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石窟
“大佛洞”,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该寺最大的洞窟。方向为北偏东15度。该窟原是一个不规则的天然石洞,后经改造而成。窟前有砖木结构的5层护楼,原为唐建,现存建筑是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经清代修建而成的,楼高32米。第一、二层用条砖“一顺一丁”平砌。台基为方形,顶部为六角的攒尖式顶。第一层门楣上刻“觉路”二字。第二层垒砌3个拱形门洞,正中门洞上刻“明镜台”3个字,3个门洞与大佛洞相通,大佛洞内光线明朗,便于礼佛者站在洞内瞻仰洞内所有的群像,使大佛洞内诸造像以最好的光线和最佳的角度呈现在礼佛者面前。自第三层之上全部成为木构建筑,各层面阔与高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整体轮廓为方塔形,每层辟有门窗,造有栏杆,拾级而上,可以登临眺望。大佛洞窟室平面近似半圆形,南北长18,东西宽34.5,高31米。窟室向前突出部分为砖砌的市道,南道长17.5,宽2.10米。窟室四壁向上高22米的地方向中间收拢成为4个梯形面,北壁上部已塌毁,4个梯形面连接窟顶,顶部呈覆斗形。大佛洞内共有70个龛1001尊造像,最大的高27米,最小仅2厘米。窟内主像为西方三圣,即一佛二菩萨,南壁阿弥陀佛,西壁观世音菩萨,东壁大势至菩萨。3尊造像均为石泥塑彩绘。阿弥陀佛,原高27米,现高19米,宽10米,仅佛的手指长2米,躯体巨大壮观。大佛发式作螺髻状,面方,耳垂,披衣袒胸,腰下系结佩带两条,盘腿端坐在莲台之上;佛的左手着膝,右臂上弯,手掌向内,手指微屈,作说法状。全身姿态自然,肌肉丰满,面相端严。佛身健硕雄伟,所谓“一指之大几为腰”,大佛寺亦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