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忠和
庞忠和, 男, 1961年出生,江苏盱眙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水循环与水岩相互作用
庞忠和1978年9月至1984年11月在南京大学水文地质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5年3月至1988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1988年3月起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员 (1995年特批), 博士生导师(1996年起), 地热及数学地质学研究室主任(1995-1998年)等职。1988年4月至1995年9月间曾赴联合国大学(冰岛,研究方向为地热流体化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研究方向为地热储模拟与评价),法国南巴黎大学(研究方向为同位素水文学)和美国俄勒冈大学(研究方向为水文地球化学模拟)任访问学者。1999年6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知识创新基地研究员,成矿与资源探查研究室副主任和水文地质学科组组长。2007年8月被聘为固定(资深)研究员。
他长期从事水循环与水岩相互作用的同位素水文学与水文地球化学应用基础研究,兴趣主要在地下水与相关地壳流体的起源、循环的时空尺度及其与岩石相互作用的机理,在该领域取得了一些国内外同行公认的成果。
他基于同位素水文学方法提出海岛地下水演化与地壳运动的关系;改进了全体系水-岩作用化学平衡模拟方法,建立适用于复杂系统的化学与同位素地热温标方法体系和新的地球化学温度计-FIXAL方法。他主持实施了多次地下水化学国际实验室间对比活动并主编、出版了实验室手册。他主持实施了地热系统同位素地球化学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比较系统研究了我国与世界上不同类型地热系统中流体的成因。提出的新方法在我国漳州盆地、关中盆地、冀东拗陷等地热开发中得到应用。同时,通过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IAEA的推介,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地热开发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目前主持的项目主要有:我国重要地区地热资源评价、我国首个高放核废物的地质处置与环境效应、新疆干旱区特大流域水循环与生态恢复、华北典型城市地下水污染机理与水源地保护、深层矿山的热环境等科研项目。
庞忠和研究员1993 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1994 年获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和中国科协“中国青年科技奖”。1993年起开始享受由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最近获“Nobel peace prize 2005”;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水岩相互作用之友”称号(2007年)。
在最近几年中,与他人合作发表SCI论文12篇,EI论文2篇。发表的论文5年以来被SCI刊物引用数60余次,其中FixAl方法GCA文章单篇被SCI引用23次。此外,合作主编英文论文集2部,英文专著2部。其中1部为GEOTHERMICS(SCI刊物)的专集,其余为IAEA或UNU(联合国大学)的正式出版物。
社会任职: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矿泉水与地热水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六届IAHS中国委员会(2007-2011)同位素委员会主席,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鄱阳湖生态与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废物地下处置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学会理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杂志编委,IAEA同位素水文学专业在册专家(1996年起)。
目前在读博士生7人,硕士生1名。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大学讲授研究生课程“同位素水文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9月27日消息:
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理事会最近改选,我所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庞忠和研究员荣誉当选为理事,任期四年。该理事会由十名理事组成,庞忠和研究员是唯一的中国科学家代表。
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chemistry)成立于1967年,前身是国际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协会。IAGC隶属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是地球化学方面的一级国际学术组织,协会的宗旨是推动最广范意义上的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发展。IAGC下设七个专题工作组,官方刊物是《Applied Geochemistry》;设立Vernadsky Medal,Ebelmen Award 和IAGC Certificates of Recognition三项协会大奖,每两年颁奖一次。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热与可再生能源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hinaren等媒体综合报道:
2009年10月10日,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5届学术年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开幕当天,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召开了地热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庞忠和研究员主持会议并汇报了专业委员会筹备过程、专业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和产生过程。会议选举庞忠和研究员为首届专业委员会主任。
地热学作为地球物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既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又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早在20世纪50年代,李四光教授就大力倡导开展地热研究,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1979年第一批大地热流数据发表,填补了我国地球物理研究“重、磁、电、震、热”中热场研究的空白,目前已经获得了基本覆盖全国陆地和近海的热流数据两千多个。地热基础研究在岩石圈热深部结构、地球动力学、盆地演化、全球气候变化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应用地热研究方面,通过与水文地质、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勘探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也取得了有特色的成果。我国中低温地热资源科学研究、勘查评价程度位于世界前列,开发利用规模迄今已经连续十年以上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在油田古地温、矿山热害成因、天然气水合物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新成果。一个颇具特色的中国地热研究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研究方向:水循环与水岩相互作用
