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7日 点击数: 字号: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身是原中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创建于 1929年。全所现有职工124人,科技人员9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研究员21人,副研究员15人、高级工程师19人。现有博士生13人,硕士生26人,另有博士后3人。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是我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两门基础学科的专门研究机构,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全所设有三个研究室和一个研究中心,即古低等脊椎动物研究室、古哺乳动物研究室、古人类及旧石器研究室和周口店古人类研究中心,主要研究脊椎动物起源、演化和分类,建立和完善中国及全球年代地层系统,探讨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关系;研究古人类体质特征、行为特点和旧石器技术与文化,探索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重建早期人类演化迁徙和文化发展的历史;开展周口店遗址的综合研究工作。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作为国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中心,标本的采集和收藏是极其重要的工作,也是研究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 20世纪20年代到现在,研究所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化石及石器标本的收藏、展示场馆,近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项目的支持下,研究所对标本馆的硬件设备进行了全面更新。目前标本馆的馆藏标本已达20万件,其中正型标本2100余件,国内外交换、赠送的标本、模型1000余件;另有现代脊椎动物骨骼标本2100余件,其中不少是20世纪20年代收集的南美和澳洲稀有兽类的骨骼;此外,所内还藏有现代人头骨对比标本600多件。近年来,采集收藏的珍贵标本日益增多,大量产自辽西的“带毛”恐龙和古鸟类化石及产自贵州的水生爬行动物化石标本典藏入库,仅在 Science 、 Nature 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正型标本就达近百件。
  先进科研装备是高水平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试点后,研究所购置了 SOFTEX软X射线仪等一系列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仪器,并建立了世界规模最大、条件最齐全的标本修理室,为化石标本的室内修理和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所沿着“ 注重基础,突出重点,永争第一” 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原创性科学创新,增强研究所科研整体竞争能力,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和重大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 2005年承担的科研项目有5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12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1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 973项目子课题3项;院创新重要方向项目3项;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2005年底新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有4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
  2005年研究所专业基础研究成果丰硕,并在国际古生物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早期哺乳动物研究方面,两种爬兽化石的新发现,打破了此前人们对中生代哺乳动物的认识。除此之外,翼龙研究又有新成果。本年度\研究所在《Nature》、《Science》发表论文2篇,全部为第一作者论文。我所吴新智院士等主编的《解读生命丛书——人类进化足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普二等奖。
  促进学术交流,扩大研究所的国际知名度是研究所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2005年研究所在广西百色成功地主办了“纪念百色盆地旧石器遗址发现30周年暨旧大陆早期人类迁徙与演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八个国家的约三十位代表以及国内代表共约六十人参加了会议。此外,研究所还与英国、加拿大、瑞典、法国、美国、俄罗斯、日本、芬兰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博物馆开展涉及早期脊椎动物、恐龙、早期人类活动、旧石器研究、古地理环境研究等多个学科方向的国际合作项目
  挂靠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学会有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分会、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地层专业委员会;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主办的刊物有《中国古生物志》(丙、丁种)、《古脊椎动物学报》、《人类学学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集刊》、《化石》、《恐龙》杂志。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