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学院
华东电力集团副总经理、国家电网公司农电部主任、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华东分公司总经理、安徽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山西省电力公司总经理、上海电力公司副总经理、江苏省电力公司总工程师等,还涌现出了一批全国和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典型。广大校友立足电力,深入基层,服务社会,为国家建功立业,为母校争光添彩。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学校社会声誉日隆,连续四届被授予上海市文明单位,并获得上海市花园单位的称号。学校数十次获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电力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劳动报》、《青年报》、《上海科技报》等媒体的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任重道远,心雄志坚。遵循“务实致用、明理致远”的办学理念,上海电力学院正朝着我国电力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重要基地、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电力科技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五十余载不懈奋斗,五十多年风雨历程
上海电力学院创建于1951年10月,系中央与上海市共建的、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五十多年来,主要经历了上海电业学校、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专科学校、上海电力学院几个发展期。
上海电业学校的创建(1951.10—1952.11)
1951年初,中央燃料工业部根据全国电力工业会议“适应电业发展,培养电业干部”的精神,指示上海电力公司筹建上海电业学校。7月9日,上海电力公司召开上海电业学校第一次筹备会议,成立了校务委员会。8月25日,上海市政府决定将上海市政建设干部训练班和上海中学工科班等职校共320名学生调到电业学校,租用上海扬子江饭店(现为申江饭店)作为临时集中校舍。上海电力公司选派了20多名干部、教员和工作人员到校工作,由蔡敦基临时负责,同时选定隆昌路371号作为校址。9月16日,全部师生从扬子江饭店迁入到隆昌路新校舍。10月初,上海电力公司任命李汉杰兼任上海电业学校校长。10月15日,学生分机电、机械两个专业,六个班正式开学上课。
上海电力工业学校(1952.11—1953.11)
1952年6月7日,华东工业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决定由上海电业学校负责筹建一所中等电力技术学校。7月25日,学校正式建立了筹备处。 9月13日,华东区高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决定,停办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将该校平凉路2103号校舍和眉州路家属宿舍由上海电业学校接管,作为开办上海电力中等技术学校之用。9月15日,上海电业学校以上海电力中等技术学校的名义招生,规定招生对象为上海电业职工子弟,在职的市政工人等,10月9日,华东工业部决定学校隶属该部领导,校名定为上海电力工业学校。 10月15日,学校召开教职员工大会,阐明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修业年限(三年)以及教学计划等方面的问题。11月3日,786名学生按文化程度编班正式上课。当时共有教职工90名,其中教师49名。
燃料工业部上海动力学校(1953.11—1959.8)
电力学校的中专教育,在教学上基本是照抄苏联的中专模式,学生业余负担过重,体质下降。1955年春,决定停止实行“六节一贯”制的苏联模式。1957年秋,根据电力工业部通知,学校将三年制学制改为四年制。1958年,我校积极贯彻党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走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的道路,开始脱离苏联模式,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等技术学校的教育方式。1959年8月,易名为水利电力部上海电力学校.
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1960.8—1985.1)
1960年5月,为了拓展办学规模,华东电管局创办的上海业余动力学院并入电力学校。7月,华东电管局创办的半工半读的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并入该校。两校合并后,学校更名为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1962年9月,国家水利总局所属上海水电学校停办,所有房产、设备、财务、教职工及134名学生并入电力学校。从此,电力学校进入了大专和中专兼容的新阶段,学制为三年。1964年秋学校招收77名高中毕业生,缩短学制为两年半,作为培养中专生的试点。1965年秋,根据水电部指示,学校终止了招收中专生,校名又改为半工半读上海电力专科学校。设五个专业,学制四年。1966年夏季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学校停课、停止招生。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学校事业迈出新的步伐,进入了复办、振兴和发展的新阶段。1978年5月,教育部和水电部分别发文恢复学校为上海电力专科学校,同时还将学校列入全国统一招生计划。9月,在江苏、安徽、浙江和上海市招招收新生330名,共分八个班级,四个专业,学制三年。1979年2月1日,水电部发文明确电力学校实行水电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领导体制。
上海电力学院(1985.1-- )
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在水利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关心下,1985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上海电力学院。设置十二个本科专业,修业年限四年。学校实行水电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以水电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1986年12月1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的李鹏为学院题写“上海电力学院”校名。1989年3月,学院首批三个专业被国家教委列为学士学位授予点,到1994年底,学院已有八个本科专业为学士学位点。1994年,电力部决定对部属高校体制进行改革,决定自1995年1月1日起,上海电力学院进入华东电力集团。由电力集团参与管理,实行部、电力集团共同领导,以电力集团为主的管理体制。1995年12月5日,华东电力集团、上海市教卫党委任命陈大森同志为院长,张一尘同志为副院长。1996年10月16日,根据电力部的有关要求,经华东电力集团筹备,上海电力学院董事会正式成立。1996年11月11日,该院以优良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的评估。1998年3月2日,该院通过华东电力集团公司 “双文明”建设的考评和验收。200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调整的精神,该院实行属地化管理。 2003年,该院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2004年6月1日,上海市科教党委任命曹家麟为院长,石奇光、万峰、姚秀平、张浩为副院长。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将近1000亩(含国顺路、南汇校区)。学校2004年11月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在原有10系3院1部的基础上经过整合归并,现设有: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以及数理系、外语系、体育部、社会科学部等4个直属系部。学校现有35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12个研究室,馆藏图书50余万册,图书馆已实现现代化书目检索管理系统。