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位于上海老成都北路7弄30号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在所在地块拆迁建绿地时被完整保留下来,并得到精心保护和维修。
1922年7月16日,上海南成都路625号(现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李公馆”———中国共产党党员、时任中央局宣传主任的李达在沪寓所的客堂内,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在召开,12名党代表热烈地讨论着中国的时局及对策。隔壁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家地下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的印刷间,满屋的柴禾堆里藏着一本本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而此刻,李达的妻子王会悟则抱着孩子在门口放哨,警惕地注意着来往行人。
2002年6月30日,依“李公馆”辟建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为纪念中共“二大”召开80周年,上海市静安区投入100多万元修缮“二大”会址,恢复其历史原貌,并建立了“二大”会址纪念馆。纪念馆的资料陈列室里,陈列着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资料、当年的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印刷品和会议提出的宣言。在作为会场的“李公馆”客堂里,摆放着一张桌子和14把椅子,向人们展示了当年开会时的场景。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等重大问题,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1922年7月16日到23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针对当时中国的形势,发表了大会宣言,提出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和达到共产主义。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的开放,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从昨天开馆到今天中午就有四五百人前来参观。老共产党员、离休干部叶锋是从上海杨浦区赶来的。在资料陈列馆内看完“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后,他深有感触地说:“党的‘二大’提出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现阶段的改革开放也具有深刻意义。作为共产党员,既要坚持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又要明确现阶段的任务,脚踏实地做好当前的工作。这两者是统一的。”
这是一座已有上百年历史的石库门房子——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又称“辅德里”),它掩映在延中绿地的碧草和青竹间,把一段光荣历史深藏门内。
昨天,记者随第一批参观的人流进入中共“二大”会议原址。原址的门额上,清晰地雕刻着“腾蛟起凤”的字样,在这个典型的石库门建筑的底楼客堂间中央,摆放着一张八仙桌,周围八个方凳,两边是太师椅和茶几,中共“二大”第一次全体会议就在这里举行。据工作人员称,虽说年代久远,但那门额题字,仍保存了当年模样,每一扇门上的字都不一样,而厅堂内的电灯还是民国初期式样。
“二大”会址原是李达私人寓所。如今,除客堂外,底层已被布置成展厅,二楼则是李达书房和卧室,内有简单的帆布床和办公桌椅。展厅中的史料,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二大”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见证,党员从“一大”时的全国55名,发展为195名。12名共产党员代表全国的党员,在“二大”上通过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可令人关注的是,毛泽东缺席了这次会议。对此,“二大”会址在展览中用美国记者斯诺的作品作了注解。据斯诺记载,毛泽东本人曾说,他本来也是要来开这次会的,但因为具体地址不清,当时又找不到任何同志,结果就错过了这次大会,他对此一直感到很遗憾。
走出“二大”会址,对门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平民女校旧址,如今也已修缮一新。据史料介绍,党的“一大”召开后不久,当时党的领导人陈独秀和李达感到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妇女干部去女工较集中的烟厂、纺织厂开展工作,便商量在上海创办一所平民女校。李达于是用自己的稿费和工资的一部分租下了42号的房子。如今,里面的教室、工场、学生宿舍等都已恢复了当时的原貌,平民女校旧址和“二大”会址,都是风格相同的石库门建筑。两座旧址,经历了80年的风雨后,相映成辉。
谁是第12位党代表?“二大”会址纪念馆通过本报向海内外征集史料本报讯中共“二大”留下了诸多历史谜团,其中,“谁是第12位党代表”最为牵动人心。在“二大”会址昨天举行的开馆仪式上,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本报公开征集有关“二大”的历史资料,请海内外知情者向“二大”会址纪念馆提供信息和线索。
在修葺一新的“二大”会址展厅内,悬挂着12幅会议代表的照片,而其中的一幅却留出了空白,这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思。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撰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记载,“二大”
会议共有12位代表,他们分别是陈独秀、张国焘、李达、杨明斋、罗章龙、王尽美、许白昊、蔡和森、谭平山、李震瀛、施存统,尚有一位代表,因历史原因,无从查考。
