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行业>新闻动态>行业动态

3D:电影的第三次革命

3D:电影的第三次革命

文章来源:news365 作者:frank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01日 点击数: 字号:

在电视和家庭影院的视听效果越来越完好、网络视音频和移动视音频越来越流行的今天,作为20世纪最伟大艺术的电影如何发展下去,如何将大众拉回影院,已成为全球电影界面临并须解决的头号问题。欧、美、日诸国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不惜投入巨资大力开发3D电影,拍摄3D动画片和真人演出的剧情长片,改建影院,重制3D银幕和放映机。而作为电影风向标和助推器的A级电影节也开始青睐3D片。今年的戛纳电影节就破天荒地将3D片《飞屋环游记》列为开幕电影;威尼斯电影节也特设“最佳3D片”奖。


经典童话《爱丽丝历险记》明年将以3D技术搬上银幕,重新与观众见面。

美国《娱乐周刊》认为:“尽管今年票房收入猛增17%,但观众人数始终递减。50年前电影在视效上已到达顶点,之后几乎什么也未精进。然而业界有责任为大众提供更加完美的观影体验。换言之,需要给电影一个全新的维度。”难怪好莱坞动画制作巨掣杰弗瑞·卡岑伯格称3D电影为“多维革命”。

据《牛津电影指南》和《时代周刊》载,3D片在美国最早问世于上世纪经济大萧条之前,到1950年代又出现,例如《蜡像馆》、希区柯克执导的《电话谋杀案》等。1969年由3D片研究专家丹尼尔·西默斯拍摄的《女管家》,成本仅10万美元,票房却获2700万美元,堪称影史上最赚钱的3D片。但“对我来说,3D片始终是像来到小镇上表演的马戏团,”西默斯悲观地说:“如果它一直演下去,新鲜味没了,观众仍会跑掉。”

立体电影的优缺点
早期(老式)的立体电影主要是用两台摄影机镜头模拟人的两眼间距(2.5英寸),同步拍摄同一物体,依靠人眼的空间感觉而制造出立体效果。观众必须戴红、青滤光镜片(偏振光眼镜),眼睛容易疲劳,而且影像的色彩失真,“让你的观影感觉不舒服,这可不是电影取得成功的良药。”卡岑伯格如是说。况且,其拍摄也不方便,两台摄影机用的都是65mm胶片,机子各重150磅。

而现在的3D电影则运用数字化技术。好莱坞采用一项叫“真D”(Real D)的数字处理程序。其摄影机只用一台,比如已经表示今后只拍立体电影的詹姆斯·卡麦隆同合作者开发出一种能够制造立体效果的“融合式摄影机系统”,它分辨率高,体积小,仅重13磅,而摄记下来的却是两道数据流。曾因反对数字电影而同乔治·卢卡斯交恶的斯皮尔伯格非常欣赏这项新技术:“过去我开镜前取画面时总是闭上一只眼,因为我要拍的是2D片,以后我可以大大睁开两只眼睛了。”至于放映机也只用一台,每道数据流供一只眼睛看,其速度为每秒144格(大大超过普通电影的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交错地放映出供左眼和右眼看的不同影像。“真D”放映机对每个交错的影像加以偏光处理,故仍须配戴专用眼镜才能看,不过那是卡纸式的,一次性使用,十分便宜。“总有一天,观众会自备看3D片的眼镜,就像打网球自备网拍一样”,卡岑伯格说。更有研究机构预测,未来看3D片不必戴眼镜。

不过,像上述真D系统的立体电影主要不利之处是成本与票价过高。它对每家影院的卖价至少5万美元;普通银幕改成银质3D银幕,需花2.5万美元;冲印一部3D片拷贝需花4.5万美元;3D片的票价在美国为12——15美元……这些都使得许多发行商和放映商在前景颇好的3D电影前却步。美国影院业主协会早就表示:“3D片不过是游戏格局变了一下,对我们的生意并无太多好处。”至于制片商们,虽然知道拍摄成本会增加15%,但票房收入会比2D片增加好几倍(主因是3D片票价较贵,加上轮映时间较长),拷贝及其运送费用省却(仅运送费一项,美国全年可省10亿美元),以及盗版困难,故大多表示欢迎。