我校是国家正式确定的25个产学研教育试点单位之一。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居上海高校前列。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等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学校社会声誉日隆,连续四届被授予上海市文明单位,并获得上海市花园单位的称号。学校数十次获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电力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劳动报》、《青年报》、《上海科技报》等媒体的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任重道远,心雄志坚。遵循“务实致用、明理致远”的办学理念,上海电力学院正朝着我国电力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重要基地、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电力科技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学校发展基本历程
五十余载不懈奋斗,五十多年风雨历程上海电力学院创建于1951年10月,系中央与上海市共建的、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五十多年来,主要经历了上海电业学校、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专科学校、上海电力学院几个发展期。
上海电业学校的创建(1951.10—1952.11)
1951年初,中央燃料工业部根据全国电力工业会议“适应电业发展,培养电业干部”的精神,指示上海电力公司筹建上海电业学校。7月9日,上海电力公司召开上海电业学校第一次筹备会议,成立了校务委员会。8月25日,上海市政府决定将上海市政建设干部训练班和上海中学工科班等职校共320名学生调到电业学校,租用上海扬子江饭店(现为申江饭店)作为临时集中校舍。上海电力公司选派了20多名干部、教员和工作人员到校工作,由蔡敦基临时负责,同时选定隆昌路371号作为校址。9月16日,全部师生从扬子江饭店迁入到隆昌路新校舍。10月初,上海电力公司任命李汉杰兼任上海电业学校校长。10月15日,学生分机电、机械两个专业,六个班正式开学上课。
上海电力工业学校(1952.11—1953.11)
1952年6月7日,华东工业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决定由上海电业学校负责筹建一所中等电力技术学校。7月25日,学校正式建立了筹备处。 9月13日,华东区高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决定,停办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将该校平凉路2103号校舍和眉州路家属宿舍由上海电业学校接管,作为开办上海电力中等技术学校之用。9月15日,上海电业学校以上海电力中等技术学校的名义招生,规定招生对象为上海电业职工子弟,在职的市政工人等,10月9日,华东工业部决定学校隶属该部领导,校名定为上海电力工业学校。 10月15日,学校召开教职员工大会,阐明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修业年限(三年)以及教学计划等方面的问题。11月3日,786名学生按文化程度编班正式上课。当时共有教职工90名,其中教师49名。
燃料工业部上海动力学校(1953.11—1959.8)
电力学校的中专教育,在教学上基本是照抄苏联的中专模式,学生业余负担过重,体质下降。1955年春,决定停止实行“六节一贯”制的苏联模式。1957年秋,根据电力工业部通知,学校将三年制学制改为四年制。1958年,我校积极贯彻党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走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的道路,开始脱离苏联模式,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等技术学校的教育方式。1959年8月,易名为水利电力部上海电力学校.
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1960.8—1985.1)
1960年5月,为了拓展办学规模,华东电管局创办的上海业余动力学院并入电力学校。7月,华东电管局创办的半工半读的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并入该校。两校合并后,学校更名为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1962年9月,国家水利总局所属上海水电学校停办,所有房产、设备、财务、教职工及134名学生并入电力学校。从此,电力学校进入了大专和中专兼容的新阶段,学制为三年。1964年秋学校招收77名高中毕业生,缩短学制为两年半,作为培养中专生的试点。1965年秋,根据水电部指示,学校终止了招收中专生,校名又改为半工半读上海电力专科学校。设五个专业,学制四年。1966年夏季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学校停课、停止招生。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学校事业迈出新的步伐,进入了复办、振兴和发展的新阶段。1978年5月,教育部和水电部分别发文恢复学校为上海电力专科学校,同时还将学校列入全国统一招生计划。9月,在江苏、安徽、浙江和上海市招招收新生330名,共分八个班级,四个专业,学制三年。1979年2月1日,水电部发文明确电力学校实行水电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领导体制。
上海电力学院(1985.1-- )
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在水利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关心下,1985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上海电力学院。设置十二个本科专业,修业年限四年。学校实行水电部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以水电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1986年12月1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的李鹏为学院题写“上海电力学院”校名。1989年3月,学院首批三个专业被国家教委列为学士学位授予点,到1994年底,学院已有八个本科专业为学士学位点。1994年,电力部决定对部属高校体制进行改革,决定自1995年1月1日起,上海电力学院进入华东电力集团。由电力集团参与管理,实行部、电力集团共同领导,以电力集团为主的管理体制。1995年12月5日,华东电力集团、上海市教卫党委任命陈大森同志为院长,张一尘同志为副院长。1996年10月16日,根据电力部的有关要求,经华东电力集团筹备,上海电力学院董事会正式成立。1996年11月11日,该院以优良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的评估。1998年3月2日,该院通过华东电力集团公司 “双文明”建设的考评和验收。200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调整的精神,该院实行属地化管理。 2003年,该院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2004年6月1日,上海市科教党委任命曹家麟为院长,石奇光、万峰、姚秀平、张浩为副院长。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将近1000亩(含国顺路、南汇校区)。学校2004年11月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在原有10系3院1部的基础上经过整合归并,现设有: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以及数理系、外语系、体育部、社会科学部等4个直属系部。学校现有35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12个研究室,馆藏图书50余万册,图书馆已实现现代化书目检索管理系统。我校是国家正式确定的25个产学研教育试点单位之一。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居上海高校前列。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