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忠
胡瑞忠同志1989年1月至1991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他放弃了到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留在祖国西南贵州。留所后全身心投入工作,他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深受同事和领导的信赖,91年被聘任为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副主任,93年被中国科学院破格提为研究员,95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和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核学会铀矿地质学会副主任,《矿物学报》副主编,《Science in China(series D)》、《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Acta Geologica Sinica》和《中国科学(D辑)》等11种重要刊物的编委。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各类重要科研项目20余项。至今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56篇。已培养硕士生15名、博士生21名、博士后10名。曾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并先后获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贵州省首届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奖”以及 “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十大杰出青年”、“贵州省直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大型矿集区预测”首席科学家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十几年过去了,这位热爱贵州、志在贵州创业、对自然科学孜孜不倦进行追求的青年学者,在金、铀、铜、铅、锌、锗等矿床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为发展我国的地球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初步揭示了华南铀矿床绝大多数都是在白垩—第三纪地壳拉张期形成的热液铀矿床的内在机制;(2)为稀有气体同位素应用于固体矿床的成因示踪,提供了较多成功的研究实例;(3)确定了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成矿热液可能的演化途径和深部作用过程对哀牢山金矿带金成矿的制约关系,提出了铜矿新类型—富碱斑岩铜矿的成矿模式;(4)确定了分散元素Ge超常富集形成超大型锗矿床的机制;(5)作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领导的 “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大型矿集区预测”研究,在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形成机制、大规模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大规模成矿的物质和能量传输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十几年过去了,这位热爱贵州、志在贵州创业、对自然科学孜孜不倦进行追求的青年学者,在金、铀、铜、铅、锌、锗等矿床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为发展我国的地球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初步揭示了华南铀矿床绝大多数都是在白垩—第三纪地壳拉张期形成的热液铀矿床的内在机制;(2)为稀有气体同位素应用于固体矿床的成因示踪,提供了较多成功的研究实例;(3)确定了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成矿热液可能的演化途径和深部作用过程对哀牢山金矿带金成矿的制约关系,提出了铜矿新类型—富碱斑岩铜矿的成矿模式;(4)确定了分散元素Ge超常富集形成超大型锗矿床的机制;(5)作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领导的 “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大型矿集区预测”研究,在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形成机制、大规模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大规模成矿的物质和能量传输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