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州西湖国家湿地公园
稀鸟自来。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许浑,润州丹阳(今江苏)人。文宗太和年间进士,曾任颍州从事,主管文书,职业参谋,察举非法。后为监察御史、虞部员外郎。曾有 “山雨欲来风满楼”而名后世。写这首《西湖宴饯》时,正值深秋季节,霜染红叶,菊绕湖开,鸟飞蝉鸣,征车辘辘,鼓角声声。兰堂之上,西湖清宴,歌伎曲高,客兴正浓。此时,夕阳西下,高耸的城堡身披余辉,湖边楼台沐浴在金波荡漾之中,静谧的寺院里,香客还未散尽,袅袅轻烟,随风飘散在平湖之上。好一派西湖秋色,令游人心醉。
宋代承平百年,天下晏然,西湖胜景,愈为天下仰慕。在欧阳修之前,知颍、泛颍并歌咏西湖者,有蔡齐、晏殊、宋祁诸人。晏殊,字同叔,临川(今江西)人。七岁能文,以神童被荐于真宗,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宰相兼枢密使,是欧阳修的恩师。后忤逆权贵,罢相以工部尚书知颍州。其《和王校勘中夏东园》诗云:“东园何所乐,所乐非尘事。野竹乱无行,幽花晚多思。闲窥鱼尾赤, 暗辨蜂腰细。树影密遮林, 藤梢狂罥袂。潘蔬足登膳, 陶林径取醉。幸获汝颍水,忘却今昔世。欢言捧瑶佩, 愿以疏麻继。”东园,指颍州西湖之怡园,是当时西湖东岸的著名景区之一。晏公罢相知颍,闲逸之中,不免思绪徘徊。然西湖美景,却令他忘却今昔何年,穿行在野竹幽花丛中,鲤鱼和赤峰成为他的亲密伴侣,一代名相,竟如此逍遥于西湖胜境之中。宋祁更不用说了,他是湖北安陆人,仁宗二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与欧阳修同修《新唐书》,因在《玉楼春》一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名句,世称“红杏尚书”,美名流传。他的《咏西湖上寄颍州相公》一诗云:“湖边烟树与天齐,独爱湖波照影时。岸蒋渚萍春披靡,佛楼僧阁暝参差。相君万一来湖上。手弄潺湲更忆谁?”宋祁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著有《宋景文长短句》,但此诗并无四六长短之分,而是平铺直叙,娓娓道来,真情实感,亲切动人。他写出了西湖的魅力是“独爱湖波”,一池春水;湖面之上,雨打浮萍;岸边烟树,齐天探雾;广如一片原始森林,幽深莫测;佛楼僧阁,落日余辉,倒映在西湖如明镜般波光之中,参差错落,好一幅西湖阳春三月水墨图。
若论对西湖钟情无限,赞爱有加者,莫过于欧阳修其人。欧阳修一生八到颍州,初至颍州西湖,便被西湖美景所倾倒,发出“柳絮已将春去远,海棠应恨我来迟”的感叹。西湖对欧阳修,实在是三生有幸,相见恨晚。即知颍,便“嗟哉我岂不乐此,心虽欲往身不能”。他盛赞“西溪水色春长绿”,第一次说出“西湖烟水如我家”。但毕竟当时他才四十三岁,仕途倥偬,居家难择。待再至汝阴,顾望西湖时,“十四五年劳梦寐”,“白首重来似故乡”。此时的他已经把颍州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了。披阅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发现,歌咏西湖,赞美西湖,留下诗词最多的,当属欧阳修。特别是他的《采桑子十三首》,翻旧阙,写新声。其中连续以十个“西湖好”之句直接赞美颍州西湖风光之美,创下了古代文人墨客歌咏西湖之最。在欧阳修的笔下,西湖绿水逶迤,一片琼田;佳景无时,百卉争妍;狼藉残红,急管繁弦;满目繁华,云物俱鲜;载酒来时,不觉船移;醒醉喧哗,疑是神仙。真真正正将他“平生为爱西湖好”的内心情愫如行云流水般倾泻而出,并凝练成精妙诗句,曲尽笔端。
欧阳修之后,歌咏颍州西湖者,代不乏人,或偶有佳作。而读之使人对西湖产生美妙幻觉,生发无限联想,将西湖妩媚风光之美推向极致者,当属苏东坡。“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苏东坡生性喜水,对颍州西湖更是情有独钟。东池浮萍,西池秋水;春梦寻湖,同泛扁舟;水涨西湖,忘缈淮海;壶中春色,欢饮共觞。在苏东坡心目中,“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借西施之美,喻西湖之色,西湖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约。他把颍州西湖与扬州瘦西湖比较,“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他把颍西湖与杭西湖比较,“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其实苏东坡是最有资格评论西湖风光的人:他两次在杭州为官,知过颍州,调过扬州,贬到惠州,游过雷州,住过许州,而这些地方都有西湖,所以他的好友秦觏说他:“十里荷花菡萏初,我公所至有西湖。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已无。”杨万里亦说他“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不得休”。一句“西湖长”,确立了苏东坡评价天下西湖的“权威”地位,也透显出对这位西湖才子的钦佩仰慕之情。
