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光炽
而止,结论要留有余地——这些也是他针对地学工作者说的。他认为固体地球科学涉及地球与邻近天体各圈层,上下数十亿年历史,从目前科学水平看,所认识、所理解的只是部分现象、事实和规律,尚待解决和深入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即未知世界还很辽阔。因此,地学工作者切忌推论过早过多,结论也不宜说得太死。但这决非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在他的八条座右铭中,关于观察、实验、分析、表达、立论等五条的提法,他认为科技界是会同意的,但另外三条,即上述关于设想、推论和结论的提法是否恰当,他本人也觉得没有把握,希望能引起地学界同仁的讨论和评议。
除了科研工作以外,数十年来涂光炽教授还做了大量教学、组织管理和外事工作。早在1950年他回国后,就在清华大学讲授地球化学,这是在我国最早开设的地球化学课程。
1955年1月,涂光炽留苏回到北京,他先到由派他留苏的清华大学地学系和北京大学地质系、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地质工程系和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组合并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继续任教,开设了“找矿勘探”和“矿床成因”课程。他以当时的经典教材为基础,结合留美期间所做的实验工作和留苏期间在乌拉尔等矿区大量的野外实践,把国际上最新的理论和方法介绍给学生,因此,他的讲课内容新颖而丰富,论证严谨而深刻。学生们说:听涂先生的课是知识和思维的升华,是一种高尚的学术熏陶。他们为涂光炽老师讲的每一堂课而倾倒,激发出对他深情的崇拜。1955年11月18日,高等教育部批准北京地质学院成立学术委员会,涂光炽副教授当选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后来涂光炽到中国科学院任职后仍兼北京地质学院副教授,继续开设上述两门课程。50年代后期,他仍在北京地质学院和北京大学兼课。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地球化学系后,他多次到该系讲授矿床地球化学课程,后来他担任了兼职的该系的副主任。因而中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创立和地球化学事业的发展是和涂光炽的贡献与建树分不开的。
重视培养科研人才是涂光炽教授几十年科研生涯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1956年他参与了制定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长远规划的工作,当时年仅36岁的涂光炽,除研究工作外还承担了指导研究生的任务,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外,他从未间断过指导研究生的工作。
在大海中学会游泳,在实践中增长才能。涂光炽一再强调:“要学会独立工作”;“研究生不同于大学生,要学会自学”;“要学会查文献,熟习自己研究领域的进展”。每隔一段时间,涂光炽都要亲自主持全室的学术会议,要每个人作各自领域相关问题的调研报告,既活跃了学术空气,又使大家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启发思路、扩展知识,还使每个人学会组织材料、综合分析、准确表达、提高水平。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从课程、外语、选题、野外考察计划、室内地球化学方法,到审定论文提纲,他都亲自指导。他总是把研究生放在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或基础研究中最前沿的科研领域中培养锻炼。如金属矿产资源的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环境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层控矿床地球化学等新兴学科。他放手让研究生在这些领域中钻研,教育他们要有创见、有抱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论,不要做书呆子,成为墨守成规者。
他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先后为国家培养了近40名研究生,培养了几代地球化学领域的大量科技人才。他培养的人才已成为我国地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为我国矿床学、地球化学等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及有名望的科学家和管理专家。他提出人才与成果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他强调第一流的研究所要出第一流的成果、出第一流的人才。因此,他总是从繁忙的工作中挤时间给科研人员、野外地质队的技术人员做学术报告,讲授地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思想,以提高在职人员的理论水平;到兼职的院校给教师和学生上课;亲自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完成学业与从事科研工作。
1.涂光炽.1963.干旱和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发育特征.地质学报,43(4):361—377
2.涂光炽.1973.七十年代自然科学领域中一个新生长点——环境科学.环境地质与健康.北京:科学出版社,1—3
3.涂光炽.1975.叠加与再造——被忽视了的成矿作用.湖南地质科技情报.铁矿座谈会资料汇编(1):68—75
4.Tu Guangchi.1985.Evolution of Precambrian REF Mineralization.Precambrian Research,27(1—3):131—153
5.Tu Guangchi.1986.Mineralizations Relevant to Granitoids as Examplified by the Chinese Ore Deposits.In “Advances in Science of China,Earth Sciences”,cd.By Tu Guangchi,Science Press and John Wiley Sons,Vol.1,407—426
6.涂光炽.1987.华南两个富碱侵入岩带的初步研究.见:花岗岩地质与成矿关系.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1—37
7.涂光炽.1988.一些金矿床地质问题的讨论.地质找矿论丛,3(1):1—8
8.涂光炽.1989.我国南方几个特殊的热水沉积矿床.见: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编.中国矿床学——纪念谢家辰诞辰90周年文集.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89—198
9.涂光炽.1990.我国原生金矿类型的划分和不同类型金矿的远景剖析.矿产与地质,1—10
10.涂光炽.1991.地球化学走向何方?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3(3):203—209
11.Tu Guangchi.1991.PbIsotopic—Mineralogic Constraints on the Source of Metals in Certain Skarns Deposits in North China,in 《Skarns——Their GenesisMetallogency》,99—107,Theophnastus Publications S.A.Athens,Greece
