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订单|我的收藏|我的商城|帮助中心|返回首页
虚拟现实新闻>VR>行业用户>石窟

宋代以后的云冈石窟

文章来源:[SouVR.com]网络收集整理 作者:Frank/Tracy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5日 点击数: 字号:
  辽兴宗重熙十三年(公元一O四四年) , 「改云州(即大同)为西京」[三三]。金代仍以大同为西京,直至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一二八八年) 「改西京为大同路」[三四],大同作为辽、金二代的陪都计有二百余年。
  大同亦为辽、金时期的佛教重地。辽代皇室曾于市内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三五](清宁八年,公元一O六二年),并于薄伽教藏殿内庋藏新刻佛经五百七十九帙(重熙七年,公元一O三八年) 。这时在云冈石窟,据《金碑》记载:「辽重熙十八年(公元一O四九年)母后再修,…清宁六年(公元一O六O年)又委刘转远监修」,说明在辽兴宗、道宗时期,几乎与华严寺佛寺营建同时,进行过延续十年的工程。这次工程的主体部份,应是《金碑》所记兴建「西京大石窟寺……凡有十名,一通乐、二灵岩、三鲸崇、四镇国、五护国、六天宫、七崇福、八童子、九华严、十兜率」等十座大寺,即辽代十寺。十寺大约均为后接石窟,前建木构窟檐的寺院。现存云冈一至二十窟崖面上部大量的梁孔椽眼,应是它们的遗存[三六]。此外,十三窟南壁下部佛龛座上曾发现辽代「修大小一千八百七十六尊」佛像的铭记,可知辽代曾对一批佛像进行过修整。十一窟西壁七立佛中的最北二尊(抗日战争时期已毁)及中心柱南面二胁侍菩萨、三十五窟东壁的释迦塑像和纲目纹石绿背光,可能都是修整后的遗物。辽末保大二年(公元一一二二年) ,十寺遭兵火焚毁。
  据《金碑》,金皇统初,由和尚禀慧主持,「重修灵岩大阁九楹」等建筑,自「皇统三年(公元一一四三年)二月起工,六年(公元一一四六年)七月落成,约费钱二千万」 。
  明代大同云冈石窟再度荒废,寺院在明末毁坏后曾重建。清顺治八年(公元一六五一年),重建云冈寺院,即现存五、六窟的木构窟檐。下过,这时除兴建个别窟檐及彩绘佛像外,石窟工程却早已停止了。
  云冈石窟的主体工程,完成于北魏。我们把全部窟龛分为以凉州佛教艺术为主的昙曜五窟时期,以孝文帝、冯氏为实际倡导者的平城佛教时期(主要表现为太和十三年前)和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云冈石窟晚期这三个阶段,不仅反映了云冈石窟的实际情况,而且对研究我国北魏时期的石窟艺术,具有重要意义。云冈石窟三个阶段的演变发展,反映了中国石窟艺术由具有较浓厚的外来风格,到逐步具有较多中国民族特色,融化为中国式佛教艺术的历史进程。佛教的传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外文化交流。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结合,形成中国佛教的特殊精神面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份。在这一纵贯东西、融汇南北的交流、融合过程中,平城佛教及其造像艺术起了关键的作用。这是因为,这一变化是在当时社会思潮、历史发展的总形势下进行的,而平城作为一代国都——全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不仅集中了固有的文化传统,而且得风气之先,可以兼收各地石窟艺术的优点,进行新的创作实践。唐代以来关于云冈石窟的记载,多与孝文帝相联系,说明孝文帝改革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云冈石窟一出现,便引起全国各地的模仿和效法,影响远及河西地区。
  清代以来,除清初学者朱彝尊最早记录云冈石窟外,云冈石窟逐渐湮没无闻,鲜为人知。近代以来,随着我国学者叶恭绰、陈垣以及日本常盘大定、关野贞等人的介绍、研究,云冈石窟开始引起世人的注意。然而,在旧中国,由于一千五百多年来的自然破坏和近代以来的人为盗凿,云冈石窟的命运却是极其可悲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在石窟保护、科学研究和积极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云冈石窟正以它宏伟的风貌,向人们宣示着逝去的历史,期望着光辉的未来。由于《金碑》等众多新资料的发现与研究,由于运用石窟类型学的方法所进行的深入考察,我们对云冈石窟的分期、建制及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价值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今后,这一工作必将取得新的进展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
  • 暂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