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店纪念馆
纪念馆总介
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悟县东北部,,距武汉市公里,距孝感 公里,离大悟县城60公里。埋葬蒋家王朝打响“中原突围”第一枪就发生在这里,周恩来与美蒋代表谈判也在这里进行的。宣化店在历史上是鄂中通往河南的交通要道,民情风俗兼有鄂豫两省风味,是鄂北著名古镇。宣化店纪念馆
宣化店会馆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面积近2000平方米。馆址位于宜化店竹竿河西岸喻家店东北面,又名“河西会馆”。宣化店在1933年前属河南罗山县辖。湖北会馆之所以要建在这里,因为宣化店历来是进京大道,历史悠久,地处要冲,鄂豫通衢,水陆并进,商贸繁荣,成为鄂、豫、皖物资交流的集散地、转运站。水运有竹竿河上竹排,木船,陆运有独轮车,骡驴驮、马拉。登上宣化店城楼四顾,河上竹排鳞次栉比,大道上人群往来,络绎不绝,好一派繁荣景象!清代前期,在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发展的基础上,有的大商巨贾就自己开设手工业作坊,直接雇佣机工织绸缎,有的雇佣职员开设行店。清代中叶,许多城市恢复了明代的繁荣,各地商人组成“商帮”、“行会”,在各大商埠都建有他们的“会馆”,宣化店“湖北会馆”就是在这种大气候下筹建的。
会馆格局
会馆商业
清代道光、同治年间,宣化店已进入兴旺时期,不少外地人来宣化店落脚生根,从事商业。当时大商号有李隆盛(红安人),太兴盛、太兴元、符义盛、沈毅兴、张太元等,10万元以上的有20多家。他们转销淮盐、大豆,或经销湘、鄂运来的京广杂货,或开川杉赣竹行。淮盐由豫入鄂,年以百万斤计,大豆足有二百万斤之多。凡洋、广、苏、杭、汉货从此地入北方,源源不断。南北东西,水陆并通,万商云集,当时宣化店有“小汉口”之称,又有“搬不完的宣化店”之说。大商巨贾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相继组织各种商会。如光山县人在陈洼建庙会,成立“致公会”;河南人成立“豫制会”;当地李姓与孙姓牵头成立了“河神会”;石山河甘姓成立了“火神会”;旅居宣化店的湖北人成立了“楚人和福主会”,并于道光年间造建了宣化店湖北会馆。“楚人和福主会”属湖北商人在宣化店的群众组织,实际就是“商会”和湖北商人在宣化店设立的“同乡会”。每年农历九月十七日(传说是龙王的生日)为庙会,在宣化店的各大商号、行店老板云集于湖北会馆,捐赠并结算福主会的收支。平时湖北会馆有专人看管,接待楚汉来宣化店的商旅,收取福主会田庄的租课。会馆有会首(也叫头人)。首届会首是李姓(红安人)和刘姓(黄陂人),以后不定期按推举形式调换会首。会首主持庙会,负责与当地行政机构打交道,催促各商号行店纳税,清算会馆每年的收支。楚汉商人来宣化店,一时经济受困,会馆有义务为其排难,会首有时动用资金予以援助,各商号行店有时也解囊相助,所以湖北会馆是湖北工商界在宣化店的办事处。
“楚人和福主会”在每年庙会期间,除延请当地同仁外,还柬请河南信阳、息县、正阳、罗山、潢川、光山、乌龙集和安徽的金寨,六安的工商界参加,同时湖北在宣化店的各大商号行店老板以主人翁姿态接待来宾,借此机会为各商号行店提供商品流通和运输有货的信息和定货的大会。平时楚汉商人或在宣化店的湖北各商号、行店、排会与当地商人或邻省各县商人在地域关系上、人际关系上、财产归属上或货物运输上发生矛盾和冲突,会首或会里享有名望的人士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解决纠纷。因此,湖北会馆是湖北工商界在宣化店的接待调处所。
会馆的变迁
