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纪念馆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西路398号,环境优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内,白求恩纪念馆格外引人注目。
跨进纪念馆的大门,一尊洁白的白求恩半身雕像迎门伫立,他高昂头颅,目光深邃, 栩栩如生的形象,使人肃然起敬。
纪念馆的前言是毛泽东同志著名文章《纪念白求恩》的全文。红色的平绒布面上900 多个金黄色仿宋字熠熠闪光,使这篇不朽之作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纪念馆的展览内容共分九个部分,第一部分向观众展示了白求恩早年生活的轨迹。
诺尔曼·白求恩于 1890年3月3日诞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青年时期的白求恩卖过报纸,做过食堂侍者,教过书,当过记者。1916年,白求恩从多伦多医学院毕业后,先后在英国海军和加拿大空军服役。1928年至1936年,白求恩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皇家维多利亚医院和圣心医院工作。
1935年,白求恩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6年8月,德意法西斯发动了侵略西班牙的战争,白求恩毅然参加了加拿大援助西班牙人民志愿军,并担任战地救护队长。
纪念馆的第三部分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介绍了白求恩当年援助中国抗战的历史背景和他到达中国后与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会面的情景。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作为热爱和平的国际友人,白求恩积极呼吁援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经加美援华委员会批准,他于1938年1月从加拿大温哥华出发,经香港到达汉口。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同志亲切地会见了他,并为白求恩去延安做了周到的安排。
1938年3月底,白求恩在到达延安的第二天晚上,毛泽东在窑洞里会见了他。一幅巨大的油画和珍贵的历史资料,再现了当年会面的情景。
毛泽东谈到中国的抗战形势后,话题转到晋察冀前线医疗救护问题,毛泽东向白求恩征询意见。白求恩肯定地说:“我觉得最能发挥作用的方式是组织战地医疗队,到前线去抢救伤员。如果手术及时,重伤员中75%的人可以复原。”毛泽东抬起头,对这个数发生了兴趣:“这数字正确吗?”
“正确,75%。”白求恩兴奋地大声回答。
毛泽东果断地说:“就请你立刻组织战地医疗队。”
白求恩听了很高兴,他向毛泽东要求尽快奔赴抗日前线。
1938年6月17日白求恩到达山西省五台县,担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
对于白求恩在晋察冀抗日前线这一时期的战斗生活,纪念馆在展出内容中分别以《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崇高的理想艰苦的生活》四个部分,并辅以白求恩在前线使用过的医疗器械、生活用具和书信文稿等162件珍贵文物作了集中反映。
在展览中,一幅白求恩身背药箱在风雪中策马疾驰的油画记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1938年11月中旬,三五九旅七团一营教导员彭清云在战斗中右臂负了重伤,出血不止,生命垂危。王震旅长请白求恩去做急救手术。
医疗队的驻地距离伤员所在地有120华里,一路上白求恩顶风冒雪,不停地催促着:“快,快!伤员在等着我们。”两个多小时后,白求恩赶到了目的地,彭清云的右肘关节被子弹打穿,情况十分危急,白求恩当机立断:马上输血,全力以赴抢救伤员的生命。
大家围上来要求输血,白求恩挡住大家说:“时间紧迫,不能查验血型耽搁时间了。快,抽我的血,我是O型血,万能输血者。”
“白大夫,不能再抽你的血了,前两天你刚为一名伤员献过血,身体吃不消的。”一名跟随他前来抢救伤员的医生劝阻他。
白求恩一边挽起袖子,一边坚决地说:“战士们流血牺牲,我们献点血算什么?”就这样,带着白求恩体温的200毫升鲜血,缓缓地流进彭清云的体内。随后,白求恩成功地实施了手术,使彭清云重返战场。
