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应用>技术动态>技术应用

“交通仿真”保障观众有序疏散

“交通仿真”保障观众有序疏散

文章来源:SouVR整理 作者:Linda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07日 点击数: 字号:

陈艳艳教授打开自己的电脑,首先展现在记者面眼前的是一张演示北京工人体育馆内外行人交通流量的分析图。

“屏幕上的红点是什么?”记者好奇地问。

“它们代表场馆周围行人的运动轨迹。在交通仿真系统里,你会看到红点变成了‘官员’、‘运动员’、‘记者’和‘游客’在屏幕上走动。工人体育馆眼下正在为奥运进行改造,我们输入相关数据,根据仿真系统运行的结果,就可以知道究竟要不要增修天桥,新的人行道要有多宽才合适。而这些,如果没有交通仿真,是没有办法实地验证获得结果的。”

陈艳艳,北京工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这位在6年前北京申奥时就参与制定奥运交通战略的专家,眼下又在进行“奥运交通仿真”的项目研究。

奥运盛会面临人流压力
据陈教授介绍,该项目是今年年初在北京市科委立项的,主要研究机动车和行人两个方面,她负责的是行人这一块。所谓仿真,就是对奥运场馆周边真实的行人交通状况在计算机软件平台上进行模拟演示。

从电脑图片的红点密集程度不难看出,奥运场馆及其周边道路在比赛结束后将面临巨大的交通压力。有一组数据就能体现这一点:据专家预测,北京奥运会比赛的第9天为高峰日,全天北京市的观众总数为36.4万人。而仅奥林匹克公园的观众流量就将超过40万人次,它相当于目前北京王府井东方新天地客流量的4倍,节假日流量的2倍,人流疏散最集中的时间是当晚的10点到10点半。

同时奥运交通的服务对象种类多、数量大、要求高,奥运场馆和运动员驻地又遍布全北京。在这样一个复杂背景下,任何一个环节的处理不妥便会导致难以想象的连锁反应。而体育史上,一些重大赛事由于观众的疏散不畅而导致的踩踏事件也屡见不鲜。

因此,面对赛后奥运场馆的周边交通流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的相对集中,如何保障观众安全有序快速的疏散,就成了陈教授集中关注的问题。

应对措施借力“交通仿真”
通过奥运交通仿真系统,目前专家们找出了一系列可为场馆周边交通减压的措施。在宏观层面上,首先是要采用分离措施来合理组织交通,避免冲突。分离主要是指不同人员的交通分离,以及奥运交通与城市日常交通的分离,这通过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天桥、道路信号控制和设置奥运专用车道来实现。

微观层面上,针对比赛结束后,往往出现场馆内观众一时间大量聚集在出口的情况,可以增加场馆的出口数量,设置迂回绕行线路,使人流分批逐步散去。

再者是交通设施的充分保障。场馆的出入口和通道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具备一定的通行能力,还有公交站点的合适设置、天桥的位置和宽度、足够的公交运力和灵活的运营调度。最后便是应急预案的建立。在奥运交通中要考虑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的安全事件等因素,对标志标牌的设计,交通引导员的设置都要有所考虑。

那么,这个交通仿真系统到底是怎样起作用的呢?如果说制定行之有效的奥运会行人交通组织方案是“目标”,那么科学的分析手段和评判方法就是达到这个目标所需要的“工具”。制定出来的方案可不可行,就需要借助仿真系统这个工具,来测试方案实施之后,能否真正解决问题,如果在某些地方还出现瓶颈,再采取措施来化解这个瓶颈。

而陈教授所从事的研究,就是要把这套工具给研制出来。有了可以定量化测评的工具,方案的制定才有了依据,也才能评价方案的好坏。

积累数据填补国内空白
由于此前国内对交通仿真这一领域的涉及很少,因此陈教授的研究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但也就意味着他们得从头做起。首先是相关交通数据的采集和数据库的建立,要进行计算机模拟就必须要有大量丰富的数据作支撑。陈教授强调,为了使模拟能够不断的向奥运会真实情况逼近,数据采集工作就要一直进行下去。像今年北京举行的奥运垒球测试赛,他们就进行了数据的采集和测试。而明年还将举行的40多项奥运测试赛,也更是他们数据采集的重点。

在这一环节,研究人员先对行人的交通行为进行了分解,再采用不同的方式分别采集各个环节的各项数据。这里面运用了很多高科技手段,如采用了GPS和视频行人轨迹捕捉仪来测定行人的步速、步幅等交通流数据,而特别值得一提的则是采用了眼动仪来研究行人的路径跟随行为。这里的路径跟随,是指行人在道路标识的指示下选择正确的路径行走。行人能否及时看到路旁标识和对标识的反应快慢,会影响到他能否选择正确路径和行走的速度,而判断行人对标识的反应快慢,可以根据眼球和瞳孔的变化来推定。比如,看到标识后瞳孔放大,眼光停留在上面并来回移动,说明对标识的认知比较慢,这个标识就是低效的需要改善。

在获得了大量翔实的数据之后,便要开始建立交通模型。虽然软件平台是借用了国外的,但由于奥运会是在北京举行,大部分观众是中国人,因此行人的行为参数、交通模式也不大一样,因此需要建立基于本国实际的交通模型。在这个意义上,陈教授所做的工作是开创性的。有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交通模型做基础,不光是奥运会,其他情境如演唱会等大型活动的观众疏散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虽然陈教授的项目到明年6月才结题,但当前的研究成果已运用到了场馆设计和奥运交通组织中去,为相关部门提供了许多颇具参考价值的意见。像在五棵松地区相邻的两个奥运场馆———棒球场和篮球馆的位置安排,就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为避免将来比赛时,两个场馆的交通人流发生冲突,造成交通拥堵,通过仿真系统的模拟,将棒球场位置放在了篮球馆以西。

让观众高兴而来,平安而去,这是对一届成功的奥运会的最起码要求,但要想做到这一点,却绝非易事。在2008年奥运会举行期间,当你在看完比赛后迈着悠然的步子踱出场馆时,也许不会想到,这一派的井然有序,都是现代科技手段保障的结果。

>>相关产品

  • 相关虚拟现实软硬件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