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常熟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落成开放。青青芦苇荡,抗日旧战场——沙家浜过去的一切现在成为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吸引了众多游客。
近年来,沙家浜利用革命传统教育、芦苇荡自然生态、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及地方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建成了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特色,集教育、休闲、运动于一体的风景旅游区。新落成的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陈列了400多幅民主革命时期沙家浜的革命历史图片和一批革命文物。纪念馆还采用了多媒体景箱、场景复原等现代化手段,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当年的抗日场景和军民鱼水深情。
到沙家浜旅游,首先是想为刚刚过去的那个“红色梦幻”时代找到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支点。
戏台上阿庆嫂仍在唱《沙家浜》。
一个35岁以上的人们耳熟能详的传奇故事《沙家浜》,就诞生在江苏常熟烟波浩渺的阳澄湖上。阿庆嫂、郭建光、沙奶奶、胡司令……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里,怀旧的人们可以追寻到他们的足迹。在高大茂密的芦苇荡中,无论从陆路还是水路,你均能领略到昔日新四军战士与日寇周旋于此时写下的壮丽诗篇。位于辽阔、幽深、曲折、迂回的芦苇迷宫中的第一代“春来茶馆”,仿照京剧《沙家浜》春来茶馆的原貌保存着八仙桌、七星灶、铜壶等物件,在此品茗休憩,你可尽情遐思当年阿庆嫂智斗敌伪的风采。芦花飞雪,河港纵横,你会由衷地感叹:这里就是芦荡火种的发祥地。
芦苇荡风景区是沙家浜景区的精华所在,位于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镇,占地67公顷,以视觉上的浩浩荡荡,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为主景,充分体现“春来碧水绿芦接蓝天,鱼欢鸟歌;秋到金谷白玉铺沃土,花放稻香”的诗清画意。整个景区追求自然生态所给予的野趣,竭力营造一种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氛围。
景区规划由革命传统教育区、红石民俗文化村和水生植物观赏区、芦苇荡水上活动区、水产观赏区、农业观光区是、运动休闲区、美食购物区八个游览区构成。
革命传统教育区,是以革命史迹介绍和《沙家浜》创作过程为主线的人文景观区,突出芦苇荡风景区以革命传统教育为内涵的性质。主要有瞻仰广场、浮雕墙、沙家浜亭、东进桥、鱼水亭和碑廊、象征十八个伤病员的十八块形态各异的自然石等景点,以雕塑为主要表现手段,其中位于瞻仰广场中央的主雕高达8米,重60吨,由创作毛泽东纪念堂毛主席座像的著名雕塑家、原四川美院院长叶毓山创作。
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位于沙家浜镇。它始建时为“横泾地区抗日斗争展览陈列室”;后于1988年6月改建为“沙家浜革命展览馆”;1991年正式命名为“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全馆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展厅陈列共分五大部分,有600多幅照片、48件革命文物及23幅首长题词。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是生动的德育基地。
1969年,正是芦花放稻谷香的季节,刚刚从上海警备区动员处副处长岗位上退下来的费介成,来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经战斗过的横泾公社。他是当年在此养伤的新四军伤病员之一,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剧情的见证人。费介成来此的目的,是想在这块他和他的战友曾经洒过鲜血的地方建立起一块丰碑,以记载那一段血与火的战斗岁月,纪念在此英勇战斗、流血牺牲的人民子弟兵。他凭着惊人的记忆,不顾年迈体弱,在阳澄湖畔,踏遍一块块旧战场,寻访一个个知情人。
在北泗泾,他会见了当年的抗日积极分子苏贻民老妈妈。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正是这位老妈妈象对自己的亲人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子弟兵,她的家成了新四军战士的家,不知有多少好同志在她的掩护下从敌人的魔爪下安全转移。为了抗日,她家的房子被日本鬼子烧毁,她本人也被敌人抓去,受到严刑拷打。这些情况费介成如果不说,当地的人谁也不知道。
在龚家浜,费介成见到了于银生老人。于银生说:当时的新四军印报所经常活动在龚家浜一带。有一次,印报所要转移,有20箱铅字委托于银生保管。为了确保安全,于银生就一个人摸黑将铅字用船运到荒野里的一块坟地上,堆砌成一口棺材,再盖上砖瓦,伪装成这一带农村常见的瓦庐棺材。就这样,日本鬼子几次下乡搜查都扑了空。
在双浜村,费介成指着村南那顶木桥对村里的领导说:抗战时期,这座桥好像还应向南移10米左右,桥东面这幢房子曾经是新“江抗”的司令部,桥西面有一家茶馆,老板姓沈。说到这里,他问周围的人:“是不是这样的?”当时村(大队)革委会主任陆兴说:“您说的完全正确!”
