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葆仁
甲基单体,最后试制成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等工作,还完成了难度很高的耐高温硅胶的军工任务。他同时提出了利用有机硅单体既作为格氏反应的溶剂,也作为原料用以制备纯双官能单体的简便方法。为我国早期发展有机硅工业打下了基础。他还从事氯烷基硅烷的合成与反应等研究工作,探索有机硅化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他曾提出以硅碳-硅-氧为主链的高分子材料有可能改善耐化学性的见解,因硅-碳键比硅-氧键极性小的缘故。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就主张研制硅-硅双键化合物,而在国际上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才在美国合成了硅-硅双键化合物。这是一个吸引世界有机化学家注目的课题,由此可见王葆仁的灼见。王葆仁一生共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有些曾被美国化学文摘所摘录。
为了交流高分子科研工作经验和尽快将科研成果公诸于世,王葆仁创办了中国第一种高分子学术期刊《高分子通讯》,由他历任主编直至谢世。每期定稿都召开编委会,而且往往利用星期日进行。由于他严格认真,使这份刊物达到了高水平,在1966年以前所载论文已跻入国际先进行列,遗憾的是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曾一度被迫停刊。但1978年复刊后又逐渐兴盛起来,尤其当创办英文版后,更加发挥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编辑部经常收到国外索取刊出论文的函件,刊物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赢得了高度学术评价,1987年在中国科技编辑学会成立大会上受到了中国科协领导的表扬。
自1954年由王葆仁倡导组织的系列性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延续至今,会议由他主持、领导,大致每两年召开一次。他事必躬亲,精心辟划,树立了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术气氛。对推动我国高分子科学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他坚持这门年轻的学科应保持整体性,在化学学科中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一视同仁,列为二级学科。他的意见得到化学界的支持,在中国化学会内设立了“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一直由他担任主任委员。在他的领导下,这个委员会一直是一个学术气氛浓厚、团结协作的大集体,开展了各方面的学术组织工作。他还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1956年曾作为中国高分子代表团团长应邀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全苏第九次高分子论文报告会,宣读了2篇论文,会后参观访问了苏联一些研究机构和大学;1957年作为国家科技代表团顾问,赴莫斯科谈判132项中苏科技协作项目中有关高分子方面的具体内容;这一年他还任中国高分子代表团团长赴布拉格参加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高分子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并参观访问了捷克各化学研究机构与大学;60年代及70年代,曾多次接待日本高分子访华代表团,与日本高分子界的著名学者井本稔、樱田一郎、中岛章夫、竹本喜一、神原周等均有学术交往;1979年筹办和主持了在北京举行的“中美双边高分子化学和物理论文报告会”,做了题为“近年来中国高分子研究进展”的综述性论文报告,颇受与会代表的重视;1981年率团赴东京参加“中日双边高分子科学技术论文报告会”,曾致开幕词、闭幕词并宣读论文;1982年赴美国阿默斯特(Amherst)再次参加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高分子学术会议。他宣传了我国高分子的成就,了解到最新国际动态并建立了广泛的友好联系。他的杰出贡献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崇敬。1986年9月王葆仁病逝后,当年年底日本井本稔教授访华时,曾专程到王葆仁家吊唁、慰问,表达了国际友人对他的悼念。
为了宣传普及高分子知识, 1980 年王葆仁担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高分子化学编写组的主编。由于他在高分子化学界的威望和他本人的认真负责态度,使高分子化学分支的工作提前于 1984 年 4 月完成,比别的分支提前约两年。在撰写过程中,他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和批评不正确的意见。他确定的交稿日期,自己首先按时交稿。他经常说,“一个人要言而有信,要求别人做的事自己首先必须做到”。他经常带病听取汇报、处理工作。他还十分重视高分子名词的制订工作与科普工作。他曾亲自向青少年作科普讲演、为《人民日报》等报刊撰写高分子科普文章和编写通俗读物《高分子化合物》等。
