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格国家公园
克鲁格国家公园 Kruger National Park
克鲁格国家公园是南非最大的野生动物园。位于德兰士瓦省东北部,勒邦博山脉以西地区。毗邻津巴布韦、莫桑比克二国边境。1893年辟为公园,原名为萨比野生动物保护区,后经扩大,于1926年改今名。克鲁格为荷兰人后裔,19世纪后期曾在境内建立南非共和国,多次率军与英军相战。此公园为他所建,故名。公园长约320千米,宽64千米,占地约2万平方千米。园内一部分为多岩石的开阔草原,一部分为森林和灌木丛,北部还有众多温泉。6条河流虽穿过公园,但仍有干旱感觉。园中一望无际的旷野上,分布着众多的大象、狮子、犀牛、羚羊、长颈鹿、野水牛、斑马、鳄鱼、河马、豹、猎豹、牛羚、黑斑羚、鸟类等异兽珍禽。植物方面有非洲独特的、高大的猴面包树。每年6~9月的旱季是入园观览旅行的最好季节。年均游客25万以上。公园总部设在斯库库扎。
克鲁格国家公园(Kruger National Park)位于姆普马兰加省(Mpumalanga)、北方省(Northern Province)和莫桑比克交界的地带,它是南非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克鲁格国家公园南北纵贯400公里,东西横跨70公里,面积大小相当于英国的威尔士,总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克鲁格(Kruger)背靠雄伟的山峰,面临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区内还零散分布着这个地方特有的森林和灌木。
今天南非境内共有18座国家公园,克鲁格位居第一。在动物保育、生态旅游以及环境保护的相关技术与研究方面,克鲁格也居世界领导地位。
克鲁格国家公园(Kruger National Park)创建于1898年,由当时布耳共和国最后一任总督保尔·克鲁格(Paul Kruger)所创立。保尔·克鲁格为了阻止当时日趋严重的偷猎现象,保护萨贝尔(Sable)河沿岸的野生动物,宣布将该地区划为动物保护区。随着保护区范围不断扩大,完美地保持了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克鲁格是世界上自然环境保持最好的、动物品种最多的野生动物保护区。
在克鲁格国家公园内有品种繁多的野生动物,其种类和数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据最新资料统计,克鲁格国家公园内有147种哺乳类动物、114种爬行类动物、507种鸟、49种鱼和336种植物。其中羚羊数量超过14万只,在非洲名列第一。其它还有野牛2万头、斑马2万匹、非洲象7000头、非洲狮1200只、犀牛2500头。园内还有数量众多的花豹、长颈鹿、鳄鱼、河马、鸵鸟。在克鲁格国家公园西侧的平原地区,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私营动物保护区。克鲁格国家公园是南非旅游的精华之一。
五大野生动物(Big Five)
狮子 克鲁格国家公园内业有1200只狮子,大部分栖息在公园中央,附近还聚集许多狮子喜爱的猎物--斑马,以及其他野兽。不同狮子群各自占有一定的活动范围。白天狮子喜欢躲在树阴下,主要在清晨和傍晚活动。
花豹 属于夜行动物,习惯于夜间狩猎。花豹行踪不定,通常出没于河边或崎岖的山区。人们时常将花豹与猎豹混淆,花豹与猎豹的区别在:前者体型较壮硕,头部较大,四爪伸缩自如。后者两颊有类似眼泪的斑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追捕猎物时,最高时速可达110公里。猎豹的前爪较像狗爪,它不属于五大野生动物。
大象 克鲁格国家公园内约有7500-8200只非洲象,平均重量达6000-7000公斤,是地球陆上体积最大的动物。大象每日需进食大量的草,树根,树皮和树叶,对环境的破坏较大。为了取食多汁的树根或树叶,时常把整棵树推倒。非洲象最喜爱的食物是Mopane树,此种树木主要分布在克鲁格的象河(Olifants River)以北。大象属母系制度的群居动物,每个象群家族由一只年长的母象领导,家族成员包括公象、母象和小象。
犀牛 由于犀牛角可以入药且价格昂贵,盗猎犀牛的情形相当严重,犀牛也因此而成为濒临绝种的动物之一。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颁布法令禁止买卖犀牛角,犀牛数量已明显增加。犀牛分为白犀牛和黑犀牛,实际上颜色并不能区分犀牛。它们的主要特点分别为:白犀牛的嘴唇较宽平,成四方形,以短草为主食;黑犀牛的嘴型较尖长,以树木的枝叶为主食,一般来说,黑犀牛体型较小,脾气较暴躁。
非洲水牛 非洲水牛牛角宽阔而沉重,从外表看上去好似人类蓄养的水牛,但要凶猛得多。水牛群通常由100头以上的水牛所组成,有时甚至多达500头。非洲水牛主要以杂草为食,公牛有时会离群单独行动,极具攻击性。即使是非洲狮也不会轻易去招惹水牛。
1998年南非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庆祝克鲁格国家公园成立一百周年。为了使动物更能够毫无阻碍的自由迁移,南非政府正考虑推动一项“和平公园计划”,依照计划将克鲁格的东方边界扩展到邻国莫桑比克,北边延长到津巴布韦的玛那瑞胡国家公园。如此一来,整个公园的面积将达95,712平方公里,成为世上最大的动物保护区之一。从此,倍受争议、耗费庞大的动物筛选和人工迁移的问题,可望一劳永逸的解决。
一、简介