庞忠和1978年9月至1984年11月在南京大学水文地质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5年3月至1988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1988年3月起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员 (1995年特批), 博士生导师(1996年起), 地热及数学地质学研究室主任(1995-1998年)等职。1988年4月至1995年9月间曾赴联合国大学(冰岛,研究方向为地热流体化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研究方向为地热储模拟与评价),法国南巴黎大学(研究方向为同位素水文学)和美国俄勒冈大学(研究方向为水文地球化学模拟)任访问学者。1999年6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知识创新基地研究员,成矿与资源探查研究室副主任和水文地质学科组组长。2007年8月被聘为固定(资深)研究员。
他长期从事水循环与水岩相互作用的同位素水文学与水文地球化学应用基础研究,兴趣主要在地下水与相关地壳流体的起源、循环的时空尺度及其与岩石相互作用的机理,在该领域取得了一些国内外同行公认的成果。
他基于同位素水文学方法提出海岛地下水演化与地壳运动的关系;改进了全体系水-岩作用化学平衡模拟方法,建立适用于复杂系统的化学与同位素地热温标方法体系和新的地球化学温度计-FIXAL方法。他主持实施了多次地下水化学国际实验室间对比活动并主编、出版了实验室手册。他主持实施了地热系统同位素地球化学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比较系统研究了我国与世界上不同类型地热系统中流体的成因。提出的新方法在我国漳州盆地、关中盆地、冀东拗陷等地热开发中得到应用。同时,通过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IAEA的推介,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地热开发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目前主持的项目主要有:我国重要地区地热资源评价、我国首个高放核废物的地质处置与环境效应、新疆干旱区特大流域水循环与生态恢复、华北典型城市地下水污染机理与水源地保护、深层矿山的热环境等科研项目。
庞忠和研究员1993 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1994 年获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和中国科协“中国青年科技奖”。1993年起开始享受由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最近获“Nobel peace prize 2005”;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水岩相互作用之友”称号(2007年)。
在最近几年中,与他人合作发表SCI论文12篇,EI论文2篇。发表的论文5年以来被SCI刊物引用数60余次,其中FixAl方法GCA文章单篇被SCI引用23次。此外,合作主编英文论文集2部,英文专著2部。其中1部为GEOTHERMICS(SCI刊物)的专集,其余为IAEA或UNU(联合国大学)的正式出版物。
社会任职: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矿泉水与地热水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六届IAHS中国委员会(2007-2011)同位素委员会主席,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鄱阳湖生态与生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废物地下处置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学会理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杂志编委,IAEA同位素水文学专业在册专家(1996年起)。
目前在读博士生7人,硕士生1名。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大学讲授研究生课程“同位素水文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9月27日消息:
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理事会最近改选,我所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庞忠和研究员荣誉当选为理事,任期四年。该理事会由十名理事组成,庞忠和研究员是唯一的中国科学家代表。
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chemistry)成立于1967年,前身是国际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协会。IAGC隶属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是地球化学方面的一级国际学术组织,协会的宗旨是推动最广范意义上的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发展。IAGC下设七个专题工作组,官方刊物是《Applied Geochemistry》;设立Vernadsky Medal,Ebelmen Award 和IAGC Certificates of Recognition三项协会大奖,每两年颁奖一次。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热与可再生能源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hinaren等媒体综合报道:
2009年10月10日,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5届学术年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开幕当天,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召开了地热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庞忠和研究员主持会议并汇报了专业委员会筹备过程、专业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和产生过程。会议选举庞忠和研究员为首届专业委员会主任。
地热学作为地球物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既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又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早在20世纪50年代,李四光教授就大力倡导开展地热研究,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1979年第一批大地热流数据发表,填补了我国地球物理研究“重、磁、电、震、热”中热场研究的空白,目前已经获得了基本覆盖全国陆地和近海的热流数据两千多个。地热基础研究在岩石圈热深部结构、地球动力学、盆地演化、全球气候变化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应用地热研究方面,通过与水文地质、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勘探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也取得了有特色的成果。我国中低温地热资源科学研究、勘查评价程度位于世界前列,开发利用规模迄今已经连续十年以上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在油田古地温、矿山热害成因、天然气水合物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新成果。一个颇具特色的中国地热研究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