王葆仁是中国化学会的永久会员。从中国化学会创建初期,直到王葆仁逝世前夕,他始终热爱化学会的事业,积极支持化学会的工作。1982年9月,当他刚刚访美归来,身体已感不适,但仍抱病奔赴南京,参加了“中国化学会五十周年学术报告会”,他对化学会的深厚感情令人感动。1985年8月24日在中国化学会祝贺他从事化学工作60年的大会上,他将晚年疾病缠身、奋力疾书写出的《有机合成反应》稿酬及平日节余,共计一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中国化学会,经研究,化学会用此款设立了“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金”基金,自1986年开始颁奖。王葆仁谢世后,化学会又陆续收到了海内外有关人士对此奖金基金的捐赠,这是王葆仁对发展祖国高分子事业所作的最后贡献,真可谓鞠躬尽瘁,殚精竭虑,为高分子科学献出了毕生精力。
学术贡献及著作
王葆仁专长有机合成和高分子合成。1928年起,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53年转为从事高分子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指导研究成功有机玻璃、聚己内酰胺(锦纶)、几种有机硅高分子,并在国内首创尼龙-9等。在理论上解决了聚酰胺化学反应动力学中国际上长期争论的反应级数问题。
长期以来,王葆仁在高分子化学的科研、生产、教育、推广、普及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约70篇。晚年虽体弱多病,仍奋力著作,完成了逾二百万字的有机合成一书,被认为是有机化学方面的重要参考著作,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
主要论著
1 B.L.Wang,C.L.Tseng.An Improved Procedur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Nitromethane by Kolbe's Synthesis.中央大学学报(理科),1929,原文佚,摘要见C.A.1930,25,681.
2 B.L.Wang.The Reaction between Phenyl Magnesium Bromide andNitromethane.中国科学社1931年年会论文,原文佚,摘要见C.A.1931,26,5545.
3 B.L.Wang.The Mechanism of Reaction between Penyl Magne-sium Bromide and Nitromethane,中国科学社1931年年会论文,原文佚,摘要见C.A.1931,26,5545.
4 R.P.Linstead,Bao-Lang Wang.The Coupling of Diazonium Saltswith Derivatives of Cyclic β-Ketonic Acids.J.Chem.Soc.,1937,807—814.
5 R.P.Linstead,Abel Bao-Lang Wang,etc.A Simple Synthesis ofDerivatives of Decalin from Cyclohexnone and Observations onCyclohexane SPiro-Butyrolactone and Allled Compounds.J.Chem.Soc.,1937,1136—1140.
6 王葆仁,于同隐,高善娟.磺胺衍生物I:2-磺胺基苯并间硫氮茂-6-磺酸及其衍生物.中国化学会会
为了交流高分子科研工作经验和尽快将科研成果公诸于世,王葆仁创办了中国第一种高分子学术期刊《高分子通讯》,由他历任主编直至谢世。每期定稿都召开编委会,而且往往利用星期日进行。由于他严格认真,使这份刊物达到了高水平,在1966年以前所载论文已跻入国际先进行列,遗憾的是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曾一度被迫停刊。但1978年复刊后又逐渐兴盛起来,尤其当创办英文版后,更加发挥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编辑部经常收到国外索取刊出论文的函件,刊物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赢得了高度学术评价,1987年在中国科技编辑学会成立大会上受到了中国科协领导的表扬。
自1954年由王葆仁倡导组织的系列性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延续至今,会议由他主持、领导,大致每两年召开一次。他事必躬亲,精心辟划,树立了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术气氛。对推动我国高分子科学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他坚持这门年轻的学科应保持整体性,在化学学科中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一视同仁,列为二级学科。他的意见得到化学界的支持,在中国化学会内设立了“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一直由他担任主任委员。在他的领导下,这个委员会一直是一个学术气氛浓厚、团结协作的大集体,开展了各方面的学术组织工作。