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势突出。“十五”以来,共获省部级以上项目94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7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6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获准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二。CSSCI收录期刊中论文数近13000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26项一等奖中,我校获得3项,居全国高校第2位。根据2007年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公布的评估结果,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位居全国高校第3位。
  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十五”以来,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906项。发表SCI论文5960篇、SSCI论文776篇,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总数252项。2008年,我校教师主持的“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水资源保障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通过实施“优秀人才引进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人才资源共享计划”等,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其中两院院士8人、长江学者2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9人、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人才9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和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群体3个、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4个。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8%,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
  北京师范大学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加拿大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有交换留学生项目的合作。近年来,每年有400多名境外学者来校讲学或从事研究,近千人次教师赴境外参加国际会议和合作研究。2007年,国家启动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生项目,学校每年选派100余名在读博士生到国外一流院校、专业,师从一流导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先后授予或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专家等百余位海外人士为北京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与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育机构联合举办学历和非学历教育项目。分别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加拿大谢布克大学和道森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对外汉语教学走在全国高校前列。长期留学生来自6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57%攻读学位,留学生规模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地址】

  1.北京总校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2.珠海分校地址:珠海市唐家湾金凤路18号 (邮政编码:519085)


【校徽校训】

  1.校徽:北师大校徽标志物为“木铎”。“铎”出现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古代用以木为舌的木铎宣布政令,后来木铎就成了教师的指谓。《论语》记载:“天下之无道也

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后人将此说法扩展,称老师为执掌木铎的人,“木铎”是以一直作为北师大的校徽标志物。“木铎金声一百年”,2002年9月8日,北京师范大学迎来百年华诞。
  2.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此为北京师范大学及珠海分校校训。乃师大启功先生所拟。启功先生曾如是说:“所学足为后辈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学习校训,理解如此”。
  北师大校训不但紧扣“师范”二字,而且包含了学与行、理论与实践、作学问与做人、做一般人和做老师等之间的辩证关系。八个字,生动地、带有诗意地道出师范院校办学的深刻理念,使这一校训亦具备了大师级的品格气度和人文精神。可以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八个字,就是启功先生从老校长等老一辈优秀教育工作者身上总结、提炼出来的。我们的使命就是要薪火相传,接过老一辈交过来的接力棒,永远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激励自己,永远让北师大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永远让“木铎长鸣,千秋万代”!


【校史沿革】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 1902 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她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 1908 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 1912 年改名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3 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大学, 1931 年和 1952 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一百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师范学堂及其后的师大师生在 “ 五 ·四 ” 、 “ 一二 · 九 ” 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黄现璠、侯外庐、范文澜、钟敬文、启功、白寿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师先后在这里弘文励教。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培养了 20 余万优秀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为中华民族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形成了以对祖国未来和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为核心的 “ 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 ” 的优良传统和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 的校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书写了光辉篇章。
  19世纪末,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定屈辱的《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有识之士痛感时局之危急,急起救亡图存,开办新学培养人才,是措施之一。
  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首先招生,于次年12月17日开学,校址设在景山东马神庙。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
  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这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
  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北京高师开办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师和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及大学三年级优秀学生,开我国高等学校通过考试招收研究生之先河。1923年,又续办国文、英语、史地三部的研究科。至此,北京高师已经成为学科门类较齐全,不仅能培养师范与中等学校师资及教育行政人员,而且能够培养各科专门学术人员的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北京高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师范大学。始建于1908年的北京女高师亦于1925年改为
共7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60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