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曾呈奎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点击数: 字号:
科研成果300多项。
  1958年开始,我国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规模海洋综合调查,共调集600多名科技人员和50多艘船只参加,曾呈奎作为这次调查领导小组的副组长,功不可没。
  20世纪60年代初,曾呈奎与赫崇本等7名著名科学家联名向国务院写报告,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并规划了其管理、研究的任务。国务院很快批准成立了国家海洋局,从此我国海洋国土有了专门的政府机构管理。
  

研究海藻标本

20世纪70年代末,他又向国家建议开展南极的调查研究工作,被国务院采纳。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开展了20多次南极考察。
  1978年曾呈奎提出发展我国海洋水产生产必须要走“农牧化”的道路,被称为科学地综合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蓝色革命”,对全世界的水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92年,国家采纳了曾呈奎提出的“国家攀登计划B中应增加有关海洋高技术的项目,海洋生物技术应成为国家863计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建议,并聘请他担任了首席科学家,对推动我国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洋科技要走自主创新之路”
  
曾呈奎院士在76年的科研教学生涯中,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发表370余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出版12部学术专著,并获得国内外一个又一个殊荣。他一生为推动我国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始终活跃在国际海洋科技前沿。
  20世纪70年代初,曾呈奎将基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藻类的进化研究。他提出了一个引起科学界异常关注的问题,关于色素、光合作用和光合生物进化的理论设想——海洋植物在登陆之前进化的主要动力是光合作用,而光合生物的进化同光合作用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这个有关生命起源问题的理论系统,是建立在曾呈奎40多年对海藻研究的厚实基础之上的。这一设想在曾呈奎率队考察西沙群岛首次发现原绿藻时得到了验证。
  

1979年采集海藻标本

1975年,66岁的曾呈奎率队对西沙群岛进行海洋生物科学考察。1980年,他又不顾72岁高龄,率队二进西沙群岛,实地考察40天,获得了更多的标本资料,初步认定了原绿藻在我国热带海域的分布。这种没有明显细胞核的单细胞的原绿藻在生物进化中占有特殊地位,受到国内外的生物学家的高度重视。
  1982年,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达尔文逝世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曾呈奎满怀信心地作了题为《光合生物的进化》的报告,正式系统地论述了光合生物进化理论,同时报道了原绿藻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大会组委会认为,这一发现丰富和发展了生物进化论。
  2002年,93岁高龄的曾呈奎自主创新意识仍然不减。一次因病住院,他一边准备手术,一边准备去马来西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为了不影响陪床老伴的休息,他半夜悄悄起床躲到病房洗手间里,坐在马桶上修改英文学术报告。与他相濡以沫半个世纪的老伴张宜范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老伴“告状”到所领导,但他还是工作起来不要命。手术后刀口尚未完全康复,他就带着助手和学生飞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亚太地区海洋科学与技术大会”,并精神饱满地用英语作了45分钟的学术报告。他所发出的利用栽培马尾藻、海带等大型海藻,来净化海水污染、改善鱼虾养殖水质的倡导,受到广泛好评。
  ▲“我要给人们饭桌上添几道菜”
  曾呈奎有一句诺言:“我要给人们饭桌上添几道菜。”他,确实办到了。
  解放前,曾呈奎目睹了广大农民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惨况。当他看到当地人采集野生的紫菜、萝带和礁膜等海藻充饥时,一种想法油然而生:人们既然可以在陆地上种庄稼,为什么不能“耕海”产海藻,海藻梦可实现他解救劳苦大众的愿望。他取名“泽农”,以明心志。
  中国原本不产海带,主要靠从日本等国进口。这是因为海带是一种喜欢低温的孢子植物,我国海区由于夏天水温高,又加上北方海区是少氮的瘦水区,海带自然无法生存。
  曾呈奎和一些海洋生物学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到海带能否在中国进行人工栽培的自主科学研究上。对中国藻类分布、形态生活史研究很深的曾呈奎细心地观察海带在初夏的变化情况,发现海带初夏也放孢子,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能不能用夏苗代替秋苗?这个新思路将人工养殖海带引向了成功之路。
  曾呈奎与他的助手以及一些科研部门先后培育出海带夏苗,并安全度过炎热的夏天,秋后将苗下海养殖,为海带人工养殖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曾呈奎又提出陶罐渗漏施肥,对海带生长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切梢增产法、合理密植法、夏苗病害防治法等新方法的诞生,海带养殖南移成功。到1985年,我 国年产海带干品25万吨,占全世界年产量的80%,成为世界上头号海带养殖生产大国。
  紫菜是曾呈奎奉献给人们的又一道美味佳肴。20世纪50年代初,紫菜冬长夏亡的生活史和孢子来源一直是个谜,所以无法人工采苗和养殖,全凭经验和运气从海里捞取野生紫菜养殖,产量甚微。
  如果掌握了孢子的来源,便可像农民在土地上种庄稼一样在海里种紫菜。曾呈奎与助手进行研究,于20世纪50年代初得出壳斑藻晚秋生成的孢子、萌发为幼体后长成叶状体紫菜,这是紫菜生活史的结论。
  他们进而又在实验室内证实了秋季海面上出现的大量孢子正是养殖紫菜需用的壳孢子,从而结束了养殖紫菜靠大自然恩赐“种子”的历史,开始了科学种植紫菜的新纪元。“壳孢子”(COHCHOSPORE)一词,就是由曾呈奎定名,得到了国际藻类学界的普遍承认并一直沿用下来。
  从20世纪50年代末,他们的成果在沿海推广,使得人工栽培紫菜业迅速发展起来。我国紫菜年产量达1万多吨干品,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紫菜生产国。
  先后发现并报导了上百个新种,二个新属,一个新科;首次发现并报导了西沙群岛原绿藻,组织领导了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研究;创造了海带夏苗低温培育法、陶罐施肥法,完成了商品海带南移栽培实验,使海带在我国长江以南大面积海域栽培成功;提出了紫菜壳斑藻阶段的大量培养方法,并成功地组织领导了我国紫菜的半人工和全人工栽培实验;创造了利用马尾藻为原料提取褐藻胶的方法,并成功地应用在工业生产上;通过海藻光合作用和色素吸收研究,提出了光合生物的进化途径;提出并倡导我国海洋水产生产必须走农牧化道路,提出了在我国发展蓝色农业研究和开展大型底栖海藻栽培以改善日益恶化的海洋环境的必要性,并成功组织领导了海洋水产农牧化实验;提出了我国海洋生物技术研究设想,领导开展了海藻的生物技术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藻基因工程研究实验室。
  ▲主要成果:1、在海藻资源调查和分类区系研究方面,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术论文,首次发现并报道了西沙群岛原绿藻,并编著了《中国经济海藻志》(1962),《中国常见海藻》(1983,英文版),后者获得1986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2、在海带栽培生物学研究方面,创造了海带夏苗培育法、陶罐施肥法,并完成了商品海带南移栽培实验,使海带在我国长江以南大面积海域栽培成功;并合作主编了《海带养殖学》(1962)。
共3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480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