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云冈石窟
北魏灭亡后,平城先后属东魏、北齐管辖。北齐废恒州为恒安镇。唐初贞观十四年(公元六四O年) ,置云中郡,治恒安镇,在云冈石窟又开始进行局部的雕凿工程。这就是《金碑》中所记:「唐贞观十四年守臣重建。」当时,还有一位俨禅师「每在恒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以咸享四年(公元六七四年)终於石室」[三二]。三窟后室的三尊大像,有可能为初唐时在北
魏未完工的后室塔柱南侧西面续雕的。《金碑》所记唐初以来的灵岩寺,大约就指这里。
三窟后室的三尊大像,正中为高约十米的倚坐佛,着通肩衣,作说法印,面相丰腴,饰通身背光。左右二胁侍菩萨立像各高六米余,上披络腋,帔帛绕肩,下着贴体大裙,身肢丰满,颈部刻三道纹。宝冠正中分别饰化佛与宝瓶,表明三像应为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从这三尊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为初唐时雕造。这时的造像,面容亲切,形体丰硕,更多地体现了人的精神力量。
唐初僧人多记云冈石窟、佛龛事,其中以名僧道宣为著。《广弘明集》卷二中,收《魏书·释老志》道宣附注,这样记载云冈石窟:「今时见者传云,谷深三十里,东为僧寺名曰灵岩,西头尼寺,各凿石为龛,容千人……石崖中七里极高峻,佛龛相连,余处时有断续,佛像数量孰测其计」。看来,唐时的云冈石窟与今日情况相差不大。近年在三窟前室上层发现唐代莲花瓦当等遗物,说明在灵岩寺一带可能存在过寺院建筑。《文苑英华》卷二三四收录有宋昱《题石窟寺,即魏孝文之所置》五言律诗一首:「梵宇开金地,香龛凿铁围。影中群像动,空里众灵飞。帘牖笼朱旭,房廊链翠微。瑞莲生佛步,宝树挂天衣。邀福功虽在,兴王代久非。谁知云朔外,更观化胡归。」宋昱为杨国忠党,官至中书舍人,至德元年(公元七五六年)被乱兵所杀,他到云冈石窟应在天宝末年前.略记
魏未完工的后室塔柱南侧西面续雕的。《金碑》所记唐初以来的灵岩寺,大约就指这里。
三窟后室的三尊大像,正中为高约十米的倚坐佛,着通肩衣,作说法印,面相丰腴,饰通身背光。左右二胁侍菩萨立像各高六米余,上披络腋,帔帛绕肩,下着贴体大裙,身肢丰满,颈部刻三道纹。宝冠正中分别饰化佛与宝瓶,表明三像应为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从这三尊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为初唐时雕造。这时的造像,面容亲切,形体丰硕,更多地体现了人的精神力量。
唐初僧人多记云冈石窟、佛龛事,其中以名僧道宣为著。《广弘明集》卷二中,收《魏书·释老志》道宣附注,这样记载云冈石窟:「今时见者传云,谷深三十里,东为僧寺名曰灵岩,西头尼寺,各凿石为龛,容千人……石崖中七里极高峻,佛龛相连,余处时有断续,佛像数量孰测其计」。看来,唐时的云冈石窟与今日情况相差不大。近年在三窟前室上层发现唐代莲花瓦当等遗物,说明在灵岩寺一带可能存在过寺院建筑。《文苑英华》卷二三四收录有宋昱《题石窟寺,即魏孝文之所置》五言律诗一首:「梵宇开金地,香龛凿铁围。影中群像动,空里众灵飞。帘牖笼朱旭,房廊链翠微。瑞莲生佛步,宝树挂天衣。邀福功虽在,兴王代久非。谁知云朔外,更观化胡归。」宋昱为杨国忠党,官至中书舍人,至德元年(公元七五六年)被乱兵所杀,他到云冈石窟应在天宝末年前.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