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
志》记载:“桃川宫,晋人建”。唐代重建改称“桃源观”,禁山开秘字”,“禅门接紫霞”。安淳化元(990元)增修“望仙阁”。宋政和元(1111年)增建“景命万年殿”福星经楼、寿星钟阁、斋寮、廓庑、方丈室等,凡1330楹。政和二年(1112年),宋徽宗钦赐“桃川万寿宫”匾,名增誉叠。之后相继建成武当行宫、三清殿、龙虎殿等。数十座宫、阁、楼、亭组团布局,弥山跨谷,辇道相属。西倚危山怒水,东借红树青山。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穷源极奥,博览自然风光。四周森林浩瀚,古木参天,“修廓夹五殿,重阅映千树”。元末明初,战乱不休,其古典园林仅存遗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以后,桃花的历史揭开新页。1963至1992年桃源山造林50多公顷,筑池塘水库16处。“青山青青白云白”,“竹树连云蹊径没”。1992年至1993年修复以桃川万寿宫为主体的古典建筑群框架,水府阁矗立于黄闻山顶,问律亭隐蔽于迷津渡口,天宁碑院错落于塔巴堰畔,黄闻山扼守小桃花溪口。桃川万寿宫建筑面积1749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雄浑,与北京故宫太和殿,山东孔庙大成殿,山西晋祠圣母殿极为类似。重檐歇山顶形式,面阔58.2米,进深27米,高24.8米。外观清美,内部华丽。五踩、七踩、九踩斗拱,最大者斗口宽240毫米,与五台山著名国宝佛光寺极为类似。殿堂顶端以八方形藻井为中心,四周嵌镶十八个棋盘顶,构成排列有序、凸凹鲜明的巨幅天花系统。殿内以玉皇大帝为首的诸尊神像,体型高大,神态各异,表情悬绝。
桃川宫匾额
北宋政和二年(1112),宋徽宗为桃花源手书:“桃川万寿宫”五字,后制成木匾额悬挂于桃川宫前。明末宫毁,匾额无存。现刻匾额系长沙张九仿徽宗手书真迹辑制。
空心古杉
位于桃川宫前,现存两株。南宋姜菱《昔游桃源山诗》赞记:“古杉晋时物,中空野人住。外围四十尺,内可十客聚。”殁于正德年间(1506—1522)。后于明万历年间(1513—1620)萌新复荣。清咸丰年间(1851—1861)大风吹折一株,秃干兀立,萎状加剧,下部若剜,空缺朝西,人可入内。另一株枝叶繁茂,生机盎然。
天宁碑院
位于桃源山景区,始建于唐代。清乾隆十八年(1753),桃源县令屈宜伸曾主持整修,更名为“桃川书院”。1992年,由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修复改名“天宁碑院”,并将院址原来的桃川宫东北迁到其东南塔巴堰畔台地。坐西朝东,居高览远,风光弥望。内景别致,满目玲珑,穷极华丽。借情景界辽阔,季相变化丰富,风致韵绝。总占面积9600平方米,自入品起,迄至第三平台后墙月亮门,其主要建筑为石桥、石牌坊、石双环亭、百寿图、巨型石碑、“桃源仙境”缩影假山池,陶渊明《归去来辞》等巨型石碑白玉壁画群、六角石亭、书画堂、石碑坊等。空间穿插渗透,步移景易。自第二平台起,左右两缘均置围廓。廓壁嵌镶四海历代名流诗文。其最为璀灿夺目的内部景物是龙雕石艺.凡一切石作装饰浮雕,皆有龙的形象。
面积约2平方公里。桃花山是福地洞天,山水的中心。自明迄今,以桃花山为主的名胜古迹越过历史的沧桑,风景迷恋过一代又一代骚客游人。这里以红树青山、斜阳古道著名,山中幽谷深深,曲涧潺潺,藏风聚气,泻灵溢韵。“水迥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当您沉浸在“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的意境,自会有一种幽深恬静之感。
桃花山牌坊
