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7日 点击数: 字号:
  

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简介:
  该所前身为1961年在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生物室、地理室、土壤室和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治沙队、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留新疆人员基础上建立的新疆水土生物资源综合研究所。1965年,综合所分为新疆生物土壤研究所和新疆地质地理研究所。1978年两所更名为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和新疆地理所。1998年7月7日,根据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结构性调整的战略部署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决策要求,两所联合重组为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主要研究领域和目标使命是:面向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需求,在绿洲生态过程与演化机制、绿洲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三大领域,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研究;瞄准干旱区研究国际科学发展前沿,围绕绿洲生态学、荒漠环境学和干旱地理学开展原始性科学创新;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强化以任务带学科的建所方向,逐步建成特色鲜明的、在国际干旱区研究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国内一流研究所。
  该所拥有一个国家及中国科学院重点野外开放站——阜康荒漠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一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新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实验室,一个国家级工程中心——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截至2008年底,新疆生地所共有在职职工303人,流动人员539人,离退休人员172人,进创新岗位124人。在职人员中,共有科研人员242人,科技支撑人员59人,包括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7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流动人员中,共有客座研究员25人、在学研究生294人(其中博士生111人、硕士生183人)、在站博士后3人。研究所设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植物学5个博士培养点和7个硕士培养点,并设有地理学、生物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
  建所以来共获科研成果奖218项,其中获联合国UNEP奖2项,国家级奖励22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97项。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24项,其中国家奖励2项。
  拥有仪器设备总价值3000多万元,其中包括MODIS卫星接收系统、激光雷达、电子显微镜、GIS系统等重要设备。
  建所以来共申请专利21项,获专利授权7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共申请专利10项。
  新疆生地所是新疆土壤肥料学会、新疆地理学会、新疆植物学会、新疆科学探险协会、新疆自然资源学会的挂靠单位;承办的科技期刊有《干旱区研究》、《干旱区地理》,以及同名在国内发行的维文版刊物;拥有国家甲级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证书、国家乙级环评资格证书、国家乙级测绘资质证书、国家乙级旅游规划设计资质证书、乙级土地定级估价证书、农林行业(营造林)乙级工程设计证书。拥有馆藏图书3万册、期刊近万册、资料2万余册、图件7万余份。所标本馆馆藏各类标本10万号以上。
  本所国际交流活跃,近年曾主持召开12次大中型国际会议,16人在国际组织中任职,外事交流量占新疆科技外事交流量1/4~1/5。本所立足地缘优势积极参与三次大型院地合作活动,并与企业共建了多个生物资源类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地方各单位联合申报“973”等重大项目,同时我所还被任命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现任领导:所长:陈曦
  书记、副所长:田长彦 
  副所长: 雷加强、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所长致辞
  半个世纪前,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地理室、生物室、土壤室的组建和新疆水土生物资源综合研究所的成立,以及老一辈科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为新疆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由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和新疆地理研究所联合重组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又开始了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新历程。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成立以来,在三届领导班子和全所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保持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在国际干旱区和中亚区域资源、环境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服务国家、自治区战略需求,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上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社会各界和学术界的肯定和赞誉。
  回顾过去,我们激情满怀:科技目标定位准确,五大领域研究在中亚区域已初步发挥引领作用;科技产出硕果累累,省部一等奖以上成果达24项,SCI收录论文大幅增长;科技人才成长迅速,科技队伍完成代际转移,一支高素质、年轻化的队伍已经形成;基础设施极大改善,科技平台建设初见规模。已批准建成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野外科学研究站、14个院地合作共建研究单元;创新文化建设积极活跃,涌现许多国家、省部院先进个人。
  展望未来,我们踌躇满志:研究所提出的“立足我国干旱区,引领中亚干旱区,加强国际合作,形成科学体系”的三期创新工作目标正在逐步实现;研究所体制、机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化;科技队伍的领军人物正在逐渐涌现;五大重点研究领域、三个长期研究计划、七项主要研究任务期待做出更多的原创科技创新和重大创新贡献。
  在未来的征途中,我们仍然要践行中国科学院“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秉承研究所“团结、开拓、奉献、创新”的生地精神,一定会再续辉煌。
  
组织机构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