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
了特约撰述员的名单:鲁迅领衔,麦克昂(郭沫若)居二,其余还有蒋光慈、冯乃超、张资平等三十余人; 1928年1月1 日出版的《创造月刊》第一卷第八期也刊载了内容相同的广告。
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环境条件,如果郭沫若等出于真诚,联合起来共同对敌,是再好不过的事了。这中间似乎既蕴藉着对鲁迅的尊重和私人情谊,又包含着捐弃前嫌、顾及革(和)命全局的苦衷和大义,可以说是为郭沫若一个方面的人格形象绘上了一笔重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与鲁迅合作的广告墨迹未干,1928年1月由郭沫若、 蒋光慈等才刚刚创办的《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就哗啦啦连篇累牍发表文章,围攻鲁迅。(包括人身攻击)说“鲁迅终究不是这个时代的表现者”,“阿Q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再不要专事骸骨的迷恋,而应该把阿Q的形骸与精神一同埋葬掉”!把鲁迅和周作人、陈西滢等相提并论,指称他“蒙蔽一切社会恶”、“麻醉青年”,是“反动的煽动家”,比“贪污豪绅还要卑劣”。
这时的鲁迅还蒙在鼓里,正热切地期盼着与郭沫若“联合起来,造一条阵线,更向旧社会进ァ蹦兀?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 《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在这期间,郭沫若写了许多迎合时代的文字,因此受到后人诟病,理论专著《李白与杜甫》一书更是令人齿冷。因此郭沫若其人在中国文化界成为人格方面的反面例证。曾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58年重新入党时,他也未写入党申请书。(秘书王庭芳语)。1958年5月,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中国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郭沫若铜像。
三、家庭情况
1912年,郭沫若与张琼华(1890~1980)在父母的包办下结婚,五天后郭沫若离家,两人没有离异,以后68年张琼华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安娜(原名佐藤富子,1893~1994)同居,安娜为此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他们生有五个子女:长男郭和夫,次男郭博,三男佛生,女儿淑瑀,四儿志鸿。1937年,郭沫若不辞而别离开日本,与安娜断绝了联系。抗日战争结束后,安娜带着孩子来到中国,当她知道郭已另有家庭后,选择了离开,以后中国共产党为他们提供了生活上的帮助。
1938年,郭沫若跟于立群(1916~1979)同居,并于1939年夏补办婚礼。共生四男二女,儿子汉英、世英、民英,女儿庶英、平英,另一小儿子姓名不详。1967年,郭民英自杀。1968年,郭世英年被北京农业大学的红卫兵抓去刑讯逼供,不久从四楼坠下而死。1979年,于立群缢死于北京故居。
另外郭沫若还有多位情人,包括彭漪兰、于立忱(1912~1937,于立群的胞姊)、黄定慧(黄慕兰,1907年生)等。郭的女性关系,譬如先后与多人结婚,对于立忱的始乱终弃(而间接甚或直接导致其自杀),为不少世人所诟病不齿。郭沫若与安娜所生之女郭淑瑀,后来与林爱信结婚,生一女林丛。林丛后留学日本,归化为日本籍,改名藤田梨那,现任日本国士馆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教授,参与创立日本郭沫若研究会。
四、文革岁月
“文革”正式开始之前,1966年4月14 日在人大常委会上听了石西民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报告之后,郭沫若立即发言。他说:我“没有把毛主席的思想学好,没有把自己改造好”,自己“以前所写的东西,应该全部烧掉,没有一点价值”。他说这些话的含义,大家都不理解,包括当时的周恩来。1967年8月25在给读者徐正中的信中作这样的解释:“凤凰每经五百年要自焚一次,从火中再生,这就是我所说的’烧掉’的意思。”以后在接见日本客人时,他也这样回答。
其实,这种解释和答问是不真实的,如他说愿意把书“烧掉”一样是假话,是伪而辩;真正的原因是出于恐惧。他感到这场“文革”风势一定非常猛烈,像他这样的人,如不彻底否定自己,借以缩小目标,必将在劫难逃。此后整个“文革”期间,他都像惊弓之鸟,终日惶惶然、东躲西藏,甚至到了不惜伪装而求生存的地步,就证明了这一点。 1966年冬天,他秘密躲进六所,“不告诉机关,不带秘书,不带司机”,住了一个月,待形势缓和方敢回家。1967年4月,三子民英在部队自杀身亡,明明是冤死,他还是向组织写信,作自我批评,说“我没有教育好子女”。1968年4月,二子世英被北京农大歹徒绑架关押,他不敢过问,见到周总理也不敢告知,还言不由衷地说“我是为了国家好啊”!儿子后来被打死了还是不敢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地抄写爱子留下的日记。
此外,他对政局的风云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密切注意着。1967年6月5他看到江青权势上升, 就在“亚非作家常设局”讨论会上当众朗诵口号诗:
亲爱的江青同志,
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你奋不顾身地在文艺战线上陷阵冲锋,
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我们要使世界舞台也充满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1967年6月6日《人民日报》)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逮捕,他马上又写了《水调歌头》: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黄粱。
