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
教学科研管理及后勤社会化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推进学校事业。近十年来,学校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厂(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留学回国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普通高
南京师范大学正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积极深化内涵建设,努力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高教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1.随园校区: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邮政编码:210097)
2.紫金校区:南京市板仓街78号 (邮政编码:210042)
3.仙林校区:南京市亚东新城区文苑路1号 (邮政编码:210046)
1.校徽:南京师范大学的校徽以绿色调为主,1902说明了它的创办历史,上面三座古老、对称的房子勾勒出了一个南师大的形象,再上面的草与花给人以积极奋发向上的基调,周围以中英文标以"南京师范大学",整个画面简洁明了。
2.校训:“正德厚生,笃学敏行”。提写校训的是书法家尉天池。这个校训,是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通过广泛征集,才确定的。
南师大人站在既总结过去百年、又迈步未来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集思广益,反复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我校的传统和精神。在讨论过程中,许多师生建议学校在百年校庆之际能够确定既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又符合时代精神的南京师范大学新的校训。根据广大师生员工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弘扬南师大优良传统与校风,经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遴选、推敲斟酌比较,学校决定将“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作为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
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筹建的三江师范学堂,1906年改为两江师范学堂,至1912年停办,历时近十年,尤其是在李瑞清主持校政后,亲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为学堂办了许多实事,使两江师范学堂规模得到较大发展,在校学生达千余人。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即推举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为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就任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教育的主张,颁布了诸多教育法令。一时间,全国各地办学之风盛行。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贾丰臻等联合上书教育部和省公署,建议早日在南京筹建高等师范学校,以培养中等学校师资。据1914年8月30日,《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原江苏教育司司长)为校长筹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记载:"就任两江优级师范学校校舍,详加察勘,能否修葺一部分,勉应目前之用。""务尽本学年筹备完竣,以便定期开校"。不久,韩国钧调赴安徽,江谦未到任。继任江苏巡按使齐耀琳到职后,重申前任已定计划,复经教育部批准,正式任命江谦为校长,并令其迅速到省筹备一切,以便如期开学。在《江苏巡按使齐耀琳饬江谦筹备开学文》中,进一步明确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办学宗旨"高等师范学校一方培养中等学校师资, 一方并为中等学校学生推广升学之途,关系全省教育根本。"江谦遂于1月17日到宁,18日即前往原两江师范学堂,勘察校舍,筹划修葺教室等事宜开办初,南高师筹备处设在省议会内。1915年1月29日迁入两江师范学堂旧址。
南高师在江谦校长的精心筹划和全体筹备人员的努力下,于1915年夏,所需修葺添置事项相继完成,任课教师先后受聘到校。并拟定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章》以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招考简章》。遂于1915年8月11日公开招考。报考学生共有534人,来自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东、四川、贵州等省,其中江苏考生最多。首届招生共录取126人,实到110人。于9月10日开学上课,9月18日举行开校礼式,邀请省长齐耀琳等地方官员莅临学校,参加典礼。至此,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成立。到1921年时,南高师的教师,已有102人,其中教授55人,外籍教授3人,教授占教师总数的56.8%,教师中曾在国外留学的有30多人。其中有许多长期从事师范教育的著名教授,如李华梅、陶行知、陈鹤琴、陈中凡、徐则陵(养秋)、张士一等。
1920年4月7日,郭秉文校长在南高师校务会议上提出,就南高师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立一所国立大学的议案,得到与会者一致赞同。随即着手筹备。12月7日,国务会议通过,在南京建立国立东南大学。12月15日,东南大学筹备处正式成立。1921年8月24日至26日东南大学、南高师同时招生,东南大学招收新生130人,南高师招收新生119人。1922年南高师停止招生,其最后一批学生17人,于1926年毕业。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9日,教育行政委员会仿法国教育制度,颁行大学区制,江苏、浙江两省先试行。以东南大学为基础,将江苏的河海工科大学、政法大学、医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和上海商科大学、上海商业专门学校等九所高校与主持江苏省教育行政之教育厅合组成第四中山大学。8月,奉中山大学区行政院令,省立第四师范附设的艺术专修科,归入第四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原东南大学教育科)。教育学院设教育学系、师资科及附设教育各专科(体育专修科、艺术专修科,军事教育科),院长为郑宗海。
1928年2月10日,国民政府大学院大学委员会议决,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名江苏大学,并兼负江苏教育行政职能。更名江苏大学后,受到全校师生普遍反对,引起罢课等风潮。5月16日,依照大学院大学委员会议决,将江苏大学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仍兼负教育行政职能。
1928年10月23日,国民政府令改大学院为教育部。1929年7月5日,教育部令,停止"大学区制",中央大学区限于年底停止。自此,中央大学为纯学术机关,不兼负教育行政职能。
1931年底,中大校长朱家骅引咎辞职。1932年,中大数次发生更易校长遭到学生强烈反对甚至驱逐校长的风波;同时,由于政府拖欠学校教工三个多月工资,引起教工强烈不满,中大教师组织"中大经费独立运动委员会",向教育部索付欠薪。上述这些事件触怒了当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在国民党中央的支持下,于同年6月底,训令中央大学暂行解散,学生全部离校,听候甄别。7月2日教育部派接收委员4人到校接收。6日成立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整理校务。8月26日国民党政府任命罗家伦为中大校长。9月10日中大举行甄别学生考试,开除学生19名。10月11日,中大学生全部返校上课。
