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岩风景区
阿婆岩东麓,有一个名叫双源的大洞,洞口高广七、八尺,泉水清澈冰凉,自内涓涓而出,洞口有一巨石踞立,俨如大门前面的一幅锦屏。
相传在唐朝以前,洞内深处有一座金殿和一个银瓮,每于清晨和深更人静之时,在洞外可以闻到叮咚叮咚的张乐之声。一天清晨,几个渔夫打鱼路过此地,欣闻清脆的鼓乐之声,在洞口驻足长立。渔夫们受好奇心的驱使,点燃火炬,涉水而进。可是越往里,水越深,行入约一里许,水深不可涉,他们只好丧气而回。初生牛犊不怕虎。有一个青年渔夫并不气馁,他决心穷其源、究其根。于是,青年渔夫从腰间抽出砍刀,砍下竹子,编了一个小小的竹筏子。渔夫把竹筏子扛进洞口,自己坐在竹筏子上,高擎着火炬,放筏顺流而去。竹筏子行至深水处,突然间叮咚叮咚声大作,水暴涨,洞穴迷雾弥漫......
青年渔夫何处去?化作石人伫立瑶池旁。宫殿前有一株枝叶扶疏的杨树。看吧,在那杨树下隐现的人形白石,不正是青年渔夫吗?如今,他伫立着,正在为王母看守宫殿和瑶池哩。
阿坡岩―俗称阿婆岩,是禾婆岩的音转,又名禾后岩。
七星岩传说—出米洞
石峒古庙右侧,有两个好大好大的石笋,一高一低,酷似古人。这就是和合二仙。其中,一仙人手袖之下,有一个闪光平滑小穴。说起来可奇怪哩,这小穴古时候天天都有雪花花的白米流出来,所以得名出米洞。
传说,朱元璋死后,皇权传给其孙子朱允炆。好景不长。朱允炆当了三年多皇帝后,遭到了叔父朱隶的竭力反对,于是弃袍出逃。一天,朱允炆逃到了石峒古庙,躲藏在阴森森的石洞之中。石峒古庙住着一个看庙的和尚,出米洞每天流出一升米供他吃用。现在多了一个人,怎么办呢?和尚实在无计可施,于是坐在和合二仙脚下,长吁短叹。正当和尚犯难的时候,出米洞口突然发出沙沙的声响,和尚猛一回头:哈,出米洞又流出了一堆雪花花的大米哩。和尚几乎跳将起来:“有救了!有救了!”吃的虽然解决了,但朱允炆总是担惊受怕,每晚都梦见有人来追杀他。所以,没住几天,朱允炆又急匆匆起程,远走了。
朱允炆一走,出米洞又按原来的数量出米,使看庙的和尚大为恼火。一天早上,和尚拿来手锤,对着出米洞叮叮咚咚的敲打起来。小穴敲大了,和尚心想:这会洞子里一定会流出更多更多的大米来。于是乎,和尚就翘起二郎腿坐着,闭着两眼,在默默地等呀等呀……从早上等到天黑,出米洞不仅没出多米,而且连原来流出的一升米也没了。
有一首民谣这样唱道:
出米洞,白米来自小洞中,一人住庙米一升,二人住庙米三筒。有个和尚太贪婪,他要白米装满瓮。一日早起舞手锤,叮咚叮咚来打洞……叮叮叮,咚咚咚,米洞从此变石洞。
七星岩传说—五鼠运
粮明朝末年,清兵破关夺地,挥戈向南长驱直下。明朝的大将们战死的战死了,逃走的逃走了,眼看明朝江山岌岌可危。公元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衡州陷落,永明王朱由榔随其父桂王朱常瀛逃往广西,暂居梧州。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福王朱由嵩死于南京,桂王朱常瀛薨于苍梧,次年唐五朱聿键又被杀于福州。这时,朱由榔得两广总督和广西巡抚、巡按的推举,于十月十四日监国于肇庆。但不久,内侍又要其走梧州。朱由榔经父丧兄亡的一连串打击,本来已痛苦万分,现在又来一个内部纷争,确实使他忧心忡忡,六神无主。
一是,朱由榔在亲随的护送下,逃离肇庆城,来到七星岩的石峒神庙之中。石峒神庙景色虽美,景象虽奇,可朱由榔愁容满面,心气难平。他步入石峒神庙,面对石佛跪了下去,连连叩头。天色渐渐黑下来了,朱由榔疲乏不堪,便倒在石佛旁边昏昏欲睡。但是,朱由榔心事重重,肚里空空,怎么也无法入睡。他坐了起来,背靠石佛,抬头仰望着从石洞天窗洒下的如水月色,捶胸长叹:“唉!困死我也,困死我也……”朱由榔欲起身步出门外,于是两手撑地,——这一撑,却使朱由榔跳将起来,惊喜异常:啊!原来手下竟撑出一堆雪花花的大米哩.