在罗家草荡、黄桥村,费介成找到了当年后方医院的小房东孙大生。费介成在阳沟战斗中右腿负伤,曾在孙大生家里养过伤,就是用孙大生家的扁担当夹板治好了腿。
鲍家河湾是当年新四军非常活跃的地方,在这里,费介成找到了当年印报所的房东宋三保。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宋三保一家人作出了很大的牺牲。1941年2月下旬,日本鬼子冲到鲍家河湾,直奔宋三保家,把宋家抢劫一空,不能抢走的统统丢到河里。日本鬼子还搜去了新四军的部分《大众报》和《江南》半月刊。
费介成还去了阳沟、张家浜、肖泾、陆巷等村,丰富了他原来拥有的资料,为建立沙家浜革命传统陈列室奠定了基础。二1970年11月16日,小说《铁道游击队》里队长刘洪的生活原型,时任苏州军分区司令员的刘金山慕名来到横泾公社,他召集了部分支部书记开座谈会,谈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性。临行时,他嘱咐横泾公社革委会主任曹兴福说:“把沙家浜建设好。”
仅隔了7 天,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杨广立也来了。恰逢老地下党员时根元献出了一把上面刻有“春来”字样的茶壶,引起了杨广立的极大兴趣。当时有人提议,请杨广立把这一把茶壶带回去,交给许世友司令员。
据后来调查,这把茶壶的真正出处是陆家村,是老党员时根元年轻时从陆家岳父家捧回来的。“春来”茶壶是确实有的,但“春来茶馆”却没有发现。这件事也说明,《沙家浜》戏里的“春来茶馆”并不是编剧凭空虚构的,而是有一定的根据的。后来又在曹家浜发现,抗日战争时期确有一家“东来茶馆”和一家“春海茶馆”,曾经都是新四军的联络站。
就在上级领导相继视察的同时,公社于这年的11月25日召开了“建设今日沙家浜”誓师大会,这次会议在当时产生过比较深远的影响。
1971年5月26日,在县乡两级共同关心下,成立了“横泾地区抗日斗争展览”七人筹备领导小组。筹备领导小组下设资料组。
1971年11月,在广征博采的基础上,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陈列室正式开办,主要展出一些革命文物,有老战士捐赠的手枪、大众报、《江南》半月刊、军用水壶等;有从民间征集到的铁筛、榔头、铁墩、风箱等原来修枪所工具;有普通老百姓捐赠出来的蚊帐、藤椅、棉胎等。这些东西有的是当年从胡肇汉小老婆家里缴获后由新四军分给摇船农民的战利品;还有新四军后方医院使用过的医疗工具以及一条曾护送过新四军伤病员的交通船等等。
1972年4月,刚上任的公社党委书记奚君十分重视陈列室的建设,在他的过问下,确定了一些参观点,主要是湖浜、龚浜、芦荡、曹浜四个大队,
近年来,沙家浜利用革命传统教育、芦苇荡自然生态、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及地方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建成了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特色,集教育、休闲、运动于一体的风景旅游区。新落成的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陈列了400多幅民主革命时期沙家浜的革命历史图片和一批革命文物。纪念馆还采用了多媒体景箱、场景复原等现代化手段,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当年的抗日场景和军民鱼水深情。
到沙家浜旅游,首先是想为刚刚过去的那个“红色梦幻”时代找到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支点。
戏台上阿庆嫂仍在唱《沙家浜》。
一个35岁以上的人们耳熟能详的传奇故事《沙家浜》,就诞生在江苏常熟烟波浩渺的阳澄湖上。阿庆嫂、郭建光、沙奶奶、胡司令……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里,怀旧的人们可以追寻到他们的足迹。在高大茂密的芦苇荡中,无论从陆路还是水路,你均能领略到昔日新四军战士与日寇周旋于此时写下的壮丽诗篇。位于辽阔、幽深、曲折、迂回的芦苇迷宫中的第一代“春来茶馆”,仿照京剧《沙家浜》春来茶馆的原貌保存着八仙桌、七星灶、铜壶等物件,在此品茗休憩,你可尽情遐思当年阿庆嫂智斗敌伪的风采。芦花飞雪,河港纵横,你会由衷地感叹:这里就是芦荡火种的发祥地。
《沙家浜》情况介绍
芦苇荡风景区是沙家浜景区的精华所在,位于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镇,占地67公顷,以视觉上的浩浩荡荡,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为主景,充分体现“春来碧水绿芦接蓝天,鱼欢鸟歌;秋到金谷白玉铺沃土,花放稻香”的诗清画意。整个景区追求自然生态所给予的野趣,竭力营造一种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氛围。 景区规划由革命传统教育区、红石民俗文化村和水生植物观赏区、芦苇荡水上活动区、水产观赏区、农业观光区是、运动休闲区、美食购物区八个游览区构成。
革命传统教育区,是以革命史迹介绍和《沙家浜》创作过程为主线的人文景观区,突出芦苇荡风景区以革命传统教育为内涵的性质。主要有瞻仰广场、浮雕墙、沙家浜亭、东进桥、鱼水亭和碑廊、象征十八个伤病员的十八块形态各异的自然石等景点,以雕塑为主要表现手段,其中位于瞻仰广场中央的主雕高达8米,重60吨,由创作毛泽东纪念堂毛主席座像的著名雕塑家、原四川美院院长叶毓山创作。
