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虚拟现实技术,许多人都会感到陌生。的确,这项技术最初是为了军事需要而开发,但随着和平年代地到来,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这项技术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目前在国内,虚拟现实还未的从业者还不是很多。而家住华北油田二连公司的郭林晓,一个腿部残疾的青年人却靠自学掌握了这门技术,并用它为自己打开了幸福生活的大门。
 郭林晓正在展示西柏坡虚拟现实作品,并演示制作过程
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它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具有视、听、触等多种感知的虚拟环境,用户通过使用交互设备,同虚拟环境中的实体相互作用,使之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交互式视景仿真和信息交流,是一种先进的数字化人机接口技术。沉浸/临场感和实时交互性是虚拟现实的实质性特征,对时空环境的现实构想(即启发思维,获取信息的过程)是虚拟现实的最终目的。例如最近央视在对汶川地震的直播报道中,导播使用计算机,配合主持人和嘉宾的介绍,实时重现灾区地貌全景,就是这项技术的延伸。虚拟现实在城市规划、工业设计、文物古迹保护,以及军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郭林晓不到一岁时患了小儿麻痹症,右腿从此不听使唤,没有了直觉。2001年,郭林晓与单位有偿解除劳动关系。走出铁饭碗后,郭林晓选择了自主创业。开广告公司的日子里,由于经营守信,业务量逐渐猛增,郭林晓每天都要忙道一两点,每个月才能回家洗次澡,在店里一住就是三年。直到有一天,郭林晓不慎摔成了粉碎性骨折,在家一修养就是半年,期间公司也倒闭了。这突如其来的六个月,给了郭林晓不小的打击,但也使得他有了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去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在家养伤期间,郭林晓接触了虚拟现实技术。郭林晓的英语很差,但那时多数3D软件都没有汉化。怎么办呢?郭林晓想出了一个主意:把每个按钮的含义硬背下来,他先后自学了illustrator(矢量绘图)、auto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和虚拟现实引擎。凭借惊人的毅力,四个月后郭林晓就已经掌握了VR的大部分技术。学到了本领的郭林晓,拖着那没有直觉的右腿,背着笔记本,奔走于油田的企业,宣传虚拟现实技术在石油领域的应用。
 郭林晓制作的华油任四井虚拟现实作品软件截图
功夫不负有心人,二零零六年七月,他终于接下了自己“虚拟人生”中的第一个订单:一机厂抽油机装配仿真工程。这时的郭林晓正值左臂骨折。由于工期紧张,郭林晓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着。郭林晓的母亲事后回忆道:“当时因为林晓左手打着石膏,我和他爸就帮他把电脑搬到了茶几上,他每天一开始工作,整个人就靠在沙发上,左手悬着,右胳膊下点两个垫子,这么一坐就是一天,四个月的工作,基本上是用右手完成的”。凭借自己是石油工人出身,熟悉工艺流程,使他的作品完成的非常出色,在验收会上得到了广泛好评,圆满地通过了委托方的验收。紧接着,郭林晓又先后承接了采油一厂门禁系统虚拟仿真、某知名汽车店的外观和内部装修演示系统和天津一家公司的抽油机仿真装配等虚拟工程。
除了平时的工作,热爱红色历史的郭林晓还在2006年7月前往西柏坡实地取材,历时4个月制作完成了西柏坡全景虚拟现实作品。郭林晓说:“每一次去革命圣地,都有不同的收获。但是文物古迹,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是在不断风化的。还好,现在我们有机会,尽最大可能通过虚拟技术,使今天为之定格,让历史成为永恒。”
 郭林晓制作的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遗址虚拟现实作品软件截图
今天的郭林晓在本地已小有名气,不少企业想聘用他出任设计设。但郭林晓却说:“我是残疾人,所以能够体会到他们内心的感受。他们需要的,是有人能与他一起鼓起勇气,从内心深处的困苦中走出来。”
截至目前,郭林晓在华油共培训虚拟现实从业者六人,三名为待业青年。今年郭林晓还有个心愿,就是在油田开办培训班,免费培训残疾人虚拟现实技术。他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缓解残疾人的就业压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相关产品
相关虚拟现实软硬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