1933年3月,校务会议议决:彻底修建中央大学最旧之建筑南高院,为教育学院加建教室及实验室;同年6月,又经校务会议决定,改建梅庵,为教育学院艺术科音乐组教学用。1934年2月25日,
仙林校区部分鸟瞰图
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南京师范大学正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积极深化内涵建设,努力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高教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学校地址】
1.随园校区: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邮政编码:210097) 2.紫金校区:南京市板仓街78号 (邮政编码:210042)
3.仙林校区:南京市亚东新城区文苑路1号 (邮政编码:210046)
【校徽校训】
1.校徽:南京师范大学的校徽以绿色调为主,1902说明了它的创办历史,上面三座古老、对称的房子勾勒出了一个南师大的形象,再上面的草与花给人以积极奋发向上的基调,周围以中英文标以"南京师范大学",整个画面简洁明了。2.校训:“正德厚生,笃学敏行”。提写校训的是书法家尉天池。这个校训,是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通过广泛征集,才确定的。
南师大人站在既总结过去百年、又迈步未来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集思广益,反复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我校的传统和精神。在讨论过程中,许多师生建议学校在百年校庆之际能够确定既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又符合时代精神的南京师范大学新的校训。根据广大师生员工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弘扬南师大优良传统与校风,经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遴选、推敲斟酌比较,学校决定将“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作为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
【校史沿革】
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筹建的三江师范学堂,1906年改为两江师范学堂,至1912年停办,历时近十年,尤其是在李瑞清主持校政后,亲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为学堂办了许多实事,使两江师范学堂规模得到较大发展,在校学生达千余人。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即推举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为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就任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教育的主张,颁布了诸多教育法令。一时间,全国各地办学之风盛行。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贾丰臻等联合上书教育部和省公署,建议早日在南京筹建高等师范学校,以培养中等学校师资。据1914年8月30日,《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原江苏教育司司长)为校长筹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记载:"就任两江优级师范学校校舍,详加察勘,能否修葺一部分,勉应目前之用。""务尽本学年筹备完竣,以便定期开校"。不久,韩国钧调赴安徽,江谦未到任。继任江苏巡按使齐耀琳到职后,重申前任已定计划,复经教育部批准,正式任命江谦为校长,并令其迅速到省筹备一切,以便如期开学。在《江苏巡按使齐耀琳饬江谦筹备开学文》中,进一步明确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办学宗旨"高等师范学校一方培养中等学校师资, 一方并为中等学校学生推广升学之途,关系全省教育根本。"江谦遂于1月17日到宁,18日即前往原两江师范学堂,勘察校舍,筹划修葺教室等事宜开办初,南高师筹备处设在省议会内。1915年1月29日迁入两江师范学堂旧址。
南高师在江谦校长的精心筹划和全体筹备人员的努力下,于1915年夏,所需修葺添置事项相继完成,任课教师先后受聘到校。并拟定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章》以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招考简章》。遂于1915年8月11日公开招考。报考学生共有534人,来自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东、四川、贵州等省,其中江苏考生最多。首届招生共录取126人,实到110人。于9月10日开学上课,9月18日举行开校礼式,邀请省长齐耀琳等地方官员莅临学校,参加典礼。至此,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成立。到1921年时,南高师的教师,已有102人,其中教授55人,外籍教授3人,教授占教师总数的56.8%,教师中曾在国外留学的有30多人。其中有许多长期从事师范教育的著名教授,如李华梅、陶行知、陈鹤琴、陈中凡、徐则陵(养秋)、张士一等。
1920年4月7日,郭秉文校长在南高师校务会议上提出,就南高师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立一所国立大学的议案,得到与会者一致赞同。随即着手筹备。12月7日,国务会议通过,在南京建立国立东南大学。12月15日,东南大学筹备处正式成立。1921年8月24日至26日东南大学、南高师同时招生,东南大学招收新生130人,南高师招收新生119人。1922年南高师停止招生,其最后一批学生17人,于1926年毕业。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9日,教育行政委员会仿法国教育制度,颁行大学区制,江苏、浙江两省先试行。以东南大学为基础,将江苏的河海工科大学、政法大学、医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和上海商科大学、上海商业专门学校等九所高校与主持江苏省教育行政之教育厅合组成第四中山大学。8月,奉中山大学区行政院令,省立第四师范附设的艺术专修科,归入第四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原东南大学教育科)。教育学院设教育学系、师资科及附设教育各专科(体育专修科、艺术专修科,军事教育科),院长为郑宗海。
1928年2月10日,国民政府大学院大学委员会议决,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名江苏大学,并兼负江苏教育行政职能。更名江苏大学后,受到全校师生普遍反对,引起罢课等风潮。5月16日,依照大学院大学委员会议决,将江苏大学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仍兼负教育行政职能。
1928年10月23日,国民政府令改大学院为教育部。1929年7月5日,教育部令,停止"大学区制",中央大学区限于年底停止。自此,中央大学为纯学术机关,不兼负教育行政职能。
1931年底,中大校长朱家骅引咎辞职。1932年,中大数次发生更易校长遭到学生强烈反对甚至驱逐校长的风波;同时,由于政府拖欠学校教工三个多月工资,引起教工强烈不满,中大教师组织"中大经费独立运动委员会",向教育部索付欠薪。上述这些事件触怒了当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在国民党中央的支持下,于同年6月底,训令中央大学暂行解散,学生全部离校,听候甄别。7月2日教育部派接收委员4人到校接收。6日成立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整理校务。8月26日国民党政府任命罗家伦为中大校长。9月10日中大举行甄别学生考试,开除学生19名。10月11日,中大学生全部返校上课。
1933年3月,校务会议议决:彻底修建中央大学最旧之建筑南高院,为教育学院加建教室及实验室;同年6月,又经校务会议决定,改建梅庵,为教育学院艺术科音乐组教学用。1934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