为桃花山景区入口标志。原牌坊未知所始。重建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后倾塌。1974年按原貌修复。四柱两级七楼砖石结构,粉墙碧瓦,淡端庄。主楼高9.5米,阔4.5米。主楼匾一块玉嵌桃花石,阴刻桃花源三个贴金大字,两侧塑饰披云降龙,古拙威雄。额枋上缀桃花山景区五字。中柱上嵌镶“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楹联。牌坊入口之内,即为《桃花源记》所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
八仙亭
位于桃花山牌坊两侧,为两个重檐楼阁式尖亭和六个歇山式馆状长亭的建筑物系列,皆黄瓦、丹柱、赤壁,对称布局,尖亭底径12.7米,高10米。长亭面阁17米,进深10米,鳌鱼吻脊,卷草山花。凡亭、廓断续延伸300余米,为桃花山、桃源山晨昏因借的巨型景物。
桃花观
桃花观
位于桃花山景区。中枢部分包括桃花观、菊圃、集贤祠、玩月亭、蹑风亭、憩庐等单元,总面积约0.5公顷。其中桃花观主体面积410平方米。桃花观始建于唐代,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重建。由山门牌坊及其半亭、正堂半亭、正堂、落翼和塞口墙五部分构成方形院落。明间供观音菩萨。落翼一间名“息机别馆”。正堂半亭为阁区攒尖屋顶,铁马檐角,龙凤天花。院内四洞圈门可与他处交通。桃花观古园林系列内部空间以小见大,型色和谐;外部空间崇楼杰阁,山光水色,意趣纷呈,致灵致韵。桃花观主体依崖临壑,势若悬空。
菊圃
菊圃
位于桃花山牌坊的穷林桥中轴线的另一终端。由垂花门、檐廊、廊亭、正厅和花墙五部分连结为一个封闭式的园林单元。总面积2764平方米,取陶渊明《醉酒诗中“采菊东篱下”》句意而得名,始建于明代,原名延至馆。1964年重修更名菊圃。1980年按中国南方仿古园林风格改建。前为垂花门。一对坐狮工艺奇绝,狮毛曲卷,纹理可鉴,垂莲柱檐廊长53米。曲折处以冰裂纹风窗,与后墙间隔为两处小空间,培植孟宗竹和南天竺。阁式廊亭前有石板路与陶渊明石刻像碑相通。月窗门两侧有扇形花墙洞,嵌饰并蒂双桃,独具匠心。花墙洞两侧,悬挂“山若有灵应识我,水如无意莫回头”的对联。歇山叠架式正厅面阔14米,进深7米,含一明间两次间。灯景式长窗半窗皆黑底金雕,刻绘细节远即可鉴。花墙白色,求门式花墙洞,可向外界借景。渊明石刻像碑立于十字游路中心,迎面刻赏菊图,背面刻《醉洒诗》 。鱼池上纵跨单孔石卷桥。花圃植被以菊为主,丹桂隔路交翳,冠如华盖,花集长枝,秋芳远播。
集贤祠石刻拓片
集贤祠
位于菊圃之南,南倚悬崖,其他三面临壑。原祠不知所始,据《桃源县志》载;清同治九年(1870)县今麻维绪曾嵌陶渊明、李白、苏轼等14名流题咏桃花源诗文于此。1974年征修硬山叠架式厅堂,面阔15.3米,进深8.3米,高6.8米,今一明间两次间一落翼,明间正中靠内,塑立陶渊明像,体态魁梧,豪情杰韵。其上方悬清末桃源县令余良栋所题“古隐君子之堂”匾额。朱色长窗6扇,均无华丽雕琢。其粗犷简洁风韵,与陶渊明清风亮节的气质融和渗透。阶前置石雕半栏。栏板云水菱纹,刀法如神。阶下有半月形露台围护。四竹树垂翳,泉鸣不绝。“夜静泉声来枕上,日高竹影漾窗前”。朝桃花观方向,则是危径通高,若如天梯。
方竹亭
位于菊圃以南50米的方竹林旁,其周陡坡相峙,古木参天,方竹生境得天独厚。原名桃川八方亭,于明代万年间由江东之捐资修建。清代更名方竹亭。6.3米,底径7.6米,墙厚1米。粉墙碧瓦,白色戗脊,攒尖屋冠。外观八方八角,圈门圈窗;内看顶若穹窿,无梁无柱。屋面桑麻拥绿垂青,墙上苔藓斑驳,为桃花源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1959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向路桥
