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性文化博物馆
简介
中国性文化博物馆创办者:中国性学家刘达临中国性文化博物馆收藏了2000多件罕见的性文物,陶瓷、春宫图、青铜器等等。
这些性文物都是过去深藏不露、秘不示人、难得一见的,而且形式千姿百态,雕塑、绘画、雕刻、书法、诗词等济济一堂,有不少展品已经是国家的孤品和珍品,全国罕见。
大事记
·1995年春,刘达临举债30万,在上海青浦徐泾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性文化博物馆。·1999年8月,性博物馆迁至繁华的南京东路。政府禁止打出“性”字招牌,惨淡经营而入不敷出。
·2001年4月30日,博物馆撤离南京东路,搬到较为僻静的武定路。刘达临开始自主经营,失去了财力后盾,加上地处偏僻,日常运转岌岌可危。
·2001年11月底,性博物馆被新浪文化频道搬到网上,一度车水马龙,并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性博物馆起死回生。
·2002年年底,命运多舛的性博物馆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为了它的生存和发展,刘达临奔走呼吁。
·2003年8月,性博物馆与同里镇正式签约,2004年4月之前将完成整体搬迁,最终抱憾迁离上海。
发展历程
1995年春,当刘达临不惜举债30万元,在青浦徐泾创办中国第一家性文化博物馆时,他并没有计划公开展览,只是给自己多年来从事的性学理论研究一个实物支撑,给辛辛苦苦搜集来的几千件性文物一个归宿。 1999年8月,性博物馆自青浦迁至闹市区的南京东路,从闭门纳客到公开展示。“之所以做这个决定,一方面希望更多人了解中国古代的性文化,另一方面也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刘达临坦言。然而,繁华地段并没有带来预期的门票收入。
“博物馆说是在南京路,入口其实开在距南京路十几米的一个支弄里,游客找起来非常困难,”谈及往事,刘达临的无奈仍然溢于言表,“本来,问题不难解决,只要挂一个指示牌就迎刃而解了。但是管理部门坚决不同意,理由很简单:‘中华第一街’上不能出现‘性’字。那么,‘生殖’两字可不可以呢?回答是‘也不行’。”
博物馆入不敷出,与之合作的一家百货公司终于失去投资兴趣,打了退堂鼓。无奈之下,2001年4月30日,刘达临撤离南京东路,举馆搬到较为僻静的武定路。虽然是被迫易址,刘达临却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以前和百货公司合作,对方是董事长,我这个总经理徒有虚名,任何事都要得到他们首肯才可以做。搬到武定路就不一样了,我们完全是自主经营。”
尽管,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却失去了财力后盾,博物馆在武定路上的日子也不好过。“主要是缺乏环境烘托。周围既不是繁华商业区也没有旅游景点,很少有人特意上门参观,客源又成了问题。”兜兜转转之间,刘达临发现,资金依旧是他绕不开的最大障碍。
“一开始租了上下两层,房租要5万多元,半年后难以维系,只好将楼下退掉。只保留楼上一层,每月房租加物业管理费也要3万多元,门票收入肯定不够。”无奈,刘达临只能靠贴补“养”着博物馆,“贴补的渠道主要有三种:我的稿费和版税、抽出部分展品到各地巡展的收入、以及胡宏霞博士开办钢琴修配厂的收入。”
即便如此,博物馆的日常运转仍然岌岌可危,2002年年底尤其严重,几乎挺不过去。为了保住博物馆,胡宏霞卖掉钢琴修配厂填补亏空,由于出手急,当时只卖了10万多元,现在想起来,刘达临还禁不住替她惋惜。
从1999年起,刘达临就着手申请“旅游定点单位”的资格。“如果能申请到这块牌子,博物馆就可以列入旅行社游览名单,从而吸引大批团体游客,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但是,‘旅游定点单位’的牌子始终没能批下来。”
命运多舛的性博物馆进退维谷,又一次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为了它的生存和发展,刘达临奔走呼吁,希望能在上海找到生存之地。“东方明珠、豫园乃至北京、大连的很多单位,都有过合作意向,但由于种种原因均未谈拢,直到同里古镇出现。这也许就是一种缘份吧。”刘达临说。
8月1日,性文化博物馆与同里镇正式签约,2004年4月之前将完成整体搬迁。“我们虽然被迫搬来搬去,但也一直在发展。性博物馆提倡性文明、性科学,是开风气之先,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慢慢爬台阶,我对此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刘达临说,“至于说这次搬迁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我们不得不离开上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