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高等院校

慕尼黑理工大学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03日 点击数: 字号:
医药(Altana),西门子电气(SIEMENS),安联保险(Allianz),德意志博物馆(Deutsche Museum),德固赛化工(Degussa),德国电力(E.ON),巴伐利亚银行(Bayern LB),O2通讯(O2),英飞凌半导体(Infineon),豪赫蒂夫建筑(HochTief),穆勒日用(Müller),曼牌重卡(MAN),瓦克化学(Wacker),南德化学(Süd-Chemie),罗兰贝格咨询(Roland Berger),SAP软件(SAP),Kuka机器人(Kuka),慕尼黑再保险(Munich Re Group),威恩施蒂凡啤酒(Weihenstephan),巴伐利亚抵押银行(HypoVereinsbank)。

系科设置

  数学系、信息学系、 物理系、化学生物及地理系、经济及社会学系、土木工程及测量学习、建筑学系、机械学 系、电工学与信息及术学系、农业及园艺学系、啤酒制造与食品制造技术及制奶业、医学 系、体育学系、林业学系。该校图书馆共有200万册各类专著和期刊杂志。

学院设置

  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经济和社会学院、建筑工程和测量学学 院、建筑设计学院、机械学院、电子技术和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农业和园艺学院、酿 酒学,食品技术和奶制品加工学院、医学院、体育学院、林学院。

专业设置

  化学 化学工程学 电工学 财经数学 园艺学 信息学 食品技术 食品化学 航天航空技术 机械学 数学 医学 家政营养学 艺术修缮机储藏学 体育学 测量学 农学 建筑学 土木工程学 生物学 建筑学 地理学 风景区建筑学与风景区规划 制造技术


学校分布

校区分布

  慕尼黑校区(München):建筑学院,土木工程与测量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医学院(临床教学中心),体育学院(奥林匹亚公园)   加兴校区(Garching):化学院,计算机学院,机械学院,数学院 ,物理学院   弗莱辛校区(Freising):威恩施蒂凡(Weihenstephan)营养学,土地规划与环境科学中心:农业与园艺学院,生物学院,酿造与食品工程学院,林学院,景观设计与景观规划学院,营养学院

专业设置

  高分子材料科学,农学,建筑学,土木工程学,土木材料及维修学,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学,酿造与饮料技术,工商管理学(MBA),化学,化学工程学,优化设计学,交流与决策学(MBA),计算机机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消费研究学,电子与信息科学,能源与过程科学,工程物理学,发展与设计学,营养学,地球空间科学,汽车与发动机科学,金融与信息管理学,林木科学,林业资源管理,园艺学,土地测量与地理信息学,地理科学,工业化学,计算机科学,通讯技术学,工程水利学,综合元件设计,科学运输系统,核技术,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学,景观设计与景观规划学,食品化学,航空航天科学,机械制造与管理,机械工程学,生物技术数学,数学,机械电子与信息技术,医学,医药技术学,微波工程学,分子生物技术,原子技术,生态学,物理学,生产与物流学,修葺与保存技术,体育教育,体育科学,可续资源管理学,食品工程学,企业管理学,应用数学,交通系统学,环境工程学,环境规划与生态工程学,经济计算机学。(按音序排列,出自慕尼黑工大专业设置网页,2007年8月)

图书馆

  慕尼黑工业大学由于其分布三地的校区,其图书馆拥有10个分馆,总藏书量超过50万册,但一般来说不存在中心图书馆(总馆)。


学校名人

诺贝尔奖得主

  2007:格哈德·埃特尔(Gerhard Ertl, 1936–),1965年于慕尼黑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任教,因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获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1:沃尔夫冈·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 1957–),慕尼黑工业大学物理学博士,根据玻色--爱因斯坦理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EC)”,获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1: 厄温·内尔( Erwin Neher, 1944–),1963年起就读于慕尼黑工大物理专业,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道功能,发明能记录极微弱电流通过单离子道的技术,获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1991:理查德·恩斯特(Richard R. Ernst, 1933–),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发明了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获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9:沃尔夫冈·保尔(Wolfgang.Paul, 1913–1993),曾就读于慕尼黑工业大学农学专业,发明 “保尔捕集法”,开发离子陷阱技术,获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8: 罗伯特·胡贝尔(Robert Huber, 1937–),曾就读于慕尼黑工业大学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并任教,通过研究细菌的光和作用,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获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8: 约翰·戴森霍弗(Johann Deisenhofer, 1943-),曾就读于慕尼黑工业大学物理专业,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获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6:恩斯特·鲁斯卡(Ernst Ruska, 1906–1988),曾就读于慕尼黑工业大学电子专业,发明了电子显微镜,获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5:克劳斯·冯·克利青( Klaus von Klitzing, 1943–),1980年起任慕尼黑工业大学凝聚态物理学教授,在格勒诺布尔高强度磁场实验室发现“量子霍耳效应”,获198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3:恩斯特·奥托·费歇尔(Ernst Otto Fischer, 1918–2007),曾就读于慕尼黑工业大学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并任教。过渡金属有机化学和茂金属化学先驱,获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   1964:康拉德·布洛赫(Konrad Emil Bloch, 1912–2000),曾就读于慕尼黑工业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调控机制,获196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1:鲁道夫·穆斯堡尔(Rudolf Moessbauer,1929–),1949年起就读于慕尼黑工业大学物理专业,1957年获博士学位并任教,研究伽马射
共4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504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