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
摘要: 章古台沙地森林公园位于彰武县章古台镇,是东北唯一的国家沙地森林公园,是沙漠奇观与人工林海巧妙结合的生态景观。
章古台沙地森林公园位于彰武县章古台镇,是东北唯一的国家沙地森林公园,是沙漠奇观与人工林海巧妙结合的生态景观。
章古台沙地森林公园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总面积11341公顷,植于百米沙层上的万顷人造林堪称世界奇迹。固沙科教片《绿色的梦》、《绿色的呼唤》、电视连续剧《大漠风流》曾在这里拍摄。日本岩玻画制作所摄制的“绿色长城”,收入《世界之最》电视系列片。置身万顷林海可以享受沙湖浴、森林浴、日光浴,捡拾红蘑、黄蘑、草蘑,在沙地生态园采摘绿色农产品、品尝地方风味美食,感受自然野趣。 [1]
章古台沙地森林公园,位于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镇,距阜新市区160公里, 距省会沈阳市126公里,总面积11341公顷,林地面积768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8%以上。它是在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的人工林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沙漠翰海与人工林海融为一体的大漠生态景观,主要景点有:沙漠翰海、万亩人造林、“大漠风流”石碑、沙地生态园等。[2]
章古台地处“八百里瀚海”的科尔沁沙地南部。章古台,是蒙古语,原名章古塔拉,“章古”汉译为“苍耳”, “塔拉”汉译为“甸子”,因有苍耳的甸子而得名。
两千年多前,章古台就有人类活动。在辽代,是贵族的春猎之地;金代则为契丹二十部族牧地;清太宗时,在此地设
养息牧牧场,为关外三大牧场之一,其产品直供盛京(今沈阳),是林草丰茂的风水宝地。据《清文献通考》记载:“长林丰草,讹寝咸宜,游牧别群,孔阜孔硕,凡马驼牛羊之孳息者岁以千万计……其地在章古台”。
在近代,随着人类不合理的频繁经济活动,生态被破坏,沙漠南移,而章古台正好处于沙漠南移的额头上,是科尔沁沙地的脑门。章古台沙地形成的原因主要受北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的侵蚀影响和柳河冲击泛滥、风积所致,分为流沙地、半固定和固定沙地,其中流动及半流动沙地约占20% ,固定沙地约占 80% ,主要成分为石英沙。一年中每秒30米的风要刮240多次,四五米高的沙丘每年前移3—4米,这里的住户二三年搬一次家是常事,就连“沙眼”都成了彰武县的地方病。
风沙虽然是危害农田的杀手,却与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产自沙地的地瓜、西瓜、小米、小杂粮,是远近闻名的绿色食品。这里的小孩一出生垫的褥袋里面装的都是细沙,相当于“尿不湿”。细沙炒的花生、瓜子受热均匀,别具风味。
章古台有三件宝:硅砂、草炭、松树苗。硅砂储量达6000亿立方米,广泛应用于铸造、玻璃及玻璃制品。草炭储量超亿吨,可做生物化肥、营养土、工业燃料、医疗防腐剂、食品保鲜、重金属等。章古台又是联合国苗木基地,培育樟子松苗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樟子松是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远销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同时,章古台又是离沈阳都市最近的沙漠翰海,是游客体验荒凉、回归自然、参与植树造林、增强社会责任感的特色景观。
建国初期,彰武地区沙海茫茫,沙丘滚滚,侵蚀着大片良田。如何扼住黄龙的头,是事关彰武命运的大事。因此,50年代初,国家派出科技人员在章古台进行固沙造林试验,经过几十年人沙之战,硬是在百米厚的沙地上开垦出万顷人工防风固沙林,有效控制了沙化扩大。彰武沙化还直接威胁到沈阳市,所以每到植树季节,沈阳人也会到彰武来植树。田连元等明星也来这里植过树。目前,彰武流动沙丘已缩小到3.92亩,分布在四合城乡、章古台镇、后新秋镇及阿尔乡畜牧场等地,可耕地面积达到43万亩。
章古台沙地森林公园有各种试验林3.4万亩,其中樟子松2.2万亩,是中国第一片防风固沙林。这万亩松林,是世界瞩目的地方。它作为主角,仅影片就拍了4部,即固沙科教片《绿色的梦》、电视片《绿色的呼唤》、电视连续剧《大漠风流》,1985年12月日本岩玻画制作所录制的《绿色长城》,还收入《世界之最》电视系列片。先后有亚、非、欧、美等34个国家的总统、总理、林业官员、专家学者千余人到章古台参观学习,他们把固沙造林的创举称为“人间奇迹”。 1981年8月23日,马里共和国总统、人民民主联盟总书记穆萨·特拉奥雷将军和夫人专程到这里了解固沙造林经验,并下榻在固沙造林研究所。
登上四层防火瞭望塔,举目北望,科尔沁沙地黄沙漫天,若秋风大作之时,沙涛滚滚,撼人心魄。鸟瞰四周万亩人造林海,无边无际的樟子松、连绵不断的油松林、挺拔的白杨、多姿的黄柳……犹如一道绿色屏障,遏制着科尔沁沙地南侵。这一奇异景观,仿佛一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金色的沙海之中。置身其中可以进行沙湖浴、森林浴、日光浴,可以牧牛、牧羊,可以捡拾红蘑、黄蘑、草蘑等真菌,也可以沙海造林,感悟人工造林锁住肆虐的“黄龙”——人定胜天的真谛。
