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一点事情,感到受之于人民多,为人民工作得少。”
主要成就与贡献
[3]一、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在四川负责自行设计下清渊硐、桃花溪、仙女硐、鲸鱼口等我国首批小型水电站。40年代中期,修建上清渊硐、古田溪等中型水电站。为三峡、钱塘江、柘溪、翁江、岷江等八处水电地址进行勘测工作,收集了大量资料。首次估计我国蕴藏水能资源为2亿5千万千瓦,为我国水电建设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培养了人才。
二、20世纪50年代初,负责承担黄河下游人民胜利渠的渠道工程,进行选址、引水渠和进水闸布置、进水闸结构设计等。建成后,安全、高效运行多年,使新乡地区成为全国有名的高产灌区,而且为黄河下游开堤建闸引水开创了先例。
三、1958年,负责设计密云水库,采用高砂砾坝薄壤土斜墙,深覆盖层混凝土防渗墙和防渗帷幕,土坝坝下导流廊道等创新技术,是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混凝土防渗墙等后来为国内广泛采用。水库工程一年拦洪,二年建成。多年来,防治了潮白河下游洪水,成为北京市主要供水水源,受到党中央、水电部、北京市的赞誉。
四、1965年,负责设计渔子溪水电站,采用有底孔的高拦河闸,地基做混凝土防渗墙,既能汛期泄洪排卵砾石,又能非汛期形成调节水库。进水闸位于凹岸,有上下两进水口,汛期下口进水,经沉沙池入引水隧洞,非汛期上口进水,迳入引水隧洞,隧洞长7000米,直径7米,大部分是不衬砌的,下游端为垂直调压井,斜高压隧洞,进入地面厂房,有许多技术创新。
五、1961年发现并参加整治丹江口工程贯穿性裂缝的加固设计,在上游坝面设钢筋混凝土墙,用创新技术,取得成功,安全运行多年。
六、1973年,参加葛洲坝工程设计,提出修改枢纽布置,加大二江泄洪闸,以减小大江截流水头。加大左侧电站,利于前期多发电;两岸设船闸,利于静水通航,动水冲沙。这一布置为顺利截流、安全运行,创造了条件。提出为砂页岩软弱地基上修建深齿墙混凝土闸坝。为闸坝及护坦下采用抽排减压设施、二江泄水闸新型结构、电站厂房留上游槽适应岩层地应力释放变形、船闸结构等提出创新建设。葛洲坝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七、1988年,为隔河岩150米高混凝土拱坝修改设计。由于拱坝两岸上部50米岩基软弱,不能承受拱坝推力,把坝上部50米做成虚拟斜拱坝,支承在两岸下部坚硬岩基上,坝下部为拱坝。这一创新设计,解决了复杂工程问题,自运行以来,情况安全良好。
八、参加荆江分洪闸、官厅水库、大伙房水库、三门峡工程、五强溪水电站、东风水电站、二滩水电站、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龙滩水电站等设计,对枢纽布置、结构设计等,提出创新意见,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保证工程安全可靠,得到有关单位赞誉。
九、1982年,为墨西哥几座大坝工程提出咨询意见,解决复杂技术问题,被墨西哥工程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
十、1989年,与陈志凯高工合写《我国水资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上报党中央和国务院,得到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陈云同志批示采纳。后来,党中央把水利与能源、交通等并列,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光明日报把此项建议评为当年最有价值的科学技术建议。
十一、50年代初,参加创建河川水工建筑物及水电站专业,建立水工建筑物和水电站建筑的学科体系。编写了国内较早的《水工结构》教材,出版了《水工建筑物》专著。发表了多篇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论文。
十二、长期从事
科研工作,创建水工结构实验室,在我国较早进行结构模型试验,如流溪河拱坝、响洪甸拱坝等结构模型试验,解决结构问题。发展了腹拱坝新坝型,得到了实际工程的应用,取得经济效益。进行拱坝抗震、岩基稳定等研究,在拱坝抗震理论上有所突破。在国内一级学报上发表20余篇论文,其中“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技术及其在坝工建设的应用”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老骥伏枥 弟子五千
[4]90年代初开始,经他数年的辛勤努力,每日伏案疾书数小时,克服年老视力上的困难,手持放大镜重新著书立说,才相继于1992年、1994年、1999年出版了《水工建筑物》上下册和《专门水工建筑物》三部专著,以此作为他对祖国工程教育事业的再次奉献。
到1994年,经十多年的努力,随着国家工程技术的发展和需要,张光斗与王大珩等六人向党中央国务院上书成立中国工程院,终于得到批准,正式成立了中国工程院。张光斗被聘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张光斗等人又向中国工程院建议,设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咨询项目,得到工程院的同意和国务院的支持,成立了由钱正英任组长,张光斗任副组长的项目综合组,组织43位两院院士,300多位专家,历经两年的工作,提出了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提出了总体战略,得到国务院领导和水利部的重视。
1999年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成立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钱正英任组长,张光斗任副组长,每年两次到工地检查工程质量,年近九十的老人在工地还爬脚手架、下基坑,对工程质量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位工程建设者,经过全体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三峡工程质量逐年不断提高。
张光斗历来非常重视
教学工作,经常走上讲台。老教授对
教学工作的敬业精神和深入浅出的透彻讲解,使听课的学生深受感动和教育。张光斗执教50余载,学生逾5000,许多人已在我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国家水利水电事业的栋梁之才。
在他拦洪储沙治理黄河的策略指导下,黄河虽未泛滥,但潼关以上耕地损失太大,人民迁移痛苦万分,与时俱增。明知黄河断流,他还主张引黄济青,八亿元不足,将突破十亿元,可以建造三座长江大桥。明知长江三峡没有火成岩地基可修混凝土高坝,他还主张在三斗坪修二千多米长的大坝,把三峡埋在水库里,创造历史上坝工的大笑话。三峡坝有四大工程本身的错误,还有两大生态环境的错误,不知床沙输的是卵石,而按悬移的泥沙一般处理。凡此治黄治江的规划全是错误的。
自从 1957 年 6 月水利部召开对黄河三门峡坝苏联设计征求意见的大会以来,已有 43年了。当时有 70位专家出席,大多同意苏联设计,只有一人根本反对修此坝,并指出此坝修后将淤没田地城市的惨状。争辩七天无效后退而提出:若一定修建此坝,则建议勿堵塞六个排水洞,以便将来可以设闸排沙,此点全体同意通过。但当施工时苏联专家坚持按原设计堵死六洞。
1962 年坝成,1964 年潼关以上淹地几十万亩,迁移居民 29 万人前往宁夏高地。此后被迫打开施工排水洞,一切如1957 年6月10日至17日在大会上所预言。现在潼关已淤高 5米,渭河 3米,移民达 70万人,灾情仍在扩大。
43 年来《黄河志》和《中国水利》皆未登载 1957 年会上争辩的实况。而 1997年在全国政治协商会上讨论长江三峡高坝修建问题时,有一位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竟大言不惭地说:1957 年讨论三门峡坝时只有他一人正确地反对修三门峡坝;如今他赞成修长江三峡坝也是正确的。他以为 1957 年他发言赞成修黄河三门峡坝,并批判黄万里的反对修坝,事过 40年人们早就忘了,庶不知当今他在政协的发言和 40年前的发言稿仍在群众手中,经录送中央纪委等有关机关和群众,他气得落泪。
共产党员张光斗
[5]▲张光斗(1913—1994),1913年1月生,1994年10月4日去世,享年81岁,河北威县人。曾用名金奎、星阁。早年加入中国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