他还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1956年曾作为中国高分子代表团团长应邀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全苏第九次高分子论文报告会,宣读了2篇论文,会后参观访问了苏联一些研究机构和大学;1957年作为国家科技代表团顾问,赴莫斯科谈判132项中苏科技协作项目中有关高分子方面的具体内容;这一年他还任中国高分子代表团团长赴布拉格参加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高分子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并参观访问了捷克各化学研究机构与大学;60年代及70年代,曾多次接待日本高分子访华代表团,与日本高分子界的著名学者井本稔、樱田一郎、中岛章夫、竹本喜一、神原周等均有学术交往;1979年筹办和主持了在北京举行的“中美双边高分子化学和物理论文报告会”,做了题为“近年来中国高分子研究进展”的综述性论文报告,颇受与会代表的重视;1981年率团赴东京参加“中日双边高分子科学技术论文报告会”,曾致开幕词、闭幕词并宣读论文;1982年赴美国阿默斯特(Amherst)再次参加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高分子学术会议。他宣传了我国高分子的成就,了解到最新国际动态并建立了广泛的友好联系。他的杰出贡献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崇敬。1986年9月王葆仁病逝后,当年年底日本井本稔教授访华时,曾专程到王葆仁家吊唁、慰问,表达了国际友人对他的悼念。
为了宣传普及高分子知识, 1980 年王葆仁担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高分子化学编写组的主编。由于他在高分子化学界的威望和他本人的认真负责态度,使高分子化学分支的工作提前于 1984 年 4 月完成,比别的分支提前约两年。在撰写过程中,他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和批评不正确的意见。他确定的交稿日期,自己首先按时交稿。他经常说,“一个人要言而有信,要求别人做的事自己首先必须做到”。他经常带病听取汇报、处理工作。他还十分重视高分子名词的制订工作与科普工作。他曾亲自向青少年作科普讲演、为《人民日报》等报刊撰写高分子科普文章和编写通俗读物《高分子化合物》等。
王葆仁是中国化学会的永久会员。从中国化学会创建初期,直到王葆仁逝世前夕,他始终热爱化学会的事业,积极支持化学会的工作。1982年9月,当他刚刚访美归来,身体已感不适,但仍抱病奔赴南京,参加了“中国化学会五十周年学术报告会”,他对化学会的深厚感情令人感动。1985年8月24日在中国化学会祝贺他从事化学工作60年的大会上,他将晚年疾病缠身、奋力疾书写出的《有机合成反应》稿酬及平日节余,共计一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中国化学会,经研究,化学会用此款设立了“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金”基金,自1986年开始颁奖。王葆仁谢世后,化学会又陆续收到了海内外有关人士对此奖金基金的捐赠,这是王葆仁对发展祖国高分子事业所作的最后贡献,真可谓鞠躬尽瘁,殚精竭虑,为高分子科学献出了毕生精力。
学术贡献及著作
王葆仁专长有机合成和高分子合成。1928年起,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53年转为从事高分子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指导研究成功有机玻璃、聚己内酰胺(锦纶)、几种有机硅高分子,并在国内首创尼龙-9等。在理论上解决了聚酰胺化学反应动力学中国际上长期争论的反应级数问题。
长期以来,王葆仁在高分子化学的科研、生产、教育、推广、普及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约70篇。晚年虽体弱多病,仍奋力著作,完成了逾二百万字的有机合成一书,被认为是有机化学方面的重要参考著作,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
主要论著
1 B.L.Wang,C.L.Tseng.An Improved Procedur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Nitromethane by Kolbe's Synthesis.中央大学学报(理科),1929,原文佚,摘要见C.A.1930,25,681.
2 B.L.Wang.The Reaction between Phenyl Magnesium Bromide andNitromethane.中国科学社1931年年会论文,原文佚,摘要见C.A.1931,26,5545.
3 B.L.Wang.The Mechanism of Reaction between Penyl Magne-sium Bromide and Nitromethane,中国科学社1931年年会论文,原文佚,摘要见C.A.1931,26,5545.
4 R.P.Linstead,Bao-Lang Wang.The Coupling of Diazonium Saltswith Derivatives of Cyclic β-Ketonic Acids.J.Chem.Soc.,1937,807—814.
5 R.P.Linstead,Abel Bao-Lang Wang,etc.A Simple Synthesis ofDerivatives of Decalin from Cyclohexnone and Observations onCyclohexane SPiro-Butyrolactone and Allled Compounds.J.Chem.Soc.,1937,1136—1140.
6 王葆仁,于同隐,高善娟.磺胺衍生物I:2-磺胺基苯并间硫氮茂-6-磺酸及其衍生物.中国化学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