50多年前,章古台是一片风沙肆虐的瀚海,素有“塞外沙荒”之称。每年约有40%~70%的农田遭受风剥沙压,粮食亩产不足百斤甚至绝收,50%的牧场遭受风沙危害。肆虐的沙丘不仅给当地的生态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同时在季风的作用下,每年还以惊人的速度向东南扩展,直接威胁着辽西北乃至沈阳地区的生态环境及国土安全。
1952年4月22日,一队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年轻科技工作者,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离开了条件优越的大城市,来到人烟稀少的章古台,建立了辽西省林业试验站( 1978年12月27日改成辽宁省固沙研究所),吹响了向沙漠进军的号角。他们经过长期努力和反复实验,终于从数百种植物中筛选出易繁殖、再生能力强、耐风蚀沙埋的小黄柳、差巴嘎蒿、胡枝子、小叶锦鸡儿、紫穗槐等五种固沙植物。1955年又成功营造起中国第一片樟子松防风固沙林,开创了我国樟子松治沙造林的先例。此外,他们还适时开展了混交林、农田/牧场防护林和沙地果园等营建技术、森林保护技术等研究,固沙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在国内首屈一指。1957年,他们总结出的“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顺风推进,前挡后拉,分批治理”的一整套综合固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填补了我国灌木固沙史的空白,其中豆科灌木固沙开世界之先河。
经过几代人5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章古台的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6%提高到如今的67%,为农业稳产高产和改善农民生活提供了保障。果树、水稻、烟草、花生等作物已在这里安家落户,粮食产量由以前的亩产不到百斤,发展到现在的400公
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
简介
章古台沙地森林公园位于彰武县章古台镇,是东北唯一的国家沙地森林公园,是沙漠奇观与人工林海巧妙结合的生态景观。
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
章古台沙地森林公园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总面积11341公顷,植于百米沙层上的万顷人造林堪称世界奇迹。固沙科教片《绿色的梦》、《绿色的呼唤》、电视连续剧《大漠风流》曾在这里拍摄。日本岩玻画制作所摄制的“绿色长城”,收入《世界之最》电视系列片。置身万顷林海可以享受沙湖浴、森林浴、日光浴,捡拾红蘑、黄蘑、草蘑,在沙地生态园采摘绿色农产品、品尝地方风味美食,感受自然野趣。 [1]
主要景点
章古台沙地森林公园,位于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镇,距阜新市区160公里, 距省会沈阳市126公里,总面积11341公顷,林地面积768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8%以上。它是在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的人工林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沙漠翰海与人工林海融为一体的大漠生态景观,主要景点有:沙漠翰海、万亩人造林、“大漠风流”石碑、沙地生态园等。[2]
沙地翰海
章古台地处“八百里瀚海”的科尔沁沙地南部。章古台,是蒙古语,原名章古塔拉,“章古”汉译为“苍耳”, “塔拉”汉译为“甸子”,因有苍耳的甸子而得名。 两千年多前,章古台就有人类活动。在辽代,是贵族的春猎之地;金代则为契丹二十部族牧地;清太宗时,在此地设
养息牧牧场,为关外三大牧场之一,其产品直供盛京(今沈阳),是林草丰茂的风水宝地。据《清文献通考》记载:“长林丰草,讹寝咸宜,游牧别群,孔阜孔硕,凡马驼牛羊之孳息者岁以千万计……其地在章古台”。
在近代,随着人类不合理的频繁经济活动,生态被破坏,沙漠南移,而章古台正好处于沙漠南移的额头上,是科尔沁沙地的脑门。章古台沙地形成的原因主要受北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的侵蚀影响和柳河冲击泛滥、风积所致,分为流沙地、半固定和固定沙地,其中流动及半流动沙地约占20% ,固定沙地约占 80% ,主要成分为石英沙。一年中每秒30米的风要刮240多次,四五米高的沙丘每年前移3—4米,这里的住户二三年搬一次家是常事,就连“沙眼”都成了彰武县的地方病。