克鲁格国家公园是南非最大的野生动物园。位于德兰士瓦省东北部,勒邦博山脉以西地区。毗邻津巴布韦、莫桑比克二国边境。1893年辟为公园,原名为萨比野生动物保护区,后经扩大,于1926年改今名。克鲁格为荷兰人后裔,19世纪后期曾在境内建立南非共和国,多次率军与英军相战。此公园为他所建,故名。公园长约320千米,宽64千米,占地约2万平方千米。园内一部分为多岩石的开阔草原,一部分为森林和灌木丛,北部还有众多温泉。6条河流虽穿过公园,但仍有干旱感觉。园中一望无际的旷野上,分布着众多的大象、狮子、犀牛、羚羊、长颈鹿、野水牛、斑马、鳄鱼、河马、豹、猎豹、牛羚、黑斑羚、鸟类等异兽珍禽。植物方面有非洲独特的、高大的猴面包树。每年6~9月的旱季是入园观览旅行的最好季节。年均游客25万以上。公园总部设在斯库库扎。
二、地理
克鲁格国家公园(Kruger National Park)位于姆普马兰加省(Mpumalanga)、北方省(Northern Province)和莫桑比克交界的地带,它是南非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克鲁格国家公园南北纵贯400公里,东西横跨70公里,面积大小相当于英国的威尔士,总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克鲁格(Kruger)背靠雄伟的山峰,面临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区内还零散分布着这个地方特有的森林和灌木。
三、历史
今天南非境内共有18座国家公园,克鲁格位居第一。在动物保育、生态旅游以及环境保护的相关技术与研究方面,克鲁格也居世界领导地位。克鲁格国家公园(Kruger National Park)创建于1898年,由当时布耳共和国最后一任总督保尔·克鲁格(Paul Kruger)所创立。保尔·克鲁格为了阻止当时日趋严重的偷猎现象,保护萨贝尔(Sable)河沿岸的野生动物,宣布将该地区划为动物保护区。随着保护区范围不断扩大,完美地保持了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克鲁格是世界上自然环境保持最好的、动物品种最多的野生动物保护区。
四、物种
在克鲁格国家公园内有品种繁多的野生动物,其种类和数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据最新资料统计,克鲁格国家公园内有147种哺乳类动物、114种爬行类动物、507种鸟、49种鱼和336种植物。其中羚羊数量超过14万只,在非洲名列第一。其它还有野牛2万头、斑马2万匹、非洲象7000头、非洲狮1200只、犀牛2500头。园内还有数量众多的花豹、长颈鹿、鳄鱼、河马、鸵鸟。在克鲁格国家公园西侧的平原地区,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私营动物保护区。克鲁格国家公园是南非旅游的精华之一。五大野生动物(Big Five)
狮子 克鲁格国家公园内业有1200只狮子,大部分栖息在公园中央,附近还聚集许多狮子喜爱的猎物--斑马,以及其他野兽。不同狮子群各自占有一定的活动范围。白天狮子喜欢躲在树阴下,主要在清晨和傍晚活动。
花豹 属于夜行动物,习惯于夜间狩猎。花豹行踪不定,通常出没于河边或崎岖的山区。人们时常将花豹与猎豹混淆,花豹与猎豹的区别在:前者体型较壮硕,头部较大,四爪伸缩自如。后者两颊有类似眼泪的斑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追捕猎物时,最高时速可达110公里。猎豹的前爪较像狗爪,它不属于五大野生动物。
大象 克鲁格国家公园内约有7500-8200只非洲象,平均重量达6000-7000公斤,是地球陆上体积最大的动物。大象每日需进食大量的草,树根,树皮和树叶,对环境的破坏较大。为了取食多汁的树根或树叶,时常把整棵树推倒。非洲象最喜爱的食物是Mopane树,此种树木主要分布在克鲁格的象河(Olifants River)以北。大象属母系制度的群居动物,每个象群家族由一只年长的母象领导,家族成员包括公象、母象和小象。
犀牛 由于犀牛角可以入药且价格昂贵,盗猎犀牛的情形相当严重,犀牛也因此而成为濒临绝种的动物之一。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颁布法令禁止买卖犀牛角,犀牛数量已明显增加。犀牛分为白犀牛和黑犀牛,实际上颜色并不能区分犀牛。它们的主要特点分别为:白犀牛的嘴唇较宽平,成四方形,以短草为主食;黑犀牛的嘴型较尖长,以树木的枝叶为主食,一般来说,黑犀牛体型较小,脾气较暴躁。
非洲水牛 非洲水牛牛角宽阔而沉重,从外表看上去好似人类蓄养的水牛,但要凶猛得多。水牛群通常由100头以上的水牛所组成,有时甚至多达500头。非洲水牛主要以杂草为食,公牛有时会离群单独行动,极具攻击性。即使是非洲狮也不会轻易去招惹水牛。
五、迁移
1998年南非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庆祝克鲁格国家公园成立一百周年。为了使动物更能够毫无阻碍的自由迁移,南非政府正考虑推动一项“和平公园计划”,依照计划将克鲁格的东方边界扩展到邻国莫桑比克,北边延长到津巴布韦的玛那瑞胡国家公园。如此一来,整个公园的面积将达95,712平方公里,成为世上最大的动物保护区之一。从此,倍受争议、耗费庞大的动物筛选和人工迁移的问题,可望一劳永逸的解决。上一篇:黑龙江五大连池国家地质公园[ 03-25 ]
下一篇: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 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