3D片已自成产业链
2005年,迪斯尼首次将动画片《四眼天鸡》转换成3D版,14周内完成1400个镜头,供85家影院放映,票房比2D版多出10倍,从而催生出立体电影产业链。美国今年一共有10部3D大片推出:3月《大战外星人》,所用的3D银幕达2000块,票房2周计1亿多美元;5月又推出《特拉星之战》、《飞屋环游记》;7月有《冰川时期2:恐龙问世》和《重力》;8月有《死亡之旅》;9月是《云中奇遇》;11月则是《圣诞颂》等。其他一些卖座片本来不是3D的,现在也都以3D重映,如《闪电狗》、《守望者》等。“皮克萨”创始者约·拉瑟特十分热衷于3D片,他计划将《玩具总动员》全都转换成3D版,让大小影迷们完完全全地进入玩具们的世界。卡岑伯格也将“梦工场”定位为“3D动画公司”,从《大战外星人》开始,今后所有的影片都拍成3D,因为他相信3D是继声音、彩色之后第二次影响电影的“巨变”,“这确实是一次革命”。在大势所趋之下,斯皮尔伯格开始筹拍3D片,把比利时脍炙人口的漫画《丁丁》搬上银幕。卢卡斯也打算以3D形式重新放映《星球大战》。明年,“3D热”方兴未艾,仍有10部推出,例如《怪物史瑞克4》、《爱丽丝历险记》、《阿尔法与欧米茄》等。

其他电影大国也奋起直追。德国一家公司出资1.36亿美元协建3D影院;英国开设30个3D电影厅,增加144块3D银幕并引进200套3D放映机。法国也开始筹备。欧洲业界人士估计:“在未来4到5年里,欧洲将拥有15000块数字银幕,其中有许多都会放映3D片。”日本和韩国则参照3D电影,着力开发3D电视,特别是日本政府和索尼等大公司规划投以巨额资金,开发3D立体电视,其虽为虚拟,但影像、声音和气味如同实境。

艺术效果和美学意义
电影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精进,每一种新技术的发明,都为电影提供了巨大的艺术可能性,丰富电影的语言和手段,也使电影更加接近其美学目标——“真实化。”

以往,看2D片时,你不管是旁观、窥视或凝视,其实都属于“观影”范畴,然而看3D片,则让你 “身临其境”,“接触影像”,“参与剧情”,从而进入另一种不同的审美范畴即“体验”。《时代周刊》某位影评人在观看3D版《泰坦尼克号》时,随着冰冷海水被“摇镜头”,他居然紧紧抓住座席的把手,生怕自己会沉入水下。的确,3D效果消除了观者与影片之间的界线。《丁丁》制片人及其续集导演彼得·杰克逊认为“3D会有助于你参与影片之中,不再单纯观察了。”卡麦隆的合作者强·兰道也表示:“我们要你观看时更加觉得自己已经进入影片的情境之中,而不只是看3D噱头。《阿凡达》一片就是要把你运送到另一个世界里。”

上述3D片中,除了动画片外,还有动作片、喜剧片、正剧片、纪录片(体育比赛或摇滚音乐会),它们均为真人演出或兼动画的。动画片厂一般都是在后期制作做3D效果的,而上述故事片则从前期制作开始就采用3D技术。借之可以“预见”某场、某段或全片的戏,在正式拍摄前就调度好一切,确定好光轴线,安排好后景、中景和前景内需要打光或聚焦的人与物。

被斯皮尔伯格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3D实景真人演出影片”的《阿凡达》,系根据日本漫画家木城幸人的同名漫画改编,预算超过3亿美元。由卡麦隆创办的“光暴娱乐公司”旗下数百名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进行制作。卡麦隆早在1995年就下了死命令:“如果拍不成功,我们就完蛋。”多年来,为了拍成它,他们开发了许多“工具”。全片将两种似乎不相关的技术——动作捕捉和数字3D结合起来使用。大部分剧情发生在未来,一颗叫潘朵拉的神秘星球上。那里生存着类似人的生物体,它们均为蓝色皮肤和指甲。由山姆·沃辛顿饰演的美国海陆队队员伤愈后化身,飞抵潘朵拉,作为人类的先行特工,开头一切顺利,还成为异性生物的精神导师,直到他爱上当地一女性……演员们诠释的戏(主体)均在片厂的摄影棚里拍摄,那个摄影棚原是霍·休斯(《飞行大亨》主人公)建造木头飞机的飞机库,面积16000平方英尺。而潘朵拉上长满水生植物的景色(环境)则是在新西兰著名的“数字维塔”公司制作(虚拟成像),然后将两者合成。

那么《化身》的3D效果如何呢?逼真感极强!据《时代周刊》载,有影评人看了其片花后说:“我无法分辨出什么是实体,什么是动画——哪怕已经知道那些9英尺高蓝肤男人不可能是真人。许多场景都那么栩栩如生,甚至到了第二天我还想回到剧情地点,仿佛潘朵拉是个真的星球。”对此,卡麦隆表示,有种观点认为“观看3D非常接近于实际体验,确实会引起记忆的创作,而观看2D是不可能有的”,而他的观点则补充了这样一点:看3D产生立体视觉要运用更多的神经细胞。而日本开发3D电视的基础研究正是关于人脑神经的运作等。

>>相关产品

  • 相关虚拟现实软硬件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