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唯一的从事矿产资源研究的专业研究的科研机构。同时承担矿产资源地质专业研究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现设两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点,8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
研究所现有在职人员174人,其中科技人员110人,有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叔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陈毓川、裴荣富等在内的研究员46人,副研究员4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46人,硕士学位25人,在站博士后8人。
现设科研机构为:4个研究室、2个重点实验室(其中一个为研究中心、一个内含五个专业实验室)。4个研究室分别是:金属矿产资源研究室、海洋资源与非金属研究室、资源环境与利用研究室、成矿远景区划研究室。2个重点实验室是: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实验室),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含: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方法实验室、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地球化学动力学与矿床地球化学实验、流体包裹体与成矿模拟实验室、矿物学与微束分析实验室等5个专业实验室)。
研究所拥有电子探针、同位素质谱仪、红外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仪等大型科学分析仪器设备。
建所以来,主持大批国家及部委有关矿产资源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承担了战略普查区带矿产资源成矿条件、成矿预测和远景评价等方面的诸多科学研究任务。在南岭、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台北缘、大兴安岭、天山—阿尔泰、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冈底斯、扬子地台西缘、桂北、柴达木盆地周边、昆仑、西秦岭等重要成矿区带,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矿床地质、基础地质等难题,为国家矿产资源勘查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开拓盐湖资源、大洋矿产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显著业绩;在新矿物的研究与发现,稳定同位素研究与方法的创新,地球化学动力学,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研究等领域,获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50余年来,研究所累计向国家提交各类研究报告600余份,在国内外发表科技论文千余篇,出版中文专著120余部,英文专者5部。科技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共15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40余项(其中高等奖36项)。同时,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矿床学、矿物学等领域的高素质研究人员。
研究所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和埃及等几十个国家的地学机构和地质学家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目前,研究所在研项目14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课专题)重大项目43项,包括国家973项目两项,即“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和“印度与亚洲大陆主碰撞带成矿作用”;国家863课题两项,国家攻关课题5项, 国家公益性、基础性研究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30项,其中包括部科技专项2项,即“大型矿集区深部精细结构与含矿信息”和“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及其整治示范研究”;地调项目32项;基金项目15项,其中重点基金2项。“十五”期间在项目总经费近亿元。
矿产资源研究所在新的形势下,将围绕国家目标和社会需求,开展全国性和区域性矿产资源评价研究,成矿规律研究,进行成矿远景区划;承担国家矿产资源领域的重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任务,探索成矿过程,发展成矿理论;解决资源调查评价中的具有战略性、关键性和复杂性的重大问题;研发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新技术、新方法;建立国家及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开展国内外矿产资源战略研究;开拓新型矿产资源,研制新型矿物材料和复合矿物材料;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进行产业化示范工作。
研究所现有在职人员174人,其中科技人员110人,有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叔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陈毓川、裴荣富等在内的研究员46人,副研究员4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46人,硕士学位25人,在站博士后8人。
现设科研机构为:4个研究室、2个重点实验室(其中一个为研究中心、一个内含五个专业实验室)。4个研究室分别是:金属矿产资源研究室、海洋资源与非金属研究室、资源环境与利用研究室、成矿远景区划研究室。2个重点实验室是: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实验室),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含: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方法实验室、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地球化学动力学与矿床地球化学实验、流体包裹体与成矿模拟实验室、矿物学与微束分析实验室等5个专业实验室)。
研究所拥有电子探针、同位素质谱仪、红外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仪等大型科学分析仪器设备。
建所以来,主持大批国家及部委有关矿产资源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承担了战略普查区带矿产资源成矿条件、成矿预测和远景评价等方面的诸多科学研究任务。在南岭、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台北缘、大兴安岭、天山—阿尔泰、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冈底斯、扬子地台西缘、桂北、柴达木盆地周边、昆仑、西秦岭等重要成矿区带,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矿床地质、基础地质等难题,为国家矿产资源勘查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开拓盐湖资源、大洋矿产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显著业绩;在新矿物的研究与发现,稳定同位素研究与方法的创新,地球化学动力学,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研究等领域,获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50余年来,研究所累计向国家提交各类研究报告600余份,在国内外发表科技论文千余篇,出版中文专著120余部,英文专者5部。科技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共15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40余项(其中高等奖36项)。同时,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矿床学、矿物学等领域的高素质研究人员。
研究所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和埃及等几十个国家的地学机构和地质学家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目前,研究所在研项目14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课专题)重大项目43项,包括国家973项目两项,即“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和“印度与亚洲大陆主碰撞带成矿作用”;国家863课题两项,国家攻关课题5项, 国家公益性、基础性研究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30项,其中包括部科技专项2项,即“大型矿集区深部精细结构与含矿信息”和“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及其整治示范研究”;地调项目32项;基金项目15项,其中重点基金2项。“十五”期间在项目总经费近亿元。
矿产资源研究所在新的形势下,将围绕国家目标和社会需求,开展全国性和区域性矿产资源评价研究,成矿规律研究,进行成矿远景区划;承担国家矿产资源领域的重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任务,探索成矿过程,发展成矿理论;解决资源调查评价中的具有战略性、关键性和复杂性的重大问题;研发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新技术、新方法;建立国家及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开展国内外矿产资源战略研究;开拓新型矿产资源,研制新型矿物材料和复合矿物材料;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进行产业化示范工作。
上一篇: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03-17 ]
下一篇:中国科学院软体研究所[ 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