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最精确3D模型完成 或将建太空中转站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火卫一是科学家们所熟知的一颗太阳系卫星,它并不及小行星大,质量仅为地球十亿分之二。这颗卫星没有大气层,重力接近于零,但它仍是火星两颗卫星中最大的一颗。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分析显示,火卫一将成为人类太空的未来哨站,是未来人类在太空扩张性探索的第二个家园。 火卫一作为勘测火星的中转站 火卫一质量很小,因此它的重心引力非常微弱,基于火卫一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仅需要最小型的航天器即可。这意味着以火卫一作为中转站要比月球更易实现航天器发射任务,而且需要的费用更低。同时,在火卫一表面放置望远镜或者发射远程控制登陆器,将更容易展开对火星的勘测探索。然而,将火卫一建造成为人类未来的太空中转站并不是那么简单,至今火卫一仍是天文学界充满神秘感的星体。帕斯卡尔说:“我们差不多对太阳系内所有星体都有所了解,但火卫一却除外,我们目前仍不能确定这颗卫星是如何形成的。” 火卫一具有多空穴表面,可为人类提供躲避太空辐射的栖息地 火卫一处于一个随机性倾斜轨道,它与火卫二的运行轨迹都靠近火星赤道。运行轨道接近火星赤道暗示着这两颗卫星诞生于形成火星的相同合并星云,可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们的成分却无法解释得通,它们的成分应该类似于火星岩石,而不是之前研究证实的碳质球粒状陨石结构。科学家为了深入理解火卫一的成分和起源,欧洲宇航局“火星快车”探测器曾于2006年和2008年分别近距离飞越火卫一表面,2006年距离火卫一表面460公里,2008年距离火卫一表面270公里。随着“火星快车”接近火卫一,这颗卫星的微弱重力只改变探测器飞行速度每秒几毫米,尽管如此,地面任务控制人员还是通过无线电跟踪信号探测到相应的变化,载波信号变化率只有万亿分之几。 德国科隆大学的马丁·帕特佐德是“火星快车”射电科学实验负责人,他指出目前对火卫一勘测取得的成就是各方面努力的结果,现在对火卫一质量的测量结果比之前测量数据精确100倍,同时它将可能成为人类勘测火星内部结构的一个代理航天中转站。“火星快车”在近距离飞越火卫一时,其携载的高清晰立体视觉摄像仪绘制了火卫一表面迄今最精确的3D模型,并测量了它的体积。帕特佐德称,火卫一的密度非常低,它一定是多孔中空状星体。因此它并不是简单的固体岩石结构,很可能具有中空孔隙,它将为未来宇航员躲避太空辐射伤害提供便利条件。 由于迄今未获得火卫一的实际标本,它的成分具有很大程度的未知性。如果它是一颗被束缚的小行星,那么它的构成成分密度将略低于普通岩石,中空孔隙占卫星体积的15%,如果它是由火星岩石构成,那么中空孔隙将占卫星体积的45%以上。 火卫一的形成起源之谜 帕特佐德说:“重心引力与卫星内部质量分布有着直接关系。”目前,研究人员希望进一步分析火卫一的成分构成,之前的光谱分析结果显示火卫一是被火星引力束缚的小行星。罗森布拉特指出,之前的火卫一表面光谱数据与历经数十亿年的太空侵蚀风化有着直接关系,没有大气层保护,合并形成火卫一的火星岩石在数十亿年中将承受大量太阳带电微粒辐射,这种作用下从而掩盖了它们的真实成分,并使光谱勘测失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科学家认为需要登陆火卫一,并将表面成分样本带回地球。 2011年末,俄罗斯计划发射火卫一勘测任务,该任务命名为“火卫一土壤分析”任务,罗森布拉特说:“没有关于该卫星成分的信息民,我们无法理解火卫一的起源,‘火卫一土壤分析’将揭晓其中的谜团。” 火卫一或许保存着火星早期生命的化学信息 一项令科学家感兴趣的重要事实是火卫一表面存储着数十亿年来的火星陨石样本,同时它也可能保存着太阳系里其他星体的陨石样本,帕斯卡称,火卫一存在的早期火星陨石样本或许比在火星表面的陨石样本保存得更好,甚至有可能保存着火星生命的化学信息。他强调称,火卫一将是人类未来勘测火星最理想的中转站!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勘测条件,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太阳系更多的未解之谜。 >>相关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