展柜中一个叫“卢沟桥”的药箱模型,常常吸引观众的目光。原来白求恩发现用当地群众的粪驮子运药品器材,更适应游击战争的环境。于是就把粪驮子借来,和大家一起研究,制做了这种新型的驮运药品工具。这种工具不但装卸运输方便,而且在抢救伤员时,在两个驮子上架块门板便可以做手术台使用。这种驮子外型很像一座桥,白求恩大夫给它起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名字——“卢沟桥”。
展览中还陈列着白求恩当年在前线用过的生活物品:普通的餐具、老式的煤油灯、打着补丁的皮袄。这些连同他在前线简朴生活的历史照片,映衬出白求恩的坚强、乐观,与抗日军民的休戚与共。
毛泽东主席对白求恩的健康很关心,曾给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拍过一封电报,指示每月给白求恩同志一百元钱,以照顾其生活之不足。白求恩收到电报的当晚就给毛主席写了回信:“……我谢绝每月百元的津贴。我自己不需要钱,因为衣食一切均已供给。该款若系加拿大或美国汇给我私人的,请留作烟草费,专供伤员购买烟草及纸烟之用。”
艰苦的生活没有磨灭白求恩坚强的斗争意志,展览中,有一封他在前线写给美国朋友的信,信中写道:“我不计较日常生活上的艰难……深山里的徒步行军,既无取暖的炉子,又无床铺和浴室。过去的生活曾经引诱过我,但是为了我的理想,那些日子就让它一去不复返了吧。”
《为人民鞠躬尽瘁》是白求恩纪念馆专题展览中的最后一个部分。展览中,白求恩牺牲后的遗照和他临终前写给聂荣臻司令员的遗书并列在一起。遗照上,白求恩疲惫苍老的面容坚毅而安详;遗书中,白求恩对工作、对伤员字字深情的嘱托和他视死如归的博大胸襟感人至深。
1939年10月,日寇向晋察冀边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冬季扫荡”。白求恩毅然放弃回国募捐的计划,率领战地医疗队奔赴前线。11月1日,从前线送来一名患颈部丹毒合并蜂窝组织炎的伤员,在白求恩为伤员切开伤口的时候,手套被划破,病毒侵袭了他受伤的手指。就在白求恩遭受致命感染的第二天,他不顾头一天70华里行军的疲劳,忘却了全身的不适,检查了200多个伤员。
11月5日,一阵隐约的炮声从窗外传来,白求恩不顾大家的劝阻,带着越来越恶化的伤病,迎着漫天的大雪,向前线出发了。
路途中,当白求恩看到从前线抬下来的伤员时,连声责备自己:“来迟了,来迟了!”这时,他的体温已经高达三十九度六。
伤员源源不断地从前线送来了,白求恩强撑着要去做手术。突然,他一下子栽倒了。他吃力地睁开眼睛,断断续续地说:“凡是有……头部、胸部和腹部受伤的伤员,一定……
跨进纪念馆的大门,一尊洁白的白求恩半身雕像迎门伫立,他高昂头颅,目光深邃, 栩栩如生的形象,使人肃然起敬。
纪念馆的前言是毛泽东同志著名文章《纪念白求恩》的全文。红色的平绒布面上900 多个金黄色仿宋字熠熠闪光,使这篇不朽之作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纪念馆的展览内容共分九个部分,第一部分向观众展示了白求恩早年生活的轨迹。
诺尔曼·白求恩于 1890年3月3日诞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青年时期的白求恩卖过报纸,做过食堂侍者,教过书,当过记者。1916年,白求恩从多伦多医学院毕业后,先后在英国海军和加拿大空军服役。1928年至1936年,白求恩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皇家维多利亚医院和圣心医院工作。
1935年,白求恩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6年8月,德意法西斯发动了侵略西班牙的战争,白求恩毅然参加了加拿大援助西班牙人民志愿军,并担任战地救护队长。
纪念馆的第三部分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介绍了白求恩当年援助中国抗战的历史背景和他到达中国后与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会面的情景。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作为热爱和平的国际友人,白求恩积极呼吁援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经加美援华委员会批准,他于1938年1月从加拿大温哥华出发,经香港到达汉口。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同志亲切地会见了他,并为白求恩去延安做了周到的安排。
1938年3月底,白求恩在到达延安的第二天晚上,毛泽东在窑洞里会见了他。一幅巨大的油画和珍贵的历史资料,再现了当年会面的情景。
毛泽东谈到中国的抗战形势后,话题转到晋察冀前线医疗救护问题,毛泽东向白求恩征询意见。白求恩肯定地说:“我觉得最能发挥作用的方式是组织战地医疗队,到前线去抢救伤员。如果手术及时,重伤员中75%的人可以复原。”毛泽东抬起头,对这个数发生了兴趣:“这数字正确吗?”
