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
简介
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经教育部批准于1979年成立,现有原子与分子物理和凝聚态物理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凝聚态物理学科于199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成立了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所所在的物理学科于1985年首批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为国家物理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材培养基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于1978年招收我国第一批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研究生1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81年和1983年先后批准其为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1991年该学科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学科,1995年通过评审为“211工程”项目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多年来该学科建立了较齐全并具特色的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方向,有一支整体实力较强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师22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实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8人,其中3人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有专业实验室6个,拥有一批各种先进仪器设备和用于高性能科学计算的计算机。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已形成了原子分子结构、光谱和碰撞理论、原子分子和团簇的激发态动力学过程、飞秒激光与超快过程、强场物理、计算数学物理方法等研究方向,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已成为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之一, 为本学科和相关领域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凝聚态物理学科于1981年被国家首批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1986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成立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年通过验收对外开放。本学科围绕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展研究,已形成了超硬材料和新型多功能高压相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技术、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下的物理、超硬材料的物理基础和应用、纳米材料等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本学科现有16位教授(博士生导师10人),6位副教授,已形成了一支整体实力强、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批各种先进仪器设备和用于高性能科学计算的计算机,具备了国内一流的凝聚态物理研究和教学的条件,同时还为本学科和相关领域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重点学科
原子分子物理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是我国第一批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学科。197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 1985年首批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3年获批准为国家物理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8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原子分子结构、光谱和碰撞理论,原子分子激发态动力学,原子分子激光光谱,强场原子分子物理,团簇物理,分子动力学模拟,原子分子的超快过程和微波波谱和红外物理等十几个研究方向,涵盖原子与分子物理的各领域。
学科拥有一支整体实力强、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7名、博士导师6人、副教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学术骨干6人。
学科装备了一批先进的原子与分子物理实验仪器设备和多种原子与分子物理计算大型程序。有专业实验室、研究室面积1000m,拥有仪器设备共计300余件,总价值近1500万元。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973)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和其他各类研究项目7项,合同经费总额500万元。
学科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高级人才,毕业生中有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1人为博士生导师,1人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另外还培养了7名博士后。目前每年招收本科生15人,硕士研究生25人,博士研究生9人。
学科已聘请多名国际知名学者任名誉或客座教授,与多个国际一流研究单位建立了较密切的联系和长期合作关系。10年来,举办过2次全国学术会议;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教师共有40余人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有30余人次国外专家到本学科访问交流和进行合作研究;派出20余名学生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和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已成为我国在该学科国际学术交流的主要窗口之一。
凝聚态物理
凝聚态物理学科于1981年被国家首批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1986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成立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年通过验收对外开放。学科围绕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展研究,已形成了超硬材料和新型多功能高压相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技术、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下的物理、超硬材料的物理基础和应用、纳米材料等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学科现有16位教授(博士生导师10人),6位副教授,已形成了一支整体实力强、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批各种先进仪器设备和用于高性能科学计算的计算机,具备了国内一流的凝聚态物理研究和教学的条件,同时还为本学科和相关领域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上一篇: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03-17 ]
下一篇:绵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