如仙栖神堂、白塔流苏、仙栖飞瀑、仙塔寻根、百纳神针、龟寿延年、五彩玉帘、仙栖来客、琼浆玉液酿瑶池等近百处。特别是该洞入口为水洞,划船400米水路,再登陆观景,这在华北地区是少见的,其水路长度(在北方)仅次于本溪水洞。这是北京地区继石花洞穴后又一大型溶洞,有些景观可与石花洞比美,其水景可与石花洞互补。信步于洞内尤如与尘世隔绝,恍若来至仙境。这真是大自然在20世纪末赐给人类的造化宝库。
12、九脸画山
山峰的崖壁上,有一张张栩栩如生的人脸。这些脸随着太阳光线的变化而变化,有时看象少女,有时看象老人,有时看象顽童。这些生动的人脸,并不是人工巧匠雕凿而成,而是大自然天然形成,在大脸的周围还有许多小脸,最多者可看出九个脸,故称九脸画山。
十渡国家地质公园
十渡国家地质公
旅游资源
地质奇观
十渡地质奇观
喀斯特广泛发育的十渡自然风景区有众多地质现象,成因独特,造型奇美,堪称地质奇观,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1、“天堑”一线天
一线天是地质上的断层裂隙,这条巨缝长达65米,高35米-45米,宽1米-1.5米 ,最窄处仅0.6-0.7米,一人通过两壁擦肩,进入巨缝凉爽宜人,抬头仰望只见一线蓝天,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一线天,堪称地质奇观。两侧山岩奇异,岩石表面有轻微溶蚀,略有凹凸不平,在细小缝隙中有类似石钟乳的沉淀形态,因为雨水的渗入和溶蚀,在两壁岩石面上出现斑驳的沉积和侵蚀痕迹,如壁画,似崖刻,有的形如飞禽走兽,有的如树木花草,也有的似云霞如波涛,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更增加了这一奇观的神秘感。
2、仙峰谷“飞来石”
该石长5米,高3米,宽3米,其所在的河床和两侧山坡、山峰的出露基岩皆为中元古界蓟县雾迷山组遂石条带白云岩,而该石同则与之不同,它是由很多棱角状石块胶结而成,且火遂石成分含量较高,称为同生角砾石。在地质上,把远地而来与所在地基岩性质不同的岩石称为飞来石。这块飞来石的形成在中生代以前距今2.5亿年之前,至此处安家落落至少也有200万年的历史了,它的形成和来历是一部复杂的地质历史纪录,是开展科普教育重要的实物标本。
3、“同圆藻”化石
这块巨石是中元古界蓟县系时代的古海洋中藻类繁生,在碳酸盐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化石。在这种叠层石化中,因藻类种属繁多,常见的平面形态常具有同心圆的构造,故又叫同圆藻化石,眼前这块化石是在大约距今11-13亿年前形成的,高7米,宽6米,厚约2米,形态完整,化石连片,结构清楚,层面构造在众多同圆藻化石中非常典型,是罕见的地质奇观。
4、千古河床“石中石”
在距今14-10亿年前,这里为浅海环境,当时气候潮湿炎热,际地上的大量碳酸钙、碳酸镁被水溶解带到海洋中沉淀,形成石灰岩或白云岩,同时陆地上的二氧化硅也以胶体的形式被一团一团的带到海洋中,并随海洋里正在沉积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一起沉积,就形成了现在这种在岩石中包裹着的一个一个圆形、椭圆形的似爪状的石块。这石块比包围它的基岩硬度大,颜色也略暗些,故称这一景观为石中石。这种海洋中两种不同物质同时沉积形成的岩石,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科普价值。
5、神秘的龙山"佛"字
十渡有座龙山,在它上边一块直上直下的崖壁上,有一个苍劲有力的“佛”字,高3米多,宽约2米,远看则清,近看则蒙;雨后则真,平日则虚。这个“佛”字完全是自然形成的,是水沿岩石的节理裂隙面溶蚀风化后形成的痕迹。龙山的岩石属白云岩,白云岩可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蚀,所以在有裂隙的地方,当有雨水渗入时就发生表面溶蚀。由于裂隙面的不平整、不均匀,有的地方溶蚀较重,在同一岩层面上也有颜色深浅的变化,往往形成各种花斑、不规则的图案,致于它能形成“佛”字形态,那完全是偶然、巧合,被称为世界自然奇观。
6、天然石佛