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真是罪该万死,迫(和)害红太阳!接班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解放军报》1976年11月1日)
他对江青是这样,而对邓小平也不例外,他也曾编《水调歌头》“狠批”过邓;(见1976年6月号《诗刊》)旋即又说“邓副主席的讲话,我表示衷心的拥护和热烈欢呼。……”(1978年4月1日《人民日报》)
他在这一时期内言论行为的准则是:有可能遭灾引祸的话一概不说,事一概不做;有可能安全自保的一切话都可说,一切事都可做,因此有的作家送给他一个“风派人物”的绰号,说他“软软腰肢,弯弯膝盖,……朝秦暮楚,门庭常改”;讽刺他“大风起兮云飞扬,风派细腰是弹簧”。(1978年6月4日《人民日报》)
五、大事年表
1892年 11月16日 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乳名文豹,本名开贞,号尚武。
1897年春入家塾读书。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等诗人的作品。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5年 春 长兄郭开文赴日留学,有意偕从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 春 入乐山县高等小学。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因受年长同学忌妒,被降为第 三名。
1907年 春 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 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1908年 秋 患伤寒并发中耳炎,听力受损。病中读先秦诸子等古籍,偏爱《庄子》。
1909年 秋 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1910年 春 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冬 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又受开除处分,因故 未实行 1911年 冬 清帝退位。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与张琼华结婚,5日后即离家返成都。
1913年春 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未学。 夏,被天津军医学校录取,未就学。年底 得长兄资助,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1914年1月抵东京。秋 ,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
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环境条件,如果郭沫若等出于真诚,联合起来共同对敌,是再好不过的事了。这中间似乎既蕴藉着对鲁迅的尊重和私人情谊,又包含着捐弃前嫌、顾及革(和)命全局的苦衷和大义,可以说是为郭沫若一个方面的人格形象绘上了一笔重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与鲁迅合作的广告墨迹未干,1928年1月由郭沫若、 蒋光慈等才刚刚创办的《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就哗啦啦连篇累牍发表文章,围攻鲁迅。(包括人身攻击)说“鲁迅终究不是这个时代的表现者”,“阿Q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再不要专事骸骨的迷恋,而应该把阿Q的形骸与精神一同埋葬掉”!把鲁迅和周作人、陈西滢等相提并论,指称他“蒙蔽一切社会恶”、“麻醉青年”,是“反动的煽动家”,比“贪污豪绅还要卑劣”。
这时的鲁迅还蒙在鼓里,正热切地期盼着与郭沫若“联合起来,造一条阵线,更向旧社会进ァ蹦兀?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 《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在这期间,郭沫若写了许多迎合时代的文字,因此受到后人诟病,理论专著《李白与杜甫》一书更是令人齿冷。因此郭沫若其人在中国文化界成为人格方面的反面例证。曾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58年重新入党时,他也未写入党申请书。(秘书王庭芳语)。1958年5月,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中国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郭沫若铜像。
三、家庭情况
1912年,郭沫若与张琼华(1890~1980)在父母的包办下结婚,五天后郭沫若离家,两人没有离异,以后68年张琼华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安娜(原名佐藤富子,1893~1994)同居,安娜为此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他们生有五个子女:长男郭和夫,次男郭博,三男佛生,女儿淑瑀,四儿志鸿。1937年,郭沫若不辞而别离开日本,与安娜断绝了联系。抗日战争结束后,安娜带着孩子来到中国,当她知道郭已另有家庭后,选择了离开,以后中国共产党为他们提供了生活上的帮助。
1938年,郭沫若跟于立群(1916~1979)同居,并于1939年夏补办婚礼。共生四男二女,儿子汉英、世英、民英,女儿庶英、平英,另一小儿子姓名不详。1967年,郭民英自杀。1968年,郭世英年被北京农业大学的红卫兵抓去刑讯逼供,不久从四楼坠下而死。1979年,于立群缢死于北京故居。
