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高等院校

山东农业大学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7日 点击数: 字号:
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二等奖6项,主编出版了全国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作物栽培学》、《山东小麦》、《中国小麦学》(副主编)等著作10部,发表论文50余篇,已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生20名,硕士生18名。
  --------------------------------------------------------------------------------
  束怀瑞(自产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29年9月26日生,山东淄博人。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0年山东农学院园艺系毕业。曾兼任山东省园艺学会理事长,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园艺学科组副组长。现兼任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人民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林果分团团长,山东省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果树首席专家。
  束怀瑞院士从事果树栽培、生理和生产的教学科研及推广工作51年,在果树碳氮营养、根系生物学和丰优技术原理方面具有创造性、国内领先(部分国际先进)的系统理论成果,在国内外果树界有一定影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成果应用创造了巨额经济效益。“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被国家科委列为“七五”和“八五”重点推广项目,在17省市推广470万亩,新增产值7.6亿元;“山东省百万亩苹果幼树丰产优质技术开发研究”开发108万亩,单产由129千克提高到1010千克,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纯增效益56亿元:积极倡导和推广保护地生产,创建了果树保护生产技术新体系。由于科技工作成就突出,1997年获中华农业科技奖,1999年获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2001年获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主参编教材专著6部,发表论文30余篇,率领山东农业大学果树学科建成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培养硕士28人、博士19人,指导博士后11人,现主持948项目2项,科技部果品加工1项,山东省良种产业化工程重大项目3项,参与2116计划制订,为现代农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
  于振文(自产院士),中国工程院士。1944年6月生于北京市。1982年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1985年7月至1987年2月,美国肯塔基大学访问学者,2000年12月至2001年5月,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访问教授。现任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小麦栽培学组组长,山东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团员,山东省政府农业良种产业化开项目小麦执行专家,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小麦栽培生理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山东省作物高产生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所长。
  于振文院士,长期从事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系统研究了小麦产量与品质生理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出了调控小麦衰老进程、提高粒重的超高产栽培理论,创建了以氮肥后移为核心技术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被农业部定为主推技术,在黄淮海麦区推广,经济效益显著,对我国小麦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系统进行小麦产量生理研究,创建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系统研究了高产条件下小麦旗叶与根系衰老的生理机制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小麦衰老的阶段性、生理特点及与粒重形成的关系,发现深层根系对衰老调控的主导作用,氮素、水分、群体等因素调控衰老进程的机理;提出了延长缓衰期,缩短速衰期、保持较长的光合速率高值期、提高此期籽粒灌浆速率、提高粒重的有效途径。探索出同步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增加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向穗部的分配,提高粒重的理论,奠定获得超高产的理论基础。“九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专项1项,山东省科技厅课题1项。主持完成的“ 小麦衰老生理和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小麦品质生理与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与完成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鲁麦22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组织北方13所农业高校编写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完成《小麦产量与品质生理及栽培技术》专著,主译《作物生理学》(美)。主编、参编或编著20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06篇。培养博士生 26名,硕士生33名。
  --------------------------------------------------------------------------------
  印象初(自产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学院植物保护系,历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动物研究室主任、中国昆虫学会第二至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青海省科协常委、副主席,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被山东农业大学聘为特聘教授。现任《昆虫学报》编委,《昆虫分类学报》编委,《动物分类学报》编委,《中国农业科技导报》编委。
  印象初院士长期从事蝗虫分类研究,共发现蝗虫新属37个,新种103个。1982年建立了《中国蝗总科新分类系统》,后被誉为“印象初分类系统”;1990年发表了《北美洲镌瓣亚目(蝗亚目)的分类》一文,建立了北美洲蝗亚目新分类系统,揭示了蝗虫的演化规律,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称赞和广泛应用。1992年发表了《北美和欧亚大陆蝗虫区系组成对比》一文,两者之间的区系组成和主要危害种类完全不同,提出了必须防止相互传播的建议。1996年出版了《世界蝗虫及其近缘种类分布目录》(英文版),200多万字,记录了从1758-1990年所有已知的蝗虫类2261属、10136种,是目前世界上最全面,最系统的同类专著。《青藏高原的蝗虫》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蝗总科分类系统的研究》和《青藏高原的蝗虫》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
  魏江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衣真菌学家。1955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1958-1962年留学苏联(今俄罗斯)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苏俄生物科学副博士和生物科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孢子植物志编委会副主编。中国地衣学主要奠基人,中国孢子植物志编研工作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国家基金委、科技部和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国三志”(动物、孢子植物和植物)编研的首席科学家。
  魏江春院士主要从事中国地衣区系与系统分类研究:在对中国地衣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开展了中国地衣区系考察与分类研究以及中国地衣志的编写工作;完成了《中国地衣志》第二卷石蕊科和第三卷石耳科的编写;在珠穆朗玛峰地区地衣区系考察研究中,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南极生态系统考察研究中,分别获1996、1997年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特等奖及二等奖。在世界范围石耳科地衣系统分类研究中,以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整体系统学方法论述的不同于诸多旧系统的石耳科地衣新系统得到世界同行科学家的承认,并被收入19
共5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500个字符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