颍州因西湖而繁荣
颍州因西湖而繁荣,西湖因颍州而扬名。作为游览胜地,颍州西湖历史悠远,开发较早,以其广袤的湖面,深藏于平原腹地,历经千年而愈发明秀,存在的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作为政治中心,古颍州、古汝阴、古胡城,地处富饶的淮北平原,北通汴梁,南达长淮,东枕颍水,西临陈蔡,由于河密土肥,交通、农业和商贸都很发达,被视为“东南形胜”之地,两千多年来,一直都是州、府、郡、县的治所和王侯封爵的采邑。因此,古城颍州,成为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主要商埠;颍州西湖也自然成为名公巨卿、达官显贵们优游燕闲的娱乐场所。
到了唐代,随着淮颍水道的开通,朝廷设置淮颍道使职加强管理和开发,淮颍水运成为国家漕运的重要运输线,商业运输和贸易随之繁荣兴盛,颍州遂成为淮西名城。颍州丝绸纺织工艺精良,絁、棉等产品被选为贡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和好评。白居易《村苦寒》诗说,“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盛赞絁被防寒保暖性能。颍州出产的白鱼,是淮河、颍水的名贵鱼类,制成“糟白鱼”流通市场,并被列为贡品。垂至宋代,苏轼知颍州时,赋诗赞美白鱼:“红叶黄花秋正乱,白鱼紫蟹君须忆。”欧阳修知颍和退休以后,说颍州“物产益美,不异江湖之富”,赞美颍州“肉香酒醇,土厚水甘,蔬果俱佳,且物价便宜,一切都好”。可以说,是西湖滋润着颍州大地,孕育和提供了如此丰富的物产,颍州因西湖而富庶。
至之唐宋时期,承平日久,经济繁荣,颍州西湖的建设也随之发展。晚唐时西湖的面貌已非常可观了,岸边有楼台亭阁,湖上荡漾着游船,人们歌舞饮宴,乐而忘返。尤其是北宋定都汴梁,颍州地属京畿,政治地位显著提高。特别是颍王赵颍(宋神宗)即位后,因颍为“龙兴之地”,升州为府(称顺昌府),颍州西湖也随之声名鹊起,成为闻达一时的“天下绝胜”。一如前文所述,西湖史上可考的历代建筑,北宋时期即占一半。
西湖的繁荣还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宋史"地理志》称颍州“人备文武全才,风俗清丽”;欧阳修称颍州“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苏轼说“汝颍为州,邦畿称首。士风备于南北,人物推于古今。宾主相续,盖宗资、范盈博之旧治,文献相续,有晏殊、欧阳修之遗风。”故颍州一向被视为“中州善地”。正由于颍州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才吸引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学士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如蔡齐、晏殊、吕公著、宋祁、梅尧臣、曾巩、刘敞、刘攽、苏辙、周邦彦、黄庭坚、刘景文、陆佃、陈师道、沈遘、秦觏、杨万里、白玉蟾等人,他们或晏游于西湖之上,或咏吟于楼台亭阁,少则数天,多则数月,诗意不尽,留连不归。
西湖的繁荣反过来又推动了颍州的发展。颍州“地濒淮、颍,厥土良夭,水泉鱼稻之美,甲于近甸。”故自庆历以来,贤士大夫往往“经营其处,以为燕闲之地”(苏颂语)。据笔者统计,在北宋一百年六十七年的历史中,先后有九十位太守在颍州供职,其中有师生太守、父子太守、翰林太守、状元太守、宰执太守,多是朝廷大臣和高官巨卿。他们有的从京师卸任后,把颍州作为一处“优游燕闲”之地,养精蓄锐,而后另谋他途。更多的是一些想入京为官的人,往往将颍州作为跳板,先在这来镀金,而后进入京师,不少人由此成为朝廷宰执。而颍州的美好名声和政治地位也在不断攀升,更多的人都想到此一游,一来可结交权贵,二来可以畅游西湖。正是在这种微妙的大自然与社会政治的巧妙结合中,颍州成为和谐之邦,西湖成为优游胜地。颍州的风物,西湖的胜景与文人墨客的美文佳句,同为史书传载,流韵千古。
颍西湖的历史变迁
颍州西湖是一处自然景观,但是天地四时,变化无常,大自然虽赋予西湖鲜活的生命,也同样使她经历了兴起、全盛、衰落以及由大到小直至消亡的演变过程。