另外郭沫若还有多位情人,包括彭漪兰、于立忱(1912~1937,于立群的胞姊)、黄定慧(黄慕兰,1907年生)等。郭的女性关系,譬如先后与多人结婚,对于立忱的始乱终弃(而间接甚或直接导致其自杀),为不少世人所诟病不齿。郭沫若与安娜所生之女郭淑瑀,后来与林爱信结婚,生一女林丛。林丛后留学日本,归化为日本籍,改名藤田梨那,现任日本国士馆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教授,参与创立日本郭沫若研究会。
四、文革岁月
“文革”正式开始之前,1966年4月14 日在人大常委会上听了石西民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报告之后,郭沫若立即发言。他说:我“没有把毛主席的思想学好,没有把自己改造好”,自己“以前所写的东西,应该全部烧掉,没有一点价值”。他说这些话的含义,大家都不理解,包括当时的周恩来。1967年8月25在给读者徐正中的信中作这样的解释:“凤凰每经五百年要自焚一次,从火中再生,这就是我所说的’烧掉’的意思。”以后在接见日本客人时,他也这样回答。
其实,这种解释和答问是不真实的,如他说愿意把书“烧掉”一样是假话,是伪而辩;真正的原因是出于恐惧。他感到这场“文革”风势一定非常猛烈,像他这样的人,如不彻底否定自己,借以缩小目标,必将在劫难逃。此后整个“文革”期间,他都像惊弓之鸟,终日惶惶然、东躲西藏,甚至到了不惜伪装而求生存的地步,就证明了这一点。 1966年冬天,他秘密躲进六所,“不告诉机关,不带秘书,不带司机”,住了一个月,待形势缓和方敢回家。1967年4月,三子民英在部队自杀身亡,明明是冤死,他还是向组织写信,作自我批评,说“我没有教育好子女”。1968年4月,二子世英被北京农大歹徒绑架关押,他不敢过问,见到周总理也不敢告知,还言不由衷地说“我是为了国家好啊”!儿子后来被打死了还是不敢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地抄写爱子留下的日记。
此外,他对政局的风云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密切注意着。1967年6月5他看到江青权势上升, 就在“亚非作家常设局”讨论会上当众朗诵口号诗:
亲爱的江青同志,
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你奋不顾身地在文艺战线上陷阵冲锋,
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我们要使世界舞台也充满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1967年6月6日《人民日报》)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逮捕,他马上又写了《水调歌头》: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黄粱。
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真是罪该万死,迫(和)害红太阳!接班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解放军报》1976年11月1日)
他对江青是这样,而对邓小平也不例外,他也曾编《水调歌头》“狠批”过邓;(见1976年6月号《诗刊》)旋即又说“邓副主席的讲话,我表示衷心的拥护和热烈欢呼。……”(1978年4月1日《人民日报》)
他在这一时期内言论行为的准则是:有可能遭灾引祸的话一概不说,事一概不做;有可能安全自保的一切话都可说,一切事都可做,因此有的作家送给他一个“风派人物”的绰号,说他“软软腰肢,弯弯膝盖,……朝秦暮楚,门庭常改”;讽刺他“大风起兮云飞扬,风派细腰是弹簧”。(1978年6月4日《人民日报》)
五、大事年表
1892年 11月16日 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乳名文豹,本名开贞,号尚武。
1897年春入家塾读书。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等诗人的作品。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5年 春 长兄郭开文赴日留学,有意偕从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 春 入乐山县高等小学。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因受年长同学忌妒,被降为第 三名。
1907年 春 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 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1908年 秋 患伤寒并发中耳炎,听力受损。病中读先秦诸子等古籍,偏爱《庄子》。
1909年 秋 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1910年 春 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冬 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又受开除处分,因故 未实行 1911年 冬 清帝退位。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与张琼华结婚,5日后即离家返成都。
1913年春 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未学。 夏,被天津军医学校录取,未就学。年底 得长兄资助,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1914年1月抵东京。秋 ,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