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位于沙家浜镇。它始建时为“横泾地区抗日斗争展览陈列室”;后于1988年6月改建为“沙家浜革命展览馆”;1991年正式命名为“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全馆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展厅陈列共分五大部分,有600多幅照片、48件革命文物及23幅首长题词。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是生动的德育基地。
1969年,正是芦花放稻谷香的季节,刚刚从上海警备区动员处副处长岗位上退下来的费介成,来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经战斗过的横泾公社。他是当年在此养伤的新四军伤病员之一,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剧情的见证人。费介成来此的目的,是想在这块他和他的战友曾经洒过鲜血的地方建立起一块丰碑,以记载那一段血与火的战斗岁月,纪念在此英勇战斗、流血牺牲的人民子弟兵。他凭着惊人的记忆,不顾年迈体弱,在阳澄湖畔,踏遍一块块旧战场,寻访一个个知情人。
在北泗泾,他会见了当年的抗日积极分子苏贻民老妈妈。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正是这位老妈妈象对自己的亲人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子弟兵,她的家成了新四军战士的家,不知有多少好同志在她的掩护下从敌人的魔爪下安全转移。为了抗日,她家的房子被日本鬼子烧毁,她本人也被敌人抓去,受到严刑拷打。这些情况费介成如果不说,当地的人谁也不知道。
在龚家浜,费介成见到了于银生老人。于银生说:当时的新四军印报所经常活动在龚家浜一带。有一次,印报所要转移,有20箱铅字委托于银生保管。为了确保安全,于银生就一个人摸黑将铅字用船运到荒野里的一块坟地上,堆砌成一口棺材,再盖上砖瓦,伪装成这一带农村常见的瓦庐棺材。就这样,日本鬼子几次下乡搜查都扑了空。
在双浜村,费介成指着村南那顶木桥对村里的领导说:抗战时期,这座桥好像还应向南移10米左右,桥东面这幢房子曾经是新“江抗”的司令部,桥西面有一家茶馆,老板姓沈。说到这里,他问周围的人:“是不是这样的?”当时村(大队)革委会主任陆兴说:“您说的完全正确!”
在罗家草荡、黄桥村,费介成找到了当年后方医院的小房东孙大生。费介成在阳沟战斗中右腿负伤,曾在孙大生家里养过伤,就是用孙大生家的扁担当夹板治好了腿。
鲍家河湾是当年新四军非常活跃的地方,在这里,费介成找到了当年印报所的房东宋三保。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宋三保一家人作出了很大的牺牲。1941年2月下旬,日本鬼子冲到鲍家河湾,直奔宋三保家,把宋家抢劫一空,不能抢走的统统丢到河里。日本鬼子还搜去了新四军的部分《大众报》和《江南》半月刊。
费介成还去了阳沟、张家浜、肖泾、陆巷等村,丰富了他原来拥有的资料,为建立沙家浜革命传统陈列室奠定了基础。二1970年11月16日,小说《铁道游击队》里队长刘洪的生活原型,时任苏州军分区司令员的刘金山慕名来到横泾公社,他召集了部分支部书记开座谈会,谈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性。临行时,他嘱咐横泾公社革委会主任曹兴福说:“把沙家浜建设好。”
仅隔了7 天,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杨广立也来了。恰逢老地下党员时根元献出了一把上面刻有“春来”字样的茶壶,引起了杨广立的极大兴趣。当时有人提议,请杨广立把这一把茶壶带回去,交给许世友司令员。
据后来调查,这把茶壶的真正出处是陆家村,是老党员时根元年轻时从陆家岳父家捧回来的。“春来”茶壶是确实有的,但“春来茶馆”却没有发现。这件事也说明,《沙家浜》戏里的“春来茶馆”并不是编剧凭空虚构的,而是有一定的根据的。后来又在曹家浜发现,抗日战争时期确有一家“东来茶馆”和一家“春海茶馆”,曾经都是新四军的联络站。
就在上级领导相继视察的同时,公社于这年的11月25日召开了“建设今日沙家浜”誓师大会,这次会议在当时产生过比较深远的影响。
1971年5月26日,在县乡两级共同关心下,成立了“横泾地区抗日斗争展览”七人筹备领导小组。筹备领导小组下设资料组。
1971年11月,在广征博采的基础上,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陈列室正式开办,主要展出一些革命文物,有老战士捐赠的手枪、大众报、《江南》半月刊、军用水壶等;有从民间征集到的铁筛、榔头、铁墩、风箱等原来修枪所工具;有普通老百姓捐赠出来的蚊帐、藤椅、棉胎等。这些东西有的是当年从胡肇汉小老婆家里缴获后由新四军分给摇船农民的战利品;还有新四军后方医院使用过的医疗工具以及一条曾护送过新四军伤病员的交通船等等。
1972年4月,刚上任的公社党委书记奚君十分重视陈列室的建设,在他的过问下,确定了一些参观点,主要是湖浜、龚浜、芦荡、曹浜四个大队,
上一篇:赵执信纪念馆[ 03-18 ]
下一篇: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0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