随着时光的流逝,湖北会馆的使用价值也改变了。民国建立后,宣化店一带虽兴办了小学堂,但私塾林立,读“孔圣人”的书还是不少。一向以“文成宫”(宣化店河西北头蚌壳山)为中心的私塾校址,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倒塌,后来湖北会馆就成为宣化店方圆十里的一座大私塾了。1933年至1936年,会馆成了少年儿童读“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千家诗”、“幼学琼林”、“四书”、“左传”的学馆了。抗日烽火四起,宣化店人民又掀起了与土地革命时期媲美的父送子、妻送夫参军的热潮。青壮年从戎打日寇,少年儿童组成了儿童团、少年军。他们中一部分上学校,‘当时有口号是“教育救国”,“学校即社会,课堂即战场”‘1937年至1942年,湖北会馆是宣化店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的校址。宣化店正街原盐业司衙门是宣化小学中低年级(即一至四年级)的校址,两处共有教员23人,学生400多人,校长先后是王兴吾、刘兴斌、李英儒。当时开设的课程有周会(政治)、国语、算术、自然、历史、地理、童子军(体育)、音乐、图画。
大悟县宣化店纪念馆前言
1943至1945年底,宣化店是国民党孝感县政府、黄陂县政府、礼山县政府所在地,同时又是孝感中学和礼山中学的所在地。1943年春,礼山中学随礼山县政府由南田迁到这里。依当时行政指令,宣化小学高年级搬到宣化店正街与中低年级合并,湖北会馆让礼山中学乔居。当时礼山中学有初中五个班兼办一个简师班。简师班是初中毕业后考入、学习一年后分配到各个乡、保小学任教。校长由钟锦德兼任,副校长张文瀚(东北大学毕业)、教育主任喻先信(武汉大学毕业)、训育主任谈继仁(信阳师范毕业),学生约320人。学生来源于三省(湖北、河南、安徽)12县,(黄陂、孝感、黄安、应山、礼山、罗山、光山、经扶、商城、固始、立煌、毫州)。课程设置除小学开设的外,还有英语、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教职员工28人(其中兼职员工24人),学生生活完全公费,‘礼山人民供粮油、菜金)。教员中有的是国民党员(当时是公开的),如训育主任谈继仁,史地教员钟子英。有的教员是共产党员(当时是秘密的),如国语教员李弘毅(留日学生),这位教员很受学生尊敬。他随校来宣化店,但他的家属仍居南田农房。不是学校没有家属住房,而是要实践他平常所说:“抗战时期,百姓吃苦,我的家属也不能例外”的精神。这位李先生每逢严冬腊月,就是大雪挡路,他仍挑七、八十斤板炭,由宣化店直奔60里外的南田。学生关切地问:“李老师,这大的雪,怎么不请脚夫,硬要自己挑炭回家呢?”他却饶有风趣地答道:“大雪纷飞,路上肩挑背驮的是劳苦大众。平日我能接触上层人士,朝朝暮暮相随的是莘莘学子,只有在恶劣环境里,才能了解最疾苦,最下层的民众。再说雪中我给家中送炭,岂不乐哉?”武汉一解放,这位李老师就任职汉口火车站的站长。加入国民党的钟子英老师,在中国共产党对待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感召下,解放后发挥了他的知识专长,做了湖北省博物馆的馆员。在学生中,他们的政治倾向当然有分道扬镰的。如1945年于礼山中学毕业的蔡尚辉背叛自己的剥削家庭,抛弃了寄生生活,参加了新四军,成为孙保元部的骨干,担任西大山游击纵队第三大队的教导员,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的学生辗转去了美国,如曾亚东在美国当了珠宝商店的经理。有的学生跟随国民党去台湾,如罗业武在台湾当上军事体育教员。当然礼山中学大部分学生在苏区人民抚育下走上了进步道路,其比例还是占十之七八。解放后,他们中的多数人担任了领导职务,如唐文斗是武汉市商业局负责人之一,曾昭儒在蒲圻当区委书记。他们在革命事业上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还有一事要记述的:1943年礼山中学有的学生报名参加了远征军。蒋介石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青年学生由于爱国热忱投笔从戎了。如当时礼山中学学生李新亚、翁行坦等都报名参加了。至于组织青年远征军的实在内涵和以后性质的变化,在此不作赘述,中国现代史将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