位于菊圃东南约170米,三条石磴曲径交叉处。取《桃花源记》中“既出,便扶向路”句意得名,清光绪十八年(1892)始建,1983年整改。为单孔石卷风雨桥,歇山屋顶,皂色陶瓦,鱼龙吻脊。周围飞山峭石相逼,密林修竹相翳,涧水击玉相闻,被誉为桃花等静奥。
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
碑廊
位于菊圃右侧。千百年来,骚人墨客游桃花源者,多览物兴怀,写景抒情,碑碣传世颇多,惜为风雨剥蚀。1982年特建碑廊,集唐以降古碑十七方,所存唐代诗人杜牧、胡曾、李群玉以及明代袁宏道、江盈科等各家石刻,虽几经沧桑,尚可
桃川宫匾额
北宋政和二年(1112),宋徽宗为桃花源手书:“桃川万寿宫”五字,后制成木匾额悬挂于桃川宫前。明末宫毁,匾额无存。现刻匾额系长沙张九仿徽宗手书真迹辑制。
空心古杉
位于桃川宫前,现存两株。南宋姜菱《昔游桃源山诗》赞记:“古杉晋时物,中空野人住。外围四十尺,内可十客聚。”殁于正德年间(1506—1522)。后于明万历年间(1513—1620)萌新复荣。清咸丰年间(1851—1861)大风吹折一株,秃干兀立,萎状加剧,下部若剜,空缺朝西,人可入内。另一株枝叶繁茂,生机盎然。
天宁碑院
位于桃源山景区,始建于唐代。清乾隆十八年(1753),桃源县令屈宜伸曾主持整修,更名为“桃川书院”。1992年,由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修复改名“天宁碑院”,并将院址原来的桃川宫东北迁到其东南塔巴堰畔台地。坐西朝东,居高览远,风光弥望。内景别致,满目玲珑,穷极华丽。借情景界辽阔,季相变化丰富,风致韵绝。总占面积9600平方米,自入品起,迄至第三平台后墙月亮门,其主要建筑为石桥、石牌坊、石双环亭、百寿图、巨型石碑、“桃源仙境”缩影假山池,陶渊明《归去来辞》等巨型石碑白玉壁画群、六角石亭、书画堂、石碑坊等。空间穿插渗透,步移景易。自第二平台起,左右两缘均置围廓。廓壁嵌镶四海历代名流诗文。其最为璀灿夺目的内部景物是龙雕石艺.凡一切石作装饰浮雕,皆有龙的形象。
桃花山景区
面积约2平方公里。桃花山是福地洞天,山水的中心。自明迄今,以桃花山为主的名胜古迹越过历史的沧桑,风景迷恋过一代又一代骚客游人。这里以红树青山、斜阳古道著名,山中幽谷深深,曲涧潺潺,藏风聚气,泻灵溢韵。“水迥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当您沉浸在“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的意境,自会有一种幽深恬静之感。
桃花山牌坊
为桃花山景区入口标志。原牌坊未知所始。重建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后倾塌。1974年按原貌修复。四柱两级七楼砖石结构,粉墙碧瓦,淡端庄。主楼高9.5米,阔4.5米。主楼匾一块玉嵌桃花石,阴刻桃花源三个贴金大字,两侧塑饰披云降龙,古拙威雄。额枋上缀桃花山景区五字。中柱上嵌镶“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楹联。牌坊入口之内,即为《桃花源记》所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
八仙亭
位于桃花山牌坊两侧,为两个重檐楼阁式尖亭和六个歇山式馆状长亭的建筑物系列,皆黄瓦、丹柱、赤壁,对称布局,尖亭底径12.7米,高10米。长亭面阁17米,进深10米,鳌鱼吻脊,卷草山花。凡亭、廓断续延伸300余米,为桃花山、桃源山晨昏因借的巨型景物。
桃花观
桃花观