平峪村一位羊倌,在跌下数十丈深的山涧后,发现崖壁脚下有一个形象逼真的石佛,双手腹前交叉自然而立,五官俱全,眉须分明。经专家鉴定,这是一大自然奇石,它是由上水石挟杂钟乳石碎块堆积而成的像形石。石人身上长满了青苔,且在“嘴”下、眉上等凹陷部位生长少许青草,颇似胡须和长眉,身上的青苔像衣服,头部五官部位是没长青草的裸露部分,是不上水的钟乳石碎块被胶结,两臂和手也是钟乳石碎块。石人原位于峭壁下面,从石灰岩缝隙中渗出的含碳酸钙水溶液,因水压减低和温度降低,使溶液中碳酸钙发生沉淀,在上水石堆积过程中也掺进崩落下来的钟乳石碎块,因其形成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故上面长满青苔,它能形成直立人形,完全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自然巧合,是一个罕见的自然奇观。
7、七渡“太阳升”
在河岸的悬崖壁上,岩层呈清楚的半圆形隆起,一层一层的石灰岩以同心状叠置,在垂直于半圆方向上发生一系列裂隙,如发自圆心的辐射线,从七渡桥西面隔河远望,好像刚刚升起的太阳,放射着光芒,故称这一景观为“太阳升”。此景观是岩层褶曲现象,在地质学科上称为背斜构造,它是地壳上升隆起产生的地层褶曲,岩石向上凸起的部分形态称为背斜,向下凹曲的岩层形态称为向斜。背斜、向斜构造在野外是常见的现象,但是像这样完整圆滑,又有如此形象的放射性裂隙,实在是典型、罕见,堪称地质奇观
8、龟寿山
在眼前的状似大三角形的山峰上,由上至下,有无数高起的石块,形像乌龟,大小不等,在沿着斜边向下爬行,象是要爬下山峰,到河中饮水,故称此山为龟寿山。
9、王老铺的“三清洞”
从六渡向北,在王老铺村西约1公里处的坡脚下有一个溶洞,当地称为三清洞。洞穴已测部分600米长。洞内是单一的溶蚀景观,基本没有石钟乳等化学堆积。但是洞体规模宏大,侵蚀、溶蚀形态十分奇特,多为成排分布的窝穴状、钟罩状溶蚀圆坑。有的窝穴形态奇特、巨大、互相连通,像人工开凿的一排排石窟,像天花板上的灯罩,像满天繁星,真是鬼斧神工,令人惊叹称绝。洞穴景观与石花洞、银狐洞、云水洞等截然不同,它是一种奇特的溶洞景观类型,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它的发现和开发将为首都人民提供一处新型的溶洞旅游景点,为岩溶科研、科普开辟一处理想园地。
10、蝙蝠山
在十渡,有三峰叠翠,错落有致,高低跌荡的壮丽景观,形似一只巨大的蝙蝠,伸展着阔大的翅膀,在茫茫云霄下翩翩起舞,永不知疲倦地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人。传说以前,人们夜里逃避洪水来到小山丘,但是人们发现水位上升,小山丘也往上长,两侧各伸出一膊,人们离地面越来越高。洪水退去之后,人们惊讶发现是一只黑色的蝙蝠救了他们,那小山丘是蝙蝠的头,两肢是它的翅膀,故把这座形似蝙蝠的山称为蝙蝠山。
11、仙栖洞
在十渡屏幕山旅游区西南约两公里的山腰上有一股清泉,名叫黑牛水。泉水出口直径约50厘米,常年流淌不止,水量很大。当地人曾用六寸抽水泵抽水2个月,未曾抽干过。70年代当地村民挖了一个容量5000立方米的蓄水池,用它浇灌山下百余亩梯田、果树。在历史上少有的大旱之年,水量也不见减少。经过有关专家多次勘察,认为地下可能为一大型充水溶洞,为开发旅游,当地人于1998年投资开凿岩洞,这座被尘封了亿万年的艺术殿堂,于1999年终于展现在人们面前,命名为“仙栖洞”。本溶洞发育在奥陶纪厚层灰岩地层中,已探深度超过3000米,仍未尽头。洞内厅堂深遂广布,暗河纵漫无源,多色种乳群现,大量钟乳石造型奇绝、精妙、玲珑,令人叹为观止,不禁称绝,堪称地下艺术天堂,已命名的景观如仙栖神堂、白塔流苏、仙栖飞瀑、仙塔寻根、百纳神针、龟寿延年、五彩玉帘、仙栖来客、琼浆玉液酿瑶池等近百处。特别是该洞入口为水洞,划船400米水路,再登陆观景,这在华北地区是少见的,其水路长度(在北方)仅次于本溪水洞。这是北京地区继石花洞穴后又一大型溶洞,有些景观可与石花洞比美,其水景可与石花洞互补。信步于洞内尤如与尘世隔绝,恍若来至仙境。这真是大自然在20世纪末赐给人类的造化宝库。
12、九脸画山
山峰的崖壁上,有一张张栩栩如生的人脸。这些脸随着太阳光线的变化而变化,有时看象少女,有时看象老人,有时看象顽童。这些生动的人脸,并不是人工巧匠雕凿而成,而是大自然天然形成,在大脸的周围还有许多小脸,最多者可看出九个脸,故称九脸画山。
自然景观
十渡国家地质公园
十渡国家地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