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邦
专家姓名:何建邦
技术职称:研究员
职位: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何建邦,男,193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机自动制图(CAC)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学术指导。中国科学院遥感联合中心总工程师,地理信息系统部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信息科学委员会委员(GISc,IGU,1996—2004)。国际标准化组织地理信息技术委员会委员(ISO/TC211,1995—2004)。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副秘书长(CAGIS,1994— ),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30)副主任、顾问(1997- )。曾任LREIS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1—1996)、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常务副主任(1987—1996)。
长期在中国科学院从事地理信息系统(GIS,1980—)、自动制图(CAC,1973—1979)和资源制图(RC,1962—1972)研究。自1996年后,领导一个研究组(RGISS)专门从事地理信息共享和标准研究。
学历:
1957—1962 就读和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
1973—1975 就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自动制图硕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
1962—1971 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资源制图科学研究与技术工作
1971—1973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图科学研究
1975—1977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自动制图与遥感应用研究
1977—1980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二部,部学术秘书,自动制图研究
1980—1985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1985—1996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学术委员会, 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副主任, 常务副主任、主任等。
1996—今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不再担任行政职务,专门从事地理信息共享与标准研究
工作成绩:
1980年以来,先后参与开拓中国GIS领域和组建国内第一个GIS研究室(1980—1985)。参与开拓中国GIS标准化研究(1983),随后长期共同主持地理信息标准化研究工作。参与组建国内第一个GIS国家重点实验室( LREIS )和领导工作(1985-1996)。参与主持国家GIS科技攻关计划制订、组织实施和课题研究(1986—1996)。1996年以后参与开展和主持地理信息共享环境研究和建设工作。
1978年以来个人与合作撰科学论文约150篇,专著、编著、图集、学术会议论文集40部(册),近期如《地理信息共享的原理和方法》(科学出版社,2003年),《地理信息共享法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地理信息国际标准手册》(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年),
《地理信息国家标准手册》(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年)
1978年以来曾17次获得过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2、3等奖、中国科学院及各部委的1,2,3等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3,国务院)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1990,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80年以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0多名,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共享与标准化,自动制图研究。1976年起,先后在南京大学、武汉测绘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讲授地理信息系统大学生和研究生课程。
主要获奖成果: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研究(1996—2000年,解决信息共享环境营造问题)
•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系统研究(1991—1996年,解决系统集成和国家级自然灾害实际监测与评估)
• 黄土高原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1986—1990年,解决软件系统开发、水土流失模型建造和典型GIS系统建立与应用)
• 二滩大型水电工程区域信息系统模型研究(1982—1985年,解决大型水库建设引起环境变迁的区域分析,系我国第一个区域GIS系统模型)
• 腾冲遥感地理信息研究(1978—1980年,解决我国从不同数据源建立GIS数据库的开创性研究)
• 城市地理信息标准研究(1996—1998年,在国家级,省(区)级和城市级三个层次上解决城市GIS标准化问题)
• 地下水封石洞油库精确计量研究(1976—1980年,利用摄景测量和数字化方法,解决海底不规则水封石洞油库的精确计量问题)
技术职称:研究员
职位: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何建邦,男,193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机自动制图(CAC)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学术指导。中国科学院遥感联合中心总工程师,地理信息系统部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信息科学委员会委员(GISc,IGU,1996—2004)。国际标准化组织地理信息技术委员会委员(ISO/TC211,1995—2004)。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副秘书长(CAGIS,1994— ),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30)副主任、顾问(1997- )。曾任LREIS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1—1996)、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常务副主任(1987—1996)。
长期在中国科学院从事地理信息系统(GIS,1980—)、自动制图(CAC,1973—1979)和资源制图(RC,1962—1972)研究。自1996年后,领导一个研究组(RGISS)专门从事地理信息共享和标准研究。
学历:
1957—1962 就读和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
1973—1975 就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自动制图硕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
1962—1971 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资源制图科学研究与技术工作
1971—1973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图科学研究
1975—1977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自动制图与遥感应用研究
1977—1980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二部,部学术秘书,自动制图研究
1980—1985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1985—1996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学术委员会, 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副主任, 常务副主任、主任等。
1996—今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不再担任行政职务,专门从事地理信息共享与标准研究
工作成绩:
1980年以来,先后参与开拓中国GIS领域和组建国内第一个GIS研究室(1980—1985)。参与开拓中国GIS标准化研究(1983),随后长期共同主持地理信息标准化研究工作。参与组建国内第一个GIS国家重点实验室( LREIS )和领导工作(1985-1996)。参与主持国家GIS科技攻关计划制订、组织实施和课题研究(1986—1996)。1996年以后参与开展和主持地理信息共享环境研究和建设工作。
1978年以来个人与合作撰科学论文约150篇,专著、编著、图集、学术会议论文集40部(册),近期如《地理信息共享的原理和方法》(科学出版社,2003年),《地理信息共享法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地理信息国际标准手册》(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年),
《地理信息国家标准手册》(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年)
1978年以来曾17次获得过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2、3等奖、中国科学院及各部委的1,2,3等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3,国务院)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1990,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80年以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0多名,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共享与标准化,自动制图研究。1976年起,先后在南京大学、武汉测绘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讲授地理信息系统大学生和研究生课程。
主要获奖成果: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研究(1996—2000年,解决信息共享环境营造问题)
•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系统研究(1991—1996年,解决系统集成和国家级自然灾害实际监测与评估)
• 黄土高原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1986—1990年,解决软件系统开发、水土流失模型建造和典型GIS系统建立与应用)
• 二滩大型水电工程区域信息系统模型研究(1982—1985年,解决大型水库建设引起环境变迁的区域分析,系我国第一个区域GIS系统模型)
• 腾冲遥感地理信息研究(1978—1980年,解决我国从不同数据源建立GIS数据库的开创性研究)
• 城市地理信息标准研究(1996—1998年,在国家级,省(区)级和城市级三个层次上解决城市GIS标准化问题)
• 地下水封石洞油库精确计量研究(1976—1980年,利用摄景测量和数字化方法,解决海底不规则水封石洞油库的精确计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