朱由榔看着、想着,突然间石佛后面走五只老鼠来,它们逼供跟着一只,向东面疾驰而去。朱由榔看见了,连忙跪下就拜:“天助我也。南无阿弥陀佛!天助我也。南无阿弥陀佛!……”果然,不久永明王朱由榔就被迎回肇庆城了。朱由榔由两广总督和广西巡抚、巡按拥立为帝,遂于公元1646年十一月设立行宫,登基即位,取年号为永历。传说朱由榔被迎回城中了,五只老鼠也乘龙飞天而去了。
七星岩传说—璇玑台
石室岩洞北口,有一个高宽开敞、平整豁达的平台,平台中央躺卧着一块巨形岩石,它就叫璇玑台。据说远古时候,有一群仙女在石室岩洞北口的平台上织布,每当机声唧唧,便有一对金凤凰飞入洞口,啾鸣着上下翻飞,好像有意为仙女们且歌且舞。可是好景不长。一天,有一个贪官带了几个家丁在星岩闲逛,一走进石岩洞北口的平台上,就对着仙女们嬉戏,嘲弄,把璇玑台搞得乱糟糟的。仙女们一个个敢怒不敢言,她们趁贪官不在意时便偷偷地把织布机搬了出来,但当她们再转回来动手搬织布机座时,却遭到了贪官的大声吆喝。仙女们望着这一切,气鼓鼓的对着织布机座用力一吹,只见织布机座在袅袅的云雾中裂变成一块巨形岩石。
七星岩传说—石室龙床
从龙岩洞石鼓旁落船,用力向前划行不远,见左侧有一个大溶洞,约六、七平方米,底面平整光滑,似印有一小格一小格的草席印,这叫石室龙床。据传,公元1643年,衡州陷落,永明王朱由榔随其父桂王朱常瀛逃到梧州。不久,朱由榔来到肇庆,深得两广总督和广西巡抚、巡按的拥戴。但是,朱由榔经丧父兄亡的一连串打击,确实已忧心忡忡,六神无主了。一日黄昏,朱由榔在亲随的护送下,偷偷地逃离肇庆城,来到七星岩。这时,朱由榔已精疲力竭,他急急忙忙,一躲进龙岩洞左侧的大溶洞,便倒头呼呼地进入梦乡了。从前,人们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而真龙天子睡过的床,自然就是龙床了。
七星岩传说—马蹄碑的故事
七星岩的石室岩南麓,有一块碑刻颇引人注目:它深刻在陡峭如壁的岩石上,三面用铁丝网护围着,每当红日高照,四周总有祥云缭绕,这就是名闻天下的北海碑了。
关于北海碑,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唐朝大诗人李绅因锋芒毕露,得罪了权贵,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被贬到端州做司马官。李绅是敢于抨击朝政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又是有名的书法好手。他来到端州后,有好长一段日子都是闭门谢客,独个儿闷坐在书房中。一天,李绅得知七星岩有“书中仙手”李邕的碑刻,便喜极忘形,从马厩牵出座骑,跃马扬鞭直奔七星岩而去。座骑在端州古道上疾驰着,马蹄声清脆,的的得得,一会儿就到了七星岩。北海碑就在眼前,它被罩护在五彩祥云之中,透射出熠熠红光……,这一奇丽的景象使李绅叫绝!叫马儿惊异!李绅乍见北海碑奇景,欲下马细看,于是猛一勒羁绳,不料羁绳勒得太紧,马儿一惊,一声长嘶,腾空而起,一只前蹄正好踏在北海碑的中央,留下一个深深的马蹄印。这就是北海碑又叫马蹄碑的缘由。
七星岩传说—帝觞百神
话说鸡啼时分,六丁、六甲抄起神鞭,向七座石山猛一抽,便腾云驾雾回天宫去了。但是,当他们兴高采烈地步入行宫,正欲向玉皇大帝禀告之时,忽然“轰隆——” “轰隆——”的巨响直冲九天,把他们吓得昏头转向,呆若木鸡……
“轰隆——”声消失了,六丁、六甲便急急忙忙来到南天门,要看个究竟。他们下视原野,只见茫茫沧沧的雾海中,七座石山犹如北斗七星,在水面上轻轻飘荡、飘荡……,六丁情不自禁,惊呼起来:“老弟!北斗落人间,七石壮仙境,妙哉!妙哉!”六甲暗自高兴,说:“老兄!吾等应即回禀玉帝才是。”但他们何曾会想到,此刻玉皇大帝正站在自己身旁,俯视着茫茫的原野哩。一会儿,雾渐渐散去了,七座高耸的山岩,就象一串晶莹璀灿的明珠,正和湛蓝碧绿的湖水交相辉映,天红了,地红了!此时,玉皇大帝看着这一切,满心欢喜,习惯地用手捋了捋长须,说道:“景也福也!可喜可贺!”
玉皇大帝回天宫后,即下玉旨:四月的一个月明朗朗之夜,将在七星岩巅――崧台大排筵席,欢宴百神。
转眼间,佳期吉日到了。是夜,崧台月满照玲珑。大力神们一个个欢天喜地来到南天门等候着,有的抬着佳肴美馔,有的挑着玉液琼浆,有的提着蟠桃仙果;仙童蓝采和蹦着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