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王跃思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王跃思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男, 1961年1月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7-1990.7,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色谱分析技术的历史、现状与未来;1993.9-1998.3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职博士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大气中痕量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研究与实际应用"。1990.7-1992.7,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从事稻田CH4观测技术研究;1992.7-1996.7大气物理研究所助研,从事农田生态系统与背景大气CH4、N2O、NO、CO2、O3及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方法与理论研究;1996.7-1999.8,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1999年9月晋升为研究员,同年通过博士生导师资格审批。现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环境动力学与预测理论研究部主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大气分中心主任和边界层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大气化学,在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微量气体交换速率测定技术研究与实际应用方面有专业特长。精通色谱、质谱和光谱法测定大气中微量成分的技术与方法,在自动采样仪与分析仪器的智能连接研究中,获两项国家专利,两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主要完成人 "稻田CH4产生、输送和排放研究"获1999年度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排名第四);作为主要完成人 "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过程和观测技术研究"获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二);博士学位论文"大气中痕量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研究与实际应用"被评为1999年全国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自1990年,先后参加、主持多项国家、部委和大气所科研课题,研究领域涉及大气微量气体化学、气溶胶化学、温室气体观测技术与方法学和污染气象学等。已共计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现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大气科学分中心主任,我校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微量气体交换观测技术及大气化学研究,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论文44篇,创建的观测技术系统已被国内外几十家研究单位采用,获授权专利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四完成人)、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发表论文被SCI收录论文引用191次(其中他人引用95次)。
  2002年7月9日<科学时报>记者曾经采访王跃思教授,全文如下:
  由于父母从北京市被下放到北京郊区通县,王跃思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农村。中学时王跃思还不知道能够通过考试上大学。那时上大学都是靠保送,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已经被初选上的姐姐没保送成功。没有好的学习氛围,也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王跃思学习并不怎么用功。王跃思清楚记得是在1976年,患脑溢血的父亲叮嘱他:“保送你选不上,那就自己去考吧!”转眼到了1977年,真的恢复高考了,这让他为父亲的远见惊讶不已。
  动手兴趣带动学习
  王跃思是在1979年参加高考,报志愿时他选择了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化学他学得不错,曾在县里的竞赛中获过奖,而选择师范是因为有助学金,可以省点儿钱,同时他对师范院校似乎有种自然的亲切感,他回想这很大程度是受中学老师的影响。那时他们收入很低,却常常给学生垫钱,为学生花费很大心血,那种奉献精神使得教师在王跃思心目中成为很光辉的职业。当时有个大学上就挺不错!他也没有考虑更多选择。王跃思对化学的兴趣来自化学课堂上的动手实验,他比较喜欢动手,干农活时就喜欢研究摆弄农业机械,他还喜欢自己做饭。
  上大学后,前三年王跃思表现平平,但是他有一个特长,就是化学实验做得特别好。实验组分成两组,他是甲组中做得最快最好的。实验课很艰苦,经常需要做一天,比如做有机合成,中间不能停顿,大部分同学都要从早上9点做到下午3点,而王跃思却常常能运用一些新的方法,再加之他的动手能力强、动作快,用半天就能完成,还可以赶上吃中午饭,这让同学们羡慕不已。
  王跃思觉得兴趣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大多数同学对实验都不感兴趣,而对他来说,却是种乐趣。到三年级下学期时,王跃思突然觉得对学习产生了以前没有过的兴趣,尤其是感到一些不同领域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起来的时候,他的内心更是充满了喜悦。
  让王跃思得意的是,有机化学每星期的随堂考试,随着老师在黑板上把题抄完,他也把试卷做完了,而且常常能得90多分,其他同学往往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完成。
  大学毕业后他没有直接考研究生,主要是外语学得少。那时对外语不太重视,中学没学过,大学也没花很多工夫。另外他也觉得应该早点儿工作赚钱贴补家用了。本着“从哪儿来,回哪儿去”的分配原则,他回到通县,到一个农村重点中学当老师,一干就是4年。那时台湾流行音乐刚进入大陆,很多人很热衷听这些音乐,随身听也开始出现了,王跃思也有一个,但是用来听英语的。这几年的闲暇时光他都用来补习大学的功课,周末都很少回家。校长看不下去了,断言“能坐下来是人才”,终于答应放他去考研。
  得益于文理交叉的学科背景
  王跃思如愿考回母校首都师范大学,仍是化学系,不过是科学史专业,属文科,学了一些科学史、社会学、科学哲学之类的课程。这个专业是包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内的几个学校共同培养,王跃思在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系统工作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当时老师推荐他到中科院大气所应聘,招聘老师问他,能否为气相色谱仪换一个检测器用于其它实验,对实验素有热情的王跃思很有信心说声“那没问题”,就正式成为大气所的一员。
  现在担任着大气物理所环境部主任的王跃思觉得自己非常得益于自己文理交叉的学科背景,特别是研究生时的文科学习使得他在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上能够得心应手。王跃思认为科学的原始动力主要来自技术方法的创新,他做出的实验技术方法几年来广泛被全国的同行应用着,因此他现在几乎天天有1/3的时间在做咨询解答工作,这是让王跃思很欣慰的一件事,也是他继续创新的动力。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