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敦欣
胡敦欣
中科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
胡敦欣著名物理海洋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洋环流与气候环境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 曾任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JGOFS/LOICZ 中国委员会主席。现任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国际黄海研究会会长,国际 SCOR 第 129 工作组( DOES :深海-陆架交换)成员等; “ The Yellow Sea ” 主编, “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主编。曾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GBP )等 8 个国际学术组织任职。
从事海洋学研究四十余年, 在海洋环流、海气相互作用和海洋通量等领域有多项科学发现和创新学术成就,是我国海洋通量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作为首席科学家在西太平洋开展了多年科学考察, 发现并命名了太平洋“棉兰老潜流”,这是半个世纪来在西太平洋的两大海洋科学发现之一,改变了有关太平洋西边界流动力机构的传统概念,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支由中国人发现的洋流;率先发现中国海陆架中尺度涡旋“东海冷涡”,开创了中国海中尺度涡旋的研究;修正了沿岸上升流理论(将 Hidaka 的定常、无限深海理论拓展到非定常、有限深海沿岸上升流理论),提出了浙江沿岸上升流的非风生理论,修正了传统的风生理论;在国际上率先在东海开展陆架海洋通量研究 , 得出“东海是大气二氧化碳弱汇区”的结论,为估价全球海洋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提供了重要依据;发现并从动力学上解释了“陆架上,凡有上升流的地方,海底沉积必为软泥”的科学现象,开拓了海洋环流动力学与沉积动力学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 多次参与国家地球科学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研讨与制定;参与了多项国际前沿研究计划的设计、制定和实施,并将有关研究引入中国,为推动国内外海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发表科学论文 150 余篇,出版专著 3 部。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创新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 “ 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 ” 奖章,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等。
1936年生于山东即墨。196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196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师从著名物理海洋学家、我国物理海洋学奠基人之一毛汉礼院士,后于MIT从事博士后研究三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在太平洋发现“棉兰老潜流”,改变了有关太平洋西边界流动力学结构的传统认识,对海洋经向热量输送、平衡和气候有重要影响;在中国陆架发现中尺度涡“东海冷涡”,推进了中国陆架环流的研究;把地球化学上的“PO”(-135PO4+O2)在海洋中是独立于氧的一个保守量的概念引入大洋环流反演模式,提高了反演模式的确定性和计算精度;提出的浙江沿岸上升流非风生机制,修正了传统的风生沿岸上升流理论;发现并从动力学上解释了“在陆架上,上升流与海底软泥沉积有密切关系”的科学现象,推进了物理海洋与海洋沉积之间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