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
[1][2][3]风沙虽然是危害农田的杀手,却与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产自沙地的地瓜、西瓜、小米、小杂粮,是远近闻名的绿色食品。这里的小孩一出生垫的褥袋里面装的都是细沙,相当于“尿不湿”。细沙炒的花生、瓜子受热均匀,别具风味。
章古台有三件宝:硅砂、草炭、松树苗。硅砂储量达6000亿立方米,广泛应用于铸造、玻璃及玻璃制品。草炭储量超亿吨,可做生物化肥、营养土、工业燃料、医疗防腐剂、食品保鲜、重金属等。章古台又是联合国苗木基地,培育樟子松苗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樟子松是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远销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同时,章古台又是离沈阳都市最近的沙漠翰海,是游客体验荒凉、回归自然、参与植树造林、增强社会责任感的特色景观。
万亩人工林
建国初期,彰武地区沙海茫茫,沙丘滚滚,侵蚀着大片良田。如何扼住黄龙的头,是事关彰武命运的大事。因此,50年代初,国家派出科技人员在章古台进行固沙造林试验,经过几十年人沙之战,硬是在百米厚的沙地上开垦出万顷人工防风固沙林,有效控制了沙化扩大。彰武沙化还直接威胁到沈阳市,所以每到植树季节,沈阳人也会到彰武来植树。田连元等明星也来这里植过树。目前,彰武流动沙丘已缩小到3.92亩,分布在四合城乡、章古台镇、后新秋镇及阿尔乡畜牧场等地,可耕地面积达到43万亩。 章古台沙地森林公园有各种试验林3.4万亩,其中樟子松2.2万亩,是中国第一片防风固沙林。这万亩松林,是世界瞩目的地方。它作为主角,仅影片就拍了4部,即固沙科教片《绿色的梦》、电视片《绿色的呼唤》、电视连续剧《大漠风流》,1985年12月日本岩玻画制作所录制的《绿色长城》,还收入《世界之最》电视系列片。先后有亚、非、欧、美等34个国家的总统、总理、林业官员、专家学者千余人到章古台参观学习,他们把固沙造林的创举称为“人间奇迹”。 1981年8月23日,马里共和国总统、人民民主联盟总书记穆萨·特拉奥雷将军和夫人专程到这里了解固沙造林经验,并下榻在固沙造林研究所。
登上四层防火瞭望塔,举目北望,科尔沁沙地黄沙漫天,若秋风大作之时,沙涛滚滚,撼人心魄。鸟瞰四周万亩人造林海,无边无际的樟子松、连绵不断的油松林、挺拔的白杨、多姿的黄柳……犹如一道绿色屏障,遏制着科尔沁沙地南侵。这一奇异景观,仿佛一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金色的沙海之中。置身其中可以进行沙湖浴、森林浴、日光浴,可以牧牛、牧羊,可以捡拾红蘑、黄蘑、草蘑等真菌,也可以沙海造林,感悟人工造林锁住肆虐的“黄龙”——人定胜天的真谛。
“大漠风流”石碑
50多年前,章古台是一片风沙肆虐的瀚海,素有“塞外沙荒”之称。每年约有40%~70%的农田遭受风剥沙压,粮食亩产不足百斤甚至绝收,50%的牧场遭受风沙危害。肆虐的沙丘不仅给当地的生态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同时在季风的作用下,每年还以惊人的速度向东南扩展,直接威胁着辽西北乃至沈阳地区的生态环境及国土安全。 1952年4月22日,一队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年轻科技工作者,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离开了条件优越的大城市,来到人烟稀少的章古台,建立了辽西省林业试验站( 1978年12月27日改成辽宁省固沙研究所),吹响了向沙漠进军的号角。他们经过长期努力和反复实验,终于从数百种植物中筛选出易繁殖、再生能力强、耐风蚀沙埋的小黄柳、差巴嘎蒿、胡枝子、小叶锦鸡儿、紫穗槐等五种固沙植物。1955年又成功营造起中国第一片樟子松防风固沙林,开创了我国樟子松治沙造林的先例。此外,他们还适时开展了混交林、农田/牧场防护林和沙地果园等营建技术、森林保护技术等研究,固沙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在国内首屈一指。1957年,他们总结出的“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顺风推进,前挡后拉,分批治理”的一整套综合固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填补了我国灌木固沙史的空白,其中豆科灌木固沙开世界之先河。
经过几代人5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章古台的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6%提高到如今的67%,为农业稳产高产和改善农民生活提供了保障。果树、水稻、烟草、花生等作物已在这里安家落户,粮食产量由以前的亩产不到百斤,发展到现在的400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