颍州西湖的面积,据有关记载和专家测算:古代(唐以前)约为三十平方公里,“广柔相济,水深莫测”;北宋时期约为十五平方公里,缩小一半;明中期约为七点五平方公里,又缩小一半。湖的位置和范围:唐代之前湖水曾直抵胡城西门,北
宋代承平百年,天下晏然,西湖胜景,愈为天下仰慕。在欧阳修之前,知颍、泛颍并歌咏西湖者,有蔡齐、晏殊、宋祁诸人。晏殊,字同叔,临川(今江西)人。七岁能文,以神童被荐于真宗,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宰相兼枢密使,是欧阳修的恩师。后忤逆权贵,罢相以工部尚书知颍州。其《和王校勘中夏东园》诗云:“东园何所乐,所乐非尘事。野竹乱无行,幽花晚多思。闲窥鱼尾赤, 暗辨蜂腰细。树影密遮林, 藤梢狂罥袂。潘蔬足登膳, 陶林径取醉。幸获汝颍水,忘却今昔世。欢言捧瑶佩, 愿以疏麻继。”东园,指颍州西湖之怡园,是当时西湖东岸的著名景区之一。晏公罢相知颍,闲逸之中,不免思绪徘徊。然西湖美景,却令他忘却今昔何年,穿行在野竹幽花丛中,鲤鱼和赤峰成为他的亲密伴侣,一代名相,竟如此逍遥于西湖胜境之中。宋祁更不用说了,他是湖北安陆人,仁宗二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与欧阳修同修《新唐书》,因在《玉楼春》一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名句,世称“红杏尚书”,美名流传。他的《咏西湖上寄颍州相公》一诗云:“湖边烟树与天齐,独爱湖波照影时。岸蒋渚萍春披靡,佛楼僧阁暝参差。相君万一来湖上。手弄潺湲更忆谁?”宋祁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著有《宋景文长短句》,但此诗并无四六长短之分,而是平铺直叙,娓娓道来,真情实感,亲切动人。他写出了西湖的魅力是“独爱湖波”,一池春水;湖面之上,雨打浮萍;岸边烟树,齐天探雾;广如一片原始森林,幽深莫测;佛楼僧阁,落日余辉,倒映在西湖如明镜般波光之中,参差错落,好一幅西湖阳春三月水墨图。
若论对西湖钟情无限,赞爱有加者,莫过于欧阳修其人。欧阳修一生八到颍州,初至颍州西湖,便被西湖美景所倾倒,发出“柳絮已将春去远,海棠应恨我来迟”的感叹。西湖对欧阳修,实在是三生有幸,相见恨晚。即知颍,便“嗟哉我岂不乐此,心虽欲往身不能”。他盛赞“西溪水色春长绿”,第一次说出“西湖烟水如我家”。但毕竟当时他才四十三岁,仕途倥偬,居家难择。待再至汝阴,顾望西湖时,“十四五年劳梦寐”,“白首重来似故乡”。此时的他已经把颍州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了。披阅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发现,歌咏西湖,赞美西湖,留下诗词最多的,当属欧阳修。特别是他的《采桑子十三首》,翻旧阙,写新声。其中连续以十个“西湖好”之句直接赞美颍州西湖风光之美,创下了古代文人墨客歌咏西湖之最。在欧阳修的笔下,西湖绿水逶迤,一片琼田;佳景无时,百卉争妍;狼藉残红,急管繁弦;满目繁华,云物俱鲜;载酒来时,不觉船移;醒醉喧哗,疑是神仙。真真正正将他“平生为爱西湖好”的内心情愫如行云流水般倾泻而出,并凝练成精妙诗句,曲尽笔端。
欧阳修之后,歌咏颍州西湖者,代不乏人,或偶有佳作。而读之使人对西湖产生美妙幻觉,生发无限联想,将西湖妩媚风光之美推向极致者,当属苏东坡。“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苏东坡生性喜水,对颍州西湖更是情有独钟。东池浮萍,西池秋水;春梦寻湖,同泛扁舟;水涨西湖,忘缈淮海;壶中春色,欢饮共觞。在苏东坡心目中,“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借西施之美,喻西湖之色,西湖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约。他把颍州西湖与扬州瘦西湖比较,“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他把颍西湖与杭西湖比较,“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其实苏东坡是最有资格评论西湖风光的人:他两次在杭州为官,知过颍州,调过扬州,贬到惠州,游过雷州,住过许州,而这些地方都有西湖,所以他的好友秦觏说他:“十里荷花菡萏初,我公所至有西湖。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已无。”杨万里亦说他“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不得休”。一句“西湖长”,确立了苏东坡评价天下西湖的“权威”地位,也透显出对这位西湖才子的钦佩仰慕之情。