“正确,75%。”白求恩兴奋地大声回答。
毛泽东果断地说:“就请你立刻组织战地医疗队。”
白求恩听了很高兴,他向毛泽东要求尽快奔赴抗日前线。
1938年6月17日白求恩到达山西省五台县,担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
对于白求恩在晋察冀抗日前线这一时期的战斗生活,纪念馆在展出内容中分别以《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崇高的理想艰苦的生活》四个部分,并辅以白求恩在前线使用过的医疗器械、生活用具和书信文稿等162件珍贵文物作了集中反映。
在展览中,一幅白求恩身背药箱在风雪中策马疾驰的油画记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1938年11月中旬,三五九旅七团一营教导员彭清云在战斗中右臂负了重伤,出血不止,生命垂危。王震旅长请白求恩去做急救手术。
医疗队的驻地距离伤员所在地有120华里,一路上白求恩顶风冒雪,不停地催促着:“快,快!伤员在等着我们。”两个多小时后,白求恩赶到了目的地,彭清云的右肘关节被子弹打穿,情况十分危急,白求恩当机立断:马上输血,全力以赴抢救伤员的生命。
大家围上来要求输血,白求恩挡住大家说:“时间紧迫,不能查验血型耽搁时间了。快,抽我的血,我是O型血,万能输血者。”
“白大夫,不能再抽你的血了,前两天你刚为一名伤员献过血,身体吃不消的。”一名跟随他前来抢救伤员的医生劝阻他。
白求恩一边挽起袖子,一边坚决地说:“战士们流血牺牲,我们献点血算什么?”就这样,带着白求恩体温的200毫升鲜血,缓缓地流进彭清云的体内。随后,白求恩成功地实施了手术,使彭清云重返战场。
展柜中一个叫“卢沟桥”的药箱模型,常常吸引观众的目光。原来白求恩发现用当地群众的粪驮子运药品器材,更适应游击战争的环境。于是就把粪驮子借来,和大家一起研究,制做了这种新型的驮运药品工具。这种工具不但装卸运输方便,而且在抢救伤员时,在两个驮子上架块门板便可以做手术台使用。这种驮子外型很像一座桥,白求恩大夫给它起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名字——“卢沟桥”。
展览中还陈列着白求恩当年在前线用过的生活物品:普通的餐具、老式的煤油灯、打着补丁的皮袄。这些连同他在前线简朴生活的历史照片,映衬出白求恩的坚强、乐观,与抗日军民的休戚与共。
毛泽东主席对白求恩的健康很关心,曾给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拍过一封电报,指示每月给白求恩同志一百元钱,以照顾其生活之不足。白求恩收到电报的当晚就给毛主席写了回信:“……我谢绝每月百元的津贴。我自己不需要钱,因为衣食一切均已供给。该款若系加拿大或美国汇给我私人的,请留作烟草费,专供伤员购买烟草及纸烟之用。”
艰苦的生活没有磨灭白求恩坚强的斗争意志,展览中,有一封他在前线写给美国朋友的信,信中写道:“我不计较日常生活上的艰难……深山里的徒步行军,既无取暖的炉子,又无床铺和浴室。过去的生活曾经引诱过我,但是为了我的理想,那些日子就让它一去不复返了吧。”
《为人民鞠躬尽瘁》是白求恩纪念馆专题展览中的最后一个部分。展览中,白求恩牺牲后的遗照和他临终前写给聂荣臻司令员的遗书并列在一起。遗照上,白求恩疲惫苍老的面容坚毅而安详;遗书中,白求恩对工作、对伤员字字深情的嘱托和他视死如归的博大胸襟感人至深。
1939年10月,日寇向晋察冀边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冬季扫荡”。白求恩毅然放弃回国募捐的计划,率领战地医疗队奔赴前线。11月1日,从前线送来一名患颈部丹毒合并蜂窝组织炎的伤员,在白求恩为伤员切开伤口的时候,手套被划破,病毒侵袭了他受伤的手指。就在白求恩遭受致命感染的第二天,他不顾头一天70华里行军的疲劳,忘却了全身的不适,检查了200多个伤员。
11月5日,一阵隐约的炮声从窗外传来,白求恩不顾大家的劝阻,带着越来越恶化的伤病,迎着漫天的大雪,向前线出发了。
路途中,当白求恩看到从前线抬下来的伤员时,连声责备自己:“来迟了,来迟了!”这时,他的体温已经高达三十九度六。
伤员源源不断地从前线送来了,白求恩强撑着要去做手术。突然,他一下子栽倒了。他吃力地睁开眼睛,断断续续地说:“凡是有……头部、胸部和腹部受伤的伤员,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