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国志
一些具体的非2—拟阵问题,并给出其多项式算法,从而对3—拟阵能有较多的理解。
许国志对交通运输,特别是铁路运输始终有很大兴趣。他看出铁路运输中存在着很多组合优化的问题,它们的难易度不一。诸如著名的列车编组问题,从理论上很容易给出一个动态规划的算法。但对于“取送车问题”的研究,从理论上导致了一个正数序列的排列剖分,这是一个极难的问题。“文化大革命”以后,许国志主持并参加了驼峰调车问题研究。许国志亲自编写计算机程序。因当时的计算机内存小功能差,而算法必须考虑的问题实际要求多,编程花费了较多精力。虽然计算机给出的方案得到实际部门的认可和赞誉,但终因输入费时和打印效果差,而难于实际使用。但同当时所看到的国外工作比较,这项研究的理论成果是先进的。
许国志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科发展的实际背景;特别注重从具体问题中得到启发,从而提出具有一般意义的概念和规律。例如:
从顺序剖分和成组剖分中,他得到了衡量一个有限整数序列的“颠倒序”和“混杂序”。
从宝塔型车组这一具体问题,他和他的同事们证明并给出长度为n的有限整数序列的最大混杂度。
从驼峰调车课题的经验中,许国志深深体会到系统概念的重要性。在一个系统中,一个子系统无论如何先进,如何完善,若不能与其他子系统匹配,则这种先进性和完善性是无从发挥的。在当时整个调车作业还相当陈旧的情况下,先进的调车研究成果也是无法付诸实现的。
许国志认为从具体问题中认识事理的本质是极为重要的,这也是他研究工作中的一大兴趣。
中国系统工程的创建人之一
在60年代初期,系统工程在我国国防科研工作中已被采用。但这种情况鲜为人知。1979年4月,许国志向钱学森提出在我国发展系统工程的设想,得到钱学森的赞同。同年发表了由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撰写的题为“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这篇论文对推动我国系统工程的开展,起了关键性作用。
系统工程中使用了很多运筹学的方法。那么系统工程和运筹学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钱学森在他的科学体系中已给出明确解答。系统工程属于工程技术,而运筹学又属于该体系中上一层的技术科学。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社会活动亦不例外。在前面提到过图上作业法,许国志认为这个方法的两条最优解的判别准则,“无对流”和“无迂回”是用运输的语言叙述了充分和必要条件,这就揭示了最优分配的本质,说明了“事理”。同样排队论揭示了拥挤现象的一些规律,博弈论探讨了一类依赖者决定胜负的竞争现象的规律。运筹学的研究对象是“事理”。系统工程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因而就不可避免地要应用诸多运筹学的关系,许国志发表了“论事理”一文。多年来,许国志一直有这样的观点:他认为运筹学的出现和发展为应用数学开拓了一个新的、广阔的领域,即从自然现象扩大到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这是本世纪40年代以来,应用数学的一大进展。许国志在一些文章和学术会议的报告上,屡次阐述他这一观点。
70年代后期,许国志和他的同行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倡导下,曾参与筹建一些新科研单位和事业。1979年夏,他曾希望在此后五年内能为系统工程在我国筹建一个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一个系培养人材;一个学会进行学术交流;一个刊物,发表科学论文。在科学春天的大好形势下,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全都得以实现。他常为得以亲身参与感到无限欣慰。
倡导和主持决策分析的研究
运筹学起源于军事问题,特别是大型武器的有效使用。后来发现这方面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对一般管理问题也能发挥很大作用。60年代在有些管理的文献中提及的量化方法,大部分就是运筹学方法。同样,众所周知,在国外,系统工程起源于大型工程项目的规划与执行。自然,这方面的一些内容属于管理范畴。70年代后期,有效管理在我国受到相当重视。许国志的兴趣便更多地,逐渐地转移到管理方面。他认为在管理问题中,决策不仅层次最高,而且在发展上也最完备。自博弈论为其奠定基础以来,在方法论方面,发展了决策分析一套工作。进而开展了决策支持系统。使复杂的决策问题借助计算机而得以实现。在这方面,他有着如下的观点。
(1)许国志强调,无论是决策理论,决策分析,或者是决策支持系统都是决策科学工作者的工作。而决策本身是决策者的职责。决策科学工作者决不能越级发展。
(2)决策科学工作者对具体问题经过研究探讨而提出的方案,是否为决策者所采纳绝不是判别该项工作优劣的准则。判别的主要依据应是该方案对决策者所起的影响作用。