颍州因西湖而繁荣
颍州因西湖而繁荣,西湖因颍州而扬名。作为游览胜地,颍州西湖历史悠远,开发较早,以其广袤的湖面,深藏于平原腹地,历经千年而愈发明秀,存在的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作为政治中心,古颍州、古汝阴、古胡城,地处富饶的淮北平原,北通汴梁,南达长淮,东枕颍水,西临陈蔡,由于河密土肥,交通、农业和商贸都很发达,被视为“东南形胜”之地,两千多年来,一直都是州、府、郡、县的治所和王侯封爵的采邑。因此,古城颍州,成为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主要商埠;颍州西湖也自然成为名公巨卿、达官显贵们优游燕闲的娱乐场所。
到了唐代,随着淮颍水道的开通,朝廷设置淮颍道使职加强管理和开发,淮颍水运成为国家漕运的重要运输线,商业运输和贸易随之繁荣兴盛,颍州遂成为淮西名城。颍州丝绸纺织工艺精良,絁、棉等产品被选为贡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和好评。白居易《村苦寒》诗说,“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盛赞絁被防寒保暖性能。颍州出产的白鱼,是淮河、颍水的名贵鱼类,制成“糟白鱼”流通市场,并被列为贡品。垂至宋代,苏轼知颍州时,赋诗赞美白鱼:“红叶黄花秋正乱,白鱼紫蟹君须忆。”欧阳修知颍和退休以后,说颍州“物产益美,不异江湖之富”,赞美颍州“肉香酒醇,土厚水甘,蔬果俱佳,且物价便宜,一切都好”。可以说,是西湖滋润着颍州大地,孕育和提供了如此丰富的物产,颍州因西湖而富庶。
至之唐宋时期,承平日久,经济繁荣,颍州西湖的建设也随之发展。晚唐时西湖的面貌已非常可观了,岸边有楼台亭阁,湖上荡漾着游船,人们歌舞饮宴,乐而忘返。尤其是北宋定都汴梁,颍州地属京畿,政治地位显著提高。特别是颍王赵颍(宋神宗)即位后,因颍为“龙兴之地”,升州为府(称顺昌府),颍州西湖也随之声名鹊起,成为闻达一时的“天下绝胜”。一如前文所述,西湖史上可考的历代建筑,北宋时期即占一半。
西湖的繁荣还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宋史"地理志》称颍州“人备文武全才,风俗清丽”;欧阳修称颍州“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苏轼说“汝颍为州,邦畿称首。士风备于南北,人物推于古今。宾主相续,盖宗资、范盈博之旧治,文献相续,有晏殊、欧阳修之遗风。”故颍州一向被视为“中州善地”。正由于颍州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才吸引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学士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如蔡齐、晏殊、吕公著、宋祁、梅尧臣、曾巩、刘敞、刘攽、苏辙、周邦彦、黄庭坚、刘景文、陆佃、陈师道、沈遘、秦觏、杨万里、白玉蟾等人,他们或晏游于西湖之上,或咏吟于楼台亭阁,少则数天,多则数月,诗意不尽,留连不归。
西湖的繁荣反过来又推动了颍州的发展。颍州“地濒淮、颍,厥土良夭,水泉鱼稻之美,甲于近甸。”故自庆历以来,贤士大夫往往“经营其处,以为燕闲之地”(苏颂语)。据笔者统计,在北宋一百年六十七年的历史中,先后有九十位太守在颍州供职,其中有师生太守、父子太守、翰林太守、状元太守、宰执太守,多是朝廷大臣和高官巨卿。他们有的从京师卸任后,把颍州作为一处“优游燕闲”之地,养精蓄锐,而后另谋他途。更多的是一些想入京为官的人,往往将颍州作为跳板,先在这来镀金,而后进入京师,不少人由此成为朝廷宰执。而颍州的美好名声和政治地位也在不断攀升,更多的人都想到此一游,一来可结交权贵,二来可以畅游西湖。正是在这种微妙的大自然与社会政治的巧妙结合中,颍州成为和谐之邦,西湖成为优游胜地。颍州的风物,西湖的胜景与文人墨客的美文佳句,同为史书传载,流韵千古。
颍西湖的历史变迁
颍州西湖是一处自然景观,但是天地四时,变化无常,大自然虽赋予西湖鲜活的生命,也同样使她经历了兴起、全盛、衰落以及由大到小直至消亡的演变过程。
颍州西湖的面积,据有关记载和专家测算:古代(唐以前)约为三十平方公里,“广柔相济,水深莫测”;北宋时期约为十五平方公里,缩小一半;明中期约为七点五平方公里,又缩小一半。湖的位置和范围:唐代之前湖水曾直抵胡城西门,北
上一篇:诸暨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 03-25 ]
下一篇:旬河源国家湿地公园[ 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