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王守武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半导体科学奠基人之一

  王守武[1],男,1919年3月15日生。江苏苏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中国半导体科学奠基人之一。
  我国第一个半导体研究室、半导体器件工厂、半导体研究所和全国半导体测试中心的创建者,第一台单晶炉、第一根锗单晶、第一只锗晶体管、第一只激光器的研制者与组织领导者。在研究与开发中国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器件及大规模集成电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授课20余年,培养了大批物理学家和半导体技术专家。
  1936—1941年 上海同济大学机电系.获工程科学学士学位。
  1941—1942年 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昆明中央机器厂工务员。
  1942—1943年 中国工合翻砂实验厂工务部主任。
  1943—1944年 同济大学助教。
  1945—1949年 美国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相继获硕士、博士学位。
  1949—1950年 美国普渡大学助理教授。
  1950—1960年 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后改名为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半导体研究室主任。 
  1960—1983年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80—1985年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兼中科院109工厂厂长
  1986年—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国科学院微电子中心名誉主任
  1958年筹建了我国第一个晶体管工厂。
  

1963年起致力于砷化镓激光器的研究工作,创造了简易的光学定晶向的方法,促进了我国第一个砷化镓激光器的研制成功。
  1973年起,在领导研究砷化镓中高场畴的动力学以及PNPN负阻激光器的瞬态和光电特性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创见的学术观点。
  1978年带领科技人员进行提高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成品率的研究,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使我国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成品率有显著提高,成本大为降低。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贡献与成就
  [2]1956年,是王守武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个转折点,人生之旅中的一个关键年代。因为在这一年,王守武应邀参加由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主持的“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讨论和制订工作。在所确定的57项重大科技项目中,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发展,被列为五大紧急措施之一,是抓紧实施的重点。1957年底,拉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根锗单晶;同年11月底到次年初,王守武与同事合作,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批锗合金结晶体管,并掌握了锗单晶中的掺杂技术,能控制锗单晶的导电类型、电阻率及少数载流子寿命等电学指标,达到了器件生产的要求。1968年春,王守武着手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开展了对新发现的耿氏器件中畴的雪崩驰豫振荡的深入研究。依这项工作写成的论文,1975年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宣读后,得到国外同行的好评,当年的《中国科学》上发表了这篇论文。在这基础上,他开始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耿氏器件中高场畴的动力学进行

分析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发表了多篇论文。1978年10月,王守武全面负责4千位的MOS随机存储器这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工作。
  王守武还很热心教育事业。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任校长的中国科技大学成立,王守武受命任该校物理系(二系)副主任和半导体专业的主任,并为高年级学生讲授《半导体物理》(Ⅱ)课程,直到1980年止。这期间,学校半导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方向,都由王守武安排和制订,包括安排学生去半导体研究所实习和做毕业论文。他的辛劳,已结出丰硕的果实:他的学生,不少现已成为半导体科技领域中的栋梁人才。
  在我国半导体学界享有崇高威望的半导体物理学家、微电子学家王守武,把发展我国半导体科学事业视为已任,兢兢业业为之奋斗了一生。他远见卓识,富于开创精神,勇于以学科发展中的关键课题和影响大的问题为目标,开拓新研究领域;他事业心强,奋发努力,从不满足已有成果,不断为自己提出新课题,并都以发展国民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为出发点;他对工作十分认真,重视实践,讲究实效,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他为人忠厚、诚实,待人谦和,作风民主,无论是在学术讨论中,或做其他工作时,总是谦虚谨慎,平等待人。他的为人和他的科学成果一样,赢得了人们的爱戴和敬重。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