位于桃花山景区。中枢部分包括桃花观、菊圃、集贤祠、玩月亭、蹑风亭、憩庐等单元,总面积约0.5公顷。其中桃花观主体面积410平方米。桃花观始建于唐代,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重建。由山门牌坊及其半亭、正堂半亭、正堂、落翼和塞口墙五部分构成方形院落。明间供观音菩萨。落翼一间名“息机别馆”。正堂半亭为阁区攒尖屋顶,铁马檐角,龙凤天花。院内四洞圈门可与他处交通。桃花观古园林系列内部空间以小见大,型色和谐;外部空间崇楼杰阁,山光水色,意趣纷呈,致灵致韵。桃花观主体依崖临壑,势若悬空。
菊圃
菊圃
位于桃花山牌坊的穷林桥中轴线的另一终端。由垂花门、檐廊、廊亭、正厅和花墙五部分连结为一个封闭式的园林单元。总面积2764平方米,取陶渊明《醉酒诗中“采菊东篱下”》句意而得名,始建于明代,原名延至馆。1964年重修更名菊圃。1980年按中国南方仿古园林风格改建。前为垂花门。一对坐狮工艺奇绝,狮毛曲卷,纹理可鉴,垂莲柱檐廊长53米。曲折处以冰裂纹风窗,与后墙间隔为两处小空间,培植孟宗竹和南天竺。阁式廊亭前有石板路与陶渊明石刻像碑相通。月窗门两侧有扇形花墙洞,嵌饰并蒂双桃,独具匠心。花墙洞两侧,悬挂“山若有灵应识我,水如无意莫回头”的对联。歇山叠架式正厅面阔14米,进深7米,含一明间两次间。灯景式长窗半窗皆黑底金雕,刻绘细节远即可鉴。花墙白色,求门式花墙洞,可向外界借景。渊明石刻像碑立于十字游路中心,迎面刻赏菊图,背面刻《醉洒诗》 。鱼池上纵跨单孔石卷桥。花圃植被以菊为主,丹桂隔路交翳,冠如华盖,花集长枝,秋芳远播。
集贤祠石刻拓片
集贤祠
位于菊圃之南,南倚悬崖,其他三面临壑。原祠不知所始,据《桃源县志》载;清同治九年(1870)县今麻维绪曾嵌陶渊明、李白、苏轼等14名流题咏桃花源诗文于此。1974年征修硬山叠架式厅堂,面阔15.3米,进深8.3米,高6.8米,今一明间两次间一落翼,明间正中靠内,塑立陶渊明像,体态魁梧,豪情杰韵。其上方悬清末桃源县令余良栋所题“古隐君子之堂”匾额。朱色长窗6扇,均无华丽雕琢。其粗犷简洁风韵,与陶渊明清风亮节的气质融和渗透。阶前置石雕半栏。栏板云水菱纹,刀法如神。阶下有半月形露台围护。四竹树垂翳,泉鸣不绝。“夜静泉声来枕上,日高竹影漾窗前”。朝桃花观方向,则是危径通高,若如天梯。
方竹亭
位于菊圃以南50米的方竹林旁,其周陡坡相峙,古木参天,方竹生境得天独厚。原名桃川八方亭,于明代万年间由江东之捐资修建。清代更名方竹亭。6.3米,底径7.6米,墙厚1米。粉墙碧瓦,白色戗脊,攒尖屋冠。外观八方八角,圈门圈窗;内看顶若穹窿,无梁无柱。屋面桑麻拥绿垂青,墙上苔藓斑驳,为桃花源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1959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向路桥
位于菊圃东南约170米,三条石磴曲径交叉处。取《桃花源记》中“既出,便扶向路”句意得名,清光绪十八年(1892)始建,1983年整改。为单孔石卷风雨桥,歇山屋顶,皂色陶瓦,鱼龙吻脊。周围飞山峭石相逼,密林修竹相翳,涧水击玉相闻,被誉为桃花等静奥。
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
碑廊
位于菊圃右侧。千百年来,骚人墨客游桃花源者,多览物兴怀,写景抒情,碑碣传世颇多,惜为风雨剥蚀。1982年特建碑廊,集唐以降古碑十七方,所存唐代诗人杜牧、胡曾、李群玉以及明代袁宏道、江盈科等各家石刻,虽几经沧桑,尚可
上一篇:长兴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 03-25 ]
下一篇:乌尔旗汉国家森林公园[ 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