12.Tu Guangchi.Zhao Zhenhua.1992.Granitoids as a mobilizing agency in ore formation.Petrogenesis and Mi
在他的八条座右铭中,关于观察、实验、分析、表达、立论等五条的提法,他认为科技界是会同意的,但另外三条,即上述关于设想、推论和结论的提法是否恰当,他本人也觉得没有把握,希望能引起地学界同仁的讨论和评议。
涂光炽-教育事业
除了科研工作以外,数十年来涂光炽教授还做了大量教学、组织管理和外事工作。早在1950年他回国后,就在清华大学讲授地球化学,这是在我国最早开设的地球化学课程。1955年1月,涂光炽留苏回到北京,他先到由派他留苏的清华大学地学系和北京大学地质系、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地质工程系和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组合并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继续任教,开设了“找矿勘探”和“矿床成因”课程。他以当时的经典教材为基础,结合留美期间所做的实验工作和留苏期间在乌拉尔等矿区大量的野外实践,把国际上最新的理论和方法介绍给学生,因此,他的讲课内容新颖而丰富,论证严谨而深刻。学生们说:听涂先生的课是知识和思维的升华,是一种高尚的学术熏陶。他们为涂光炽老师讲的每一堂课而倾倒,激发出对他深情的崇拜。1955年11月18日,高等教育部批准北京地质学院成立学术委员会,涂光炽副教授当选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后来涂光炽到中国科学院任职后仍兼北京地质学院副教授,继续开设上述两门课程。50年代后期,他仍在北京地质学院和北京大学兼课。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地球化学系后,他多次到该系讲授矿床地球化学课程,后来他担任了兼职的该系的副主任。因而中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创立和地球化学事业的发展是和涂光炽的贡献与建树分不开的。
重视培养科研人才是涂光炽教授几十年科研生涯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1956年他参与了制定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长远规划的工作,当时年仅36岁的涂光炽,除研究工作外还承担了指导研究生的任务,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外,他从未间断过指导研究生的工作。
在大海中学会游泳,在实践中增长才能。涂光炽一再强调:“要学会独立工作”;“研究生不同于大学生,要学会自学”;“要学会查文献,熟习自己研究领域的进展”。每隔一段时间,涂光炽都要亲自主持全室的学术会议,要每个人作各自领域相关问题的调研报告,既活跃了学术空气,又使大家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启发思路、扩展知识,还使每个人学会组织材料、综合分析、准确表达、提高水平。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从课程、外语、选题、野外考察计划、室内地球化学方法,到审定论文提纲,他都亲自指导。他总是把研究生放在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或基础研究中最前沿的科研领域中培养锻炼。如金属矿产资源的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环境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层控矿床地球化学等新兴学科。他放手让研究生在这些领域中钻研,教育他们要有创见、有抱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论,不要做书呆子,成为墨守成规者。
他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先后为国家培养了近40名研究生,培养了几代地球化学领域的大量科技人才。他培养的人才已成为我国地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为我国矿床学、地球化学等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及有名望的科学家和管理专家。他提出人才与成果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他强调第一流的研究所要出第一流的成果、出第一流的人才。因此,他总是从繁忙的工作中挤时间给科研人员、野外地质队的技术人员做学术报告,讲授地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思想,以提高在职人员的理论水平;到兼职的院校给教师和学生上课;亲自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完成学业与从事科研工作。
涂光炽-代表论著
1.涂光炽.1963.干旱和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发育特征.地质学报,43(4):361—3772.涂光炽.1973.七十年代自然科学领域中一个新生长点——环境科学.环境地质与健康.北京:科学出版社,1—3
3.涂光炽.1975.叠加与再造——被忽视了的成矿作用.湖南地质科技情报.铁矿座谈会资料汇编(1):68—75
4.Tu Guangchi.1985.Evolution of Precambrian REF Mineralization.Precambrian Research,27(1—3):131—153
5.Tu Guangchi.1986.Mineralizations Relevant to Granitoids as Examplified by the Chinese Ore Deposits.In “Advances in Science of China,Earth Sciences”,cd.By Tu Guangchi,Science Press and John Wiley Sons,Vol.1,407—426
6.涂光炽.1987.华南两个富碱侵入岩带的初步研究.见:花岗岩地质与成矿关系.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1—37
7.涂光炽.1988.一些金矿床地质问题的讨论.地质找矿论丛,3(1):1—8
8.涂光炽.1989.我国南方几个特殊的热水沉积矿床.见: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编.中国矿床学——纪念谢家辰诞辰90周年文集.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89—198
9.涂光炽.1990.我国原生金矿类型的划分和不同类型金矿的远景剖析.矿产与地质,1—10
10.涂光炽.1991.地球化学走向何方?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3(3):203—209
11.Tu Guangchi.1991.PbIsotopic—Mineralogic Constraints on the Source of Metals in Certain Skarns Deposits in North China,in 《Skarns——Their GenesisMetallogency》,99—107,Theophnastus Publications S.A.Athens,Greece
12.Tu Guangchi.Zhao Zhenhua.1992.Granitoids as a mobilizing agency in ore formation.Petrogenesis and 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