据介绍,因年代久远,“二大”会议没有留下多少后人能够追抚的印记。当时,为安全和保密,和“一大”一样,会议采用了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开法,第一次全体会议是在当年的南成都路625号(现纪念馆原址)召开,其它两次全体会议的召开地点,已难以考证。纪念馆中展示的历史史料和家具摆设,大都是根据有关回忆和文献记载,重新复原的。曾有一些史料研究对“谁是第12位出席代表”,有种种推断和说法,都因缺乏实证,所以,历史之谜一直悬而未解。
相信“二大”会址纪念馆的开馆,有助于推动这一段党史的研究,填补许多空白。静安区党史研究室主任尤启龄告诉记者,“二大”会址纪念馆从7月开始将试展半年,听取观众意见,为的是进一步丰富史料和扩大展品,包括征集实物、回忆录,寻访历史人物在内,有关“二大”会议的一切史料都将是纪念馆感兴趣的。
鲜为人知的细节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作为静安区现存的52处革命遗址遗迹之一,它从规划、保护到重新开发,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延安高架为之让道
细心的人们,路经延中绿地老成都路、延安路口时,会发现延安中路高架路在这里有个细微的转弯。静安区建委副主任王力告诉记者,当年,造高架时,有关部门考虑到“二大”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连延安高架道路建设时,也特地为会址让道。
从展馆的旧址模式上,可以清楚看到,老成都路同期建造的石库门建筑共有4排,“二大”旧址位于深巷中的第2排,现在却成了沿街楼房。原来,为了保护“二大”原址,高架拆迁方案实施到“二大”原址所处的一排石库门建筑时便戛然而止,以至于留给人行道的地位十分狭窄,只得通过向马路延伸才得以扩展。
中共“二大”对中国革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次会议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是中共第一次公开发表宣言,第一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会议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章等重要文件,与中共“一大”一起圆满完成了党的创建任务,并第一次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响亮口号。
中共“二大”会址所在地,原名是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曾是中共第一家地下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的所在地,也是党的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的寓所,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召开的中共“二大”第一次全体会议,就在“李公馆”的客堂间举行。1959年,“二大”会址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为配合延中绿地一期工程建设,静安区动迁了这一地块上的
1922年7月16日,上海南成都路625号(现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李公馆”———中国共产党党员、时任中央局宣传主任的李达在沪寓所的客堂内,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在召开,12名党代表热烈地讨论着中国的时局及对策。隔壁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家地下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的印刷间,满屋的柴禾堆里藏着一本本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而此刻,李达的妻子王会悟则抱着孩子在门口放哨,警惕地注意着来往行人。
2002年6月30日,依“李公馆”辟建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为纪念中共“二大”召开80周年,上海市静安区投入100多万元修缮“二大”会址,恢复其历史原貌,并建立了“二大”会址纪念馆。纪念馆的资料陈列室里,陈列着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资料、当年的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印刷品和会议提出的宣言。在作为会场的“李公馆”客堂里,摆放着一张桌子和14把椅子,向人们展示了当年开会时的场景。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等重大问题,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1922年7月16日到23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针对当时中国的形势,发表了大会宣言,提出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和达到共产主义。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的开放,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从昨天开馆到今天中午就有四五百人前来参观。老共产党员、离休干部叶锋是从上海杨浦区赶来的。在资料陈列馆内看完“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后,他深有感触地说:“党的‘二大’提出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现阶段的改革开放也具有深刻意义。作为共产党员,既要坚持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又要明确现阶段的任务,脚踏实地做好当前的工作。这两者是统一的。”
这是一座已有上百年历史的石库门房子——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又称“辅德里”),它掩映在延中绿地的碧草和青竹间,把一段光荣历史深藏门内。