(3)人的决策行为并不完全依赖逻辑思维。因而一些传统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在决策问题中的应用常不尽如人意。即使在一般管理问题中,也应审慎。60年代国际上过分重视量化方法,是不适当的。对于70年代流行的一些观点,许国志认为也需要修正,他多次在学术报告中提及此点。
(4)系统工程中的方法论的本质,是提出一个进行工作的步骤和程序。他认为决策科学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决策程序化。仅仅采用一些科学方法甚至是难度较大的数学方法,而忽略了应遵循的步骤,决不能称为决策科学化。
(5)任何一项具体的决策问题的研究,如果没有决策者以某种方式参与共事;而希望该项成果的取得实际效果,是不能想象的。决策者和专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参与、协同工作是一种艺术。
数十年来,许国志用了较多的时间从事组织领导工作。他在完成具体管理工作的同时,还以一个科学家的眼光,把一些具体事务作为案例进行研究。他曾遵守并积极倡导下列原则。
(1)互补原则。许国志注重于与他性格迥异,事业不尽相同的人合作。
数学规划论中有一条互补定理,它是优解的判别准则。他认为这个原则是受到运筹管理的启发。
(2)易位原则。许国志认为在许多非原则问题上,常常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问题,是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一些的重要原则。
(3)三多原则。多想、多听、多写。要多分析、多思考;要让人家把话讲完;重要的文件不要假手他人。
(4)一盘棋原则。许国志认为任何一个单位都是一盘棋中的一个棋子。或者说是一个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如果不相互交流,那么就成为一个奇异点,或者说形成一个闭系统。在封闭系统中,熵不断增大,终而导致无序。在单位内部,他强调“兼收并蓄”,这样方能叶茂枝繁。
许国志简历
1919年4月20日 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
1943年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
1943—1947年 先后在新通贸易公司:昆明中央机械厂和北京石景山发电厂工作。
1947年 赴美留学。
1953年 获美国堪萨斯大学数学系博士学位
1953—1954年 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气象学系研究人员。
1954—1955年 任美国马利兰大学流体力学及
许国志对交通运输,特别是铁路运输始终有很大兴趣。他看出铁路运输中存在着很多组合优化的问题,它们的难易度不一。诸如著名的列车编组问题,从理论上很容易给出一个动态规划的算法。但对于“取送车问题”的研究,从理论上导致了一个正数序列的排列剖分,这是一个极难的问题。“文化大革命”以后,许国志主持并参加了驼峰调车问题研究。许国志亲自编写计算机程序。因当时的计算机内存小功能差,而算法必须考虑的问题实际要求多,编程花费了较多精力。虽然计算机给出的方案得到实际部门的认可和赞誉,但终因输入费时和打印效果差,而难于实际使用。但同当时所看到的国外工作比较,这项研究的理论成果是先进的。
许国志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科发展的实际背景;特别注重从具体问题中得到启发,从而提出具有一般意义的概念和规律。例如:
从顺序剖分和成组剖分中,他得到了衡量一个有限整数序列的“颠倒序”和“混杂序”。
从宝塔型车组这一具体问题,他和他的同事们证明并给出长度为n的有限整数序列的最大混杂度。
从驼峰调车课题的经验中,许国志深深体会到系统概念的重要性。在一个系统中,一个子系统无论如何先进,如何完善,若不能与其他子系统匹配,则这种先进性和完善性是无从发挥的。在当时整个调车作业还相当陈旧的情况下,先进的调车研究成果也是无法付诸实现的。
许国志认为从具体问题中认识事理的本质是极为重要的,这也是他研究工作中的一大兴趣。
中国系统工程的创建人之一
在60年代初期,系统工程在我国国防科研工作中已被采用。但这种情况鲜为人知。1979年4月,许国志向钱学森提出在我国发展系统工程的设想,得到钱学森的赞同。同年发表了由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撰写的题为“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这篇论文对推动我国系统工程的开展,起了关键性作用。
系统工程中使用了很多运筹学的方法。那么系统工程和运筹学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钱学森在他的科学体系中已给出明确解答。系统工程属于工程技术,而运筹学又属于该体系中上一层的技术科学。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社会活动亦不例外。在前面提到过图上作业法,许国志认为这个方法的两条最优解的判别准则,“无对流”和“无迂回”是用运输的语言叙述了充分和必要条件,这就揭示了最优分配的本质,说明了“事理”。同样排队论揭示了拥挤现象的一些规律,博弈论探讨了一类依赖者决定胜负的竞争现象的规律。运筹学的研究对象是“事理”。系统工程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因而就不可避免地要应用诸多运筹学的关系,许国志发表了“论事理”一文。多年来,许国志一直有这样的观点:他认为运筹学的出现和发展为应用数学开拓了一个新的、广阔的领域,即从自然现象扩大到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这是本世纪40年代以来,应用数学的一大进展。许国志在一些文章和学术会议的报告上,屡次阐述他这一观点。
