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嘉墀
星按原计划三天后返回。
1975年11月29日,“太空游子”成功回收,使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世界各宇航国惊呼:中国空间技术已获得重大突破!这也为我国今后载人飞船和太空工作站的研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975年至1987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10颗返回式卫星,卫星上使用的都是杨嘉墀主持研制的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上世纪70年代,全世界的同行都为中国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而惊叹。
1979年在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第八届空间控制讨论会上,杨嘉墀等人发表了题为《中国近地轨道卫星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的论文,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
时间进入到上世纪80年代,纷纭复杂的国际社会充满了竞争。从1980年起,杨嘉墀重新开始招收研究生,并开始招收以航天控制为背景的“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为研究生所选的课题大多是结合实际的理论研究,近十年来,他共培养了5名博士和6名硕士,为培养我国自动控制高级科研人才作出了贡献。1983年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与此相呼应,同年,欧洲也提出了欧洲“尤里卡”计划。这两项计划都旨在把握和控制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未来。随即,世界各国也都纷纷制定科技发展计划。1983年他负责中意利用“天狼星”卫星进行通信试验这个合作项目的执行,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获得了大量的科学实验数据,为开拓通信卫星的应用作了示范。1983年他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至1987年连任两届。在这段时间里,他每年为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倾注了大量精力。
1985年他两次出国考察,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和欧洲的“尤里卡”计划使他深受震动。在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的倡议下,杨嘉墀与王大珩、王淦昌和陈芳允等四人一起在1986年初联名致信党中央,呼吁我国经济建设不仅要着眼近期效益,而且要为我国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的四化建设打好基础。提出了要抓住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时机,瞄准高技术的发展前沿、积极跟踪高技术的重要思想。这封信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86年3月邓小平同志作了重要批示,邓小平在建议书上批示:此事宜速作出决断。并且给予了具体指示:军民结合,以民为主。随后国务院主持制订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纲要即“863计划”。这一纲要描绘了我国七个高技术领域在本世纪内的发展兰图。杨嘉墀一直在为这个计划中几个领域的执行献计献策。近几年来,他还努力探索我国高技术产业化的道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1995年,王大珩、杨嘉墀、卢嘉锡等20位院士联名上书国务院,针对当时我国仪器仪表工业发展滞后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关于振兴我国仪器仪表工业的建议》,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朱镕基副总理批示后,国家计委拨出专门经费一亿元予以支持。
2000年4月,王大珩等11位院士提出《我国仪器仪表工业急需统一规划和归口管理的建议》,被直接送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的办公桌上。随后,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委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对全国仪器仪表行业进行调研。调研组首选7个省市,历时3个月,写出专项调研报告和发展政策建议。
2002年4月,王大珩、杨嘉墀和金国藩院士上书,《建议国家计委将‘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列专项支持发展》。建议书写道,不仅我国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近年来国家计委支持仪器仪表发展在重大项目的安排和投入上对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力度也不够,今年国债项目未能列专项支持,立项数量太少。这同国际发展的潮流、我国市场的需求、以及必须尽快扭转我国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被动落后的局面是很不适应的。建议“国家计委对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尽快列专项加大投资力度支持发展”。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对此作出批示,原国家计委再次予以立项。
我国政府一贯重视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制订相关规划中予以采纳。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仪器仪表被列入重点领域的优先主题。
1919年7月16日 生于江苏省吴江县。
1932—1937年 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学习。
1937—1941年 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获工学士学位。
1941—1942年 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电机工程系助教。
1942—1946年 昆明中央电工器材厂工务员、助理工程师。
1947—1949年 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科学和应用物理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950—1954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物理系副研究员。
1954—1956年 美国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1956—1958年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兼室主任、副所长。
1958—1966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教授。
1968—1981年 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五○二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
1980年— 航天工业部(后改为航空航天工业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顾问。
1981年—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 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科技委顾问。
1959年— 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理事长。
1979年—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1979年— 中国宇航学会理事。
1983—1987年 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
1985年—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84—1990年 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空间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席。
1964—1982年 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1年— 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1 C.C.Yang.A Fourier Transformer and Its Application toNetwork Problems,phD Thesis,Harvard University,1949。
2 C.C.Yang.A Fast Recording Absorptim Spectrophotometer,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1954。3C.C.Yang.AnAnalog Computer for Studying BiologicalProblems,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1955,60(6):877。
4 杨嘉墀,张国富,孙承启.中国近地轨道卫星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自动化学报,1980,6:157。
5 杨嘉墀,张国富,孙承启等.返回型对地定向观测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及飞行试验结果,宇航学报,1981,2:1。
6 杨嘉墀.仪器仪表和系统,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成立大会论文选集,1979年。
7 陈芳允,杨嘉墀.我国航天技术发展与技术科学.中国科学院院刊,1986,1:289。
8 Yang Jia—Chi。Application of Systems Science i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s in China,Supplement to theProc.of IFAC 1986 Wo