昨天,记者随第一批参观的人流进入中共“二大”会议原址。原址的门额上,清晰地雕刻着“腾蛟起凤”的字样,在这个典型的石库门建筑的底楼客堂间中央,摆放着一张八仙桌,周围八个方凳,两边是太师椅和茶几,中共“二大”第一次全体会议就在这里举行。据工作人员称,虽说年代久远,但那门额题字,仍保存了当年模样,每一扇门上的字都不一样,而厅堂内的电灯还是民国初期式样。
“二大”会址原是李达私人寓所。如今,除客堂外,底层已被布置成展厅,二楼则是李达书房和卧室,内有简单的帆布床和办公桌椅。展厅中的史料,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二大”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见证,党员从“一大”时的全国55名,发展为195名。12名共产党员代表全国的党员,在“二大”上通过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可令人关注的是,毛泽东缺席了这次会议。对此,“二大”会址在展览中用美国记者斯诺的作品作了注解。据斯诺记载,毛泽东本人曾说,他本来也是要来开这次会的,但因为具体地址不清,当时又找不到任何同志,结果就错过了这次大会,他对此一直感到很遗憾。
走出“二大”会址,对门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平民女校旧址,如今也已修缮一新。据史料介绍,党的“一大”召开后不久,当时党的领导人陈独秀和李达感到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妇女干部去女工较集中的烟厂、纺织厂开展工作,便商量在上海创办一所平民女校。李达于是用自己的稿费和工资的一部分租下了42号的房子。如今,里面的教室、工场、学生宿舍等都已恢复了当时的原貌,平民女校旧址和“二大”会址,都是风格相同的石库门建筑。两座旧址,经历了80年的风雨后,相映成辉。
谁是第12位党代表?“二大”会址纪念馆通过本报向海内外征集史料本报讯中共“二大”留下了诸多历史谜团,其中,“谁是第12位党代表”最为牵动人心。在“二大”会址昨天举行的开馆仪式上,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本报公开征集有关“二大”的历史资料,请海内外知情者向“二大”会址纪念馆提供信息和线索。
在修葺一新的“二大”会址展厅内,悬挂着12幅会议代表的照片,而其中的一幅却留出了空白,这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思。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撰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记载,“二大”
会议共有12位代表,他们分别是陈独秀、张国焘、李达、杨明斋、罗章龙、王尽美、许白昊、蔡和森、谭平山、李震瀛、施存统,尚有一位代表,因历史原因,无从查考。
据介绍,因年代久远,“二大”会议没有留下多少后人能够追抚的印记。当时,为安全和保密,和“一大”一样,会议采用了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开法,第一次全体会议是在当年的南成都路625号(现纪念馆原址)召开,其它两次全体会议的召开地点,已难以考证。纪念馆中展示的历史史料和家具摆设,大都是根据有关回忆和文献记载,重新复原的。曾有一些史料研究对“谁是第12位出席代表”,有种种推断和说法,都因缺乏实证,所以,历史之谜一直悬而未解。
相信“二大”会址纪念馆的开馆,有助于推动这一段党史的研究,填补许多空白。静安区党史研究室主任尤启龄告诉记者,“二大”会址纪念馆从7月开始将试展半年,听取观众意见,为的是进一步丰富史料和扩大展品,包括征集实物、回忆录,寻访历史人物在内,有关“二大”会议的一切史料都将是纪念馆感兴趣的。
鲜为人知的细节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作为静安区现存的52处革命遗址遗迹之一,它从规划、保护到重新开发,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延安高架为之让道
细心的人们,路经延中绿地老成都路、延安路口时,会发现延安中路高架路在这里有个细微的转弯。静安区建委副主任王力告诉记者,当年,造高架时,有关部门考虑到“二大”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连延安高架道路建设时,也特地为会址让道。
从展馆的旧址模式上,可以清楚看到,老成都路同期建造的石库门建筑共有4排,“二大”旧址位于深巷中的第2排,现在却成了沿街楼房。原来,为了保护“二大”原址,高架拆迁方案实施到“二大”原址所处的一排石库门建筑时便戛然而止,以至于留给人行道的地位十分狭窄,只得通过向马路延伸才得以扩展。
中共“二大”对中国革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次会议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是中共第一次公开发表宣言,第一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会议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章等重要文件,与中共“一大”一起圆满完成了党的创建任务,并第一次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响亮口号。
中共“二大”会址所在地,原名是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曾是中共第一家地下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的所在地,也是党的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的寓所,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召开的中共“二大”第一次全体会议,就在“李公馆”的客堂间举行。1959年,“二大”会址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为配合延中绿地一期工程建设,静安区动迁了这一地块上的
上一篇: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 03-18 ]
下一篇: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 0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