70年代后期,许国志和他的同行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倡导下,曾参与筹建一些新科研单位和事业。1979年夏,他曾希望在此后五年内能为系统工程在我国筹建一个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一个系培养人材;一个学会进行学术交流;一个刊物,发表科学论文。在科学春天的大好形势下,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全都得以实现。他常为得以亲身参与感到无限欣慰。
倡导和主持决策分析的研究
运筹学起源于军事问题,特别是大型武器的有效使用。后来发现这方面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对一般管理问题也能发挥很大作用。60年代在有些管理的文献中提及的量化方法,大部分就是运筹学方法。同样,众所周知,在国外,系统工程起源于大型工程项目的规划与执行。自然,这方面的一些内容属于管理范畴。70年代后期,有效管理在我国受到相当重视。许国志的兴趣便更多地,逐渐地转移到管理方面。他认为在管理问题中,决策不仅层次最高,而且在发展上也最完备。自博弈论为其奠定基础以来,在方法论方面,发展了决策分析一套工作。进而开展了决策支持系统。使复杂的决策问题借助计算机而得以实现。在这方面,他有着如下的观点。
(1)许国志强调,无论是决策理论,决策分析,或者是决策支持系统都是决策科学工作者的工作。而决策本身是决策者的职责。决策科学工作者决不能越级发展。
(2)决策科学工作者对具体问题经过研究探讨而提出的方案,是否为决策者所采纳绝不是判别该项工作优劣的准则。判别的主要依据应是该方案对决策者所起的影响作用。
(3)人的决策行为并不完全依赖逻辑思维。因而一些传统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在决策问题中的应用常不尽如人意。即使在一般管理问题中,也应审慎。60年代国际上过分重视量化方法,是不适当的。对于70年代流行的一些观点,许国志认为也需要修正,他多次在学术报告中提及此点。
(4)系统工程中的方法论的本质,是提出一个进行工作的步骤和程序。他认为决策科学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决策程序化。仅仅采用一些科学方法甚至是难度较大的数学方法,而忽略了应遵循的步骤,决不能称为决策科学化。
(5)任何一项具体的决策问题的研究,如果没有决策者以某种方式参与共事;而希望该项成果的取得实际效果,是不能想象的。决策者和专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参与、协同工作是一种艺术。
数十年来,许国志用了较多的时间从事组织领导工作。他在完成具体管理工作的同时,还以一个科学家的眼光,把一些具体事务作为案例进行研究。他曾遵守并积极倡导下列原则。
(1)互补原则。许国志注重于与他性格迥异,事业不尽相同的人合作。
数学规划论中有一条互补定理,它是优解的判别准则。他认为这个原则是受到运筹管理的启发。
(2)易位原则。许国志认为在许多非原则问题上,常常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问题,是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一些的重要原则。
(3)三多原则。多想、多听、多写。要多分析、多思考;要让人家把话讲完;重要的文件不要假手他人。
(4)一盘棋原则。许国志认为任何一个单位都是一盘棋中的一个棋子。或者说是一个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如果不相互交流,那么就成为一个奇异点,或者说形成一个闭系统。在封闭系统中,熵不断增大,终而导致无序。在单位内部,他强调“兼收并蓄”,这样方能叶茂枝繁。
许国志简历
1919年4月20日 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
1943年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
1943—1947年 先后在新通贸易公司:昆明中央机械厂和北京石景山发电厂工作。
1947年 赴美留学。
1953年 获美国堪萨斯大学数学系博士学位
1953—1954年 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气象学系研究人员。
1954—1955年 任美国马利兰大学流体力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