1975年11月29日,“太空游子”成功回收,使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世界各宇航国惊呼:中国空间技术已获得重大突破!这也为我国今后载人飞船和太空工作站的研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975年至1987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10颗返回式卫星,卫星上使用的都是杨嘉墀主持研制的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上世纪70年代,全世界的同行都为中国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而惊叹。
晚年贡献时期
1979年在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第八届空间控制讨论会上,杨嘉墀等人发表了题为《中国近地轨道卫星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的论文,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 时间进入到上世纪80年代,纷纭复杂的国际社会充满了竞争。从1980年起,杨嘉墀重新开始招收研究生,并开始招收以航天控制为背景的“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为研究生所选的课题大多是结合实际的理论研究,近十年来,他共培养了5名博士和6名硕士,为培养我国自动控制高级科研人才作出了贡献。1983年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与此相呼应,同年,欧洲也提出了欧洲“尤里卡”计划。这两项计划都旨在把握和控制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未来。随即,世界各国也都纷纷制定科技发展计划。1983年他负责中意利用“天狼星”卫星进行通信试验这个合作项目的执行,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获得了大量的科学实验数据,为开拓通信卫星的应用作了示范。1983年他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至1987年连任两届。在这段时间里,他每年为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倾注了大量精力。
1985年他两次出国考察,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和欧洲的“尤里卡”计划使他深受震动。在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的倡议下,杨嘉墀与王大珩、王淦昌和陈芳允等四人一起在1986年初联名致信党中央,呼吁我国经济建设不仅要着眼近期效益,而且要为我国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的四化建设打好基础。提出了要抓住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时机,瞄准高技术的发展前沿、积极跟踪高技术的重要思想。这封信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86年3月邓小平同志作了重要批示,邓小平在建议书上批示:此事宜速作出决断。并且给予了具体指示:军民结合,以民为主。随后国务院主持制订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纲要即“863计划”。这一纲要描绘了我国七个高技术领域在本世纪内的发展兰图。杨嘉墀一直在为这个计划中几个领域的执行献计献策。近几年来,他还努力探索我国高技术产业化的道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1995年,王大珩、杨嘉墀、卢嘉锡等20位院士联名上书国务院,针对当时我国仪器仪表工业发展滞后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关于振兴我国仪器仪表工业的建议》,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朱镕基副总理批示后,国家计委拨出专门经费一亿元予以支持。
2000年4月,王大珩等11位院士提出《我国仪器仪表工业急需统一规划和归口管理的建议》,被直接送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的办公桌上。随后,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委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对全国仪器仪表行业进行调研。调研组首选7个省市,历时3个月,写出专项调研报告和发展政策建议。
2002年4月,王大珩、杨嘉墀和金国藩院士上书,《建议国家计委将‘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列专项支持发展》。建议书写道,不仅我国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近年来国家计委支持仪器仪表发展在重大项目的安排和投入上对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力度也不够,今年国债项目未能列专项支持,立项数量太少。这同国际发展的潮流、我国市场的需求、以及必须尽快扭转我国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被动落后的局面是很不适应的。建议“国家计委对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尽快列专项加大投资力度支持发展”。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对此作出批示,原国家计委再次予以立项。
我国政府一贯重视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制订相关规划中予以采纳。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仪器仪表被列入重点领域的优先主题。
人物年表
1919年7月16日 生于江苏省吴江县。 1932—1937年 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学习。
1937—1941年 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获工学士学位。
1941—1942年 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电机工程系助教。
1942—1946年 昆明中央电工器材厂工务员、助理工程师。
1947—1949年 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科学和应用物理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950—1954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物理系副研究员。
1954—1956年 美国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1956—1958年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兼室主任、副所长。
1958—1966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教授。
1968—1981年 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五○二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
1980年— 航天工业部(后改为航空航天工业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顾问。
1981年—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 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科技委顾问。
1959年— 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理事长。
1979年—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1979年— 中国宇航学会理事。
1983—1987年 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
1985年—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84—1990年 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空间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席。
1964—1982年 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1年— 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主要论著
1 C.C.Yang.A Fourier Transformer and Its Application toNetwork Problems,phD Thesis,Harvard University,1949。 2 C.C.Yang.A Fast Recording Absorptim Spectrophotometer,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1954。3C.C.Yang.AnAnalog Computer for Studying BiologicalProblems,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1955,60(6):877。
4 杨嘉墀,张国富,孙承启.中国近地轨道卫星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自动化学报,1980,6:157。
5 杨嘉墀,张国富,孙承启等.返回型对地定向观测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及飞行试验结果,宇航学报,1981,2:1。
6 杨嘉墀.仪器仪表和系统,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成立大会论文选集,1979年。
7 陈芳允,杨嘉墀.我国航天技术发展与技术科学.中国科学院院刊,1986,1:289。
8 Yang Jia—Chi。Application of Systems Science i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s in China,Supplement to theProc.of IFAC 1986 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