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金山公园
把金山都拔高了。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远眺。每层四面有门,走廊相连,面面有景,风光各异。游人登临塔顶。凭栏远眺:东望长江中的焦山和形势险固的北固山,南望城市风光行重重叠叠的山峦峻峰,西望波光粼粼的鱼池和浩浩荡荡的大江激流,北望烟波缥缈的古镇瓜州和古城扬州,令人大开眼界,心旷神怡。有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金山》诗为证:
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
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慈寿塔外花墙上,刻有“天地同庚”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清代光绪年间湖南一位八岁儿童李远安所写。传说,当时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为了贺寿,两江总督刘坤一特地进京朝见慈禧,献媚道:“老佛爷六十大寿,卑官没有什么厚礼,只是在江南镇江金山造了一座宝塔,取名慈寿塔,祝您长寿万岁。”慈禧心想,这宝塔标上她的名字,兀立在江南名山之巅,实在非同一般寿礼,不由渐露喜色。便问刘坤一:“你祝我长寿,看我能活多大?”刘一听却张口结舌,一时无言以对。心想无论说多说少,都会招来杀头之罪。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群臣百官之中,有一小孩从身后很敏捷地递给他一张小纸条,他一看如获至宝,迅速呈上,慈禧一看原来是“天地同庚”四个大字,便喜笑颜开,大大奖赏了刘坤一。后来这四字便被刻于慈寿塔下。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横额“古法海洞。”在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法海是一个阻挠破坏青年男女美满婚姻的恶僧,可历史上他却是位有德行的高僧。法海姓裴,人称裴陀头,河东闻喜人。他父亲裴休是唐朝宣宗皇帝的宰相,感到“伴君如伴虎”,一旦得罪了皇帝是没有好下场的。他十分信仰佛教,认为富贵荣华不如出家好,因而决心送子出家为僧。裴陀头出家到江西庐山,取名法海,他在庐山学道参禅,一心修炼。后来到镇江金山,那时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他就找到山上西北角的这个岩洞,住在洞里参禅打坐,白蟒就避走了。法海来金山后,最大愿望是要修复金山寺,他曾燃指一节,以表决心。一天也僧众披荆斩棘,到江边挖土,偶然挖出黄金若干镒(一镒为二十两),就报告润州刺史李奇,李奇又上报宣宗皇帝,宣宗命他把黄金给法海作修复庙宇之用,并赐名为金山和金山寺。
相传法海死后,他的徒子法孙把他的肉体装金供在洞中,以便瞻仰。后来肉身坏了,又塑了一个石像,留作纪念。宋朝张商英来此游览,做了一首裴公洞的诗:“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寺僧将这首诗做成楹联,挂在洞门两边。
金山最高处,有一石柱凉亭,名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览亭和吞海亭。亭中石碑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亲来到处于大江之中的金山寺游览时留下的古迹。康熙登高远眺,大江东去,水天相衔,诚雄观也。遂历奋笔手书“江天一览”四个大字。亭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同治十年(1871)复建,两江总督曾国藩将康熙所写的“江天一览”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亭内。这里是领略金山风姿,俯瞰镇江全城美景的最佳观赏点之一。
据传康熙在执笔就书时,“江天一”前三个字一气呵成,而第四个字“览”字笔画多,一时竟想不起来。却又不肯“不耻下问”,只是嘴中念着“江天一览”四字,无从落笔。周围大臣侍从一见此情,知道皇上遇一难题,但又不敢直截了当上前提示,虽则一字好提,却怕招来欺君杀头之罪。正在为难之际,有一大臣计上心来,下跪在皇帝面前说了一声“臣今见驾”。康熙一听“臣今见”,恍然大悟,随笔写出览字。因为“览”的繁体字正是“臣、今、见”三个单字组成,这位大臣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皇帝。由于康熙愣了许久才勉强写了“览”字,所以这一字显得特别细小,云云。
妙高台又名晒经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刘编《金山志》载:“妙高台在伽蓝殿后,宋元佑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上有阁,一称晒经台。”几经兴废,明代僧适中,清代薛书常相继重建。1948年与金山寺大殿、藏经楼等同毁于火,如今仅存台址。当年妙高台,还是赏月佳处,并且流传着名士苏东坡曾在此赏月的轶事。
此外,据传“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公元1130年南宋名将韩世忠用四千水兵将几万入侵的金兵围困在金山附近,梁夫人登上妙高台亲擂战鼓,鼓气助阵,大破金兀术部众。这个历史故事被搬上戏剧舞台,英风千载,流芳百世。
七峰亭在山西侧金鳌岭上。古代因有七座小山突起,名七峰岭。后削山建阁,故以七峰阁而名。
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抗金名将岳飞在北方指挥抗金战争,正在乘胜前进之时,奸臣秦桧要挟高宗连续发了十二道金牌,召他回都城临安(今杭州)。岳飞路过镇江时,拜访金山道月禅师,告诉道月和尚:“昨夜梦见两犬抱头而言,未知此行吉凶如何?”道月答道:“二犬对言,是一狱字,此去恐怕有牢狱之灾,必须谨慎。”岳飞致谢登舟,临行时道月赠诗曰:“风波亭下浪滔滔,千万留心把舵牢!谨备同舟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波涛。”岳飞到杭州,果遭秦桧陷害于风波亭下,他在临死前说了一句“悔不听道月之言”。这句话传到秦桧耳中,秦桧大怒,就命何立往镇江金山拘捕道月。何立到金山,道月正在堂上说法。只见道月整衣拈香,合掌说偈:“吾年四十九,是非终日有,不为自身,只因多开口。何立自南来,我向西方走,不是佛力大,几乎落人手。”说罢,坐在法座上怡然逝去。何立只得将情况回禀秦桧,并说金山有七峰,风水好,因而每代能出高僧。秦桧盛怒之下,立即命人到金山削平七峰。后人为了纪念岳飞和金山寺道月长老,便兴建了七峰阁,可惜毁于太平天国时战火,后改修为七峰亭。
白龙洞在金山西北山脚下玉带桥旁。相传唐朝武则天的侄孙灵坦来到金山,在这洞里打坐参禅,白蟒就避走了,毒气也没有了。白龙就是指这条白蟒。
现在洞内塑有白娘娘、小青青两座白石像,各高一米许。据民间传说,此洞与《白蛇传》“水漫金山寺”密切相关。白娘子、小青青呼东海之水,跟金山寺高僧法海相争,救自己的丈夫许仙。许仙被关在寺内,闻外面战鼓震响,看到女娘子带身孕力战,心急如焚。看守庙门的小僧十分同情,放许仙从白龙洞跑到杭州与妻子在西湖断桥相会。
这个洞有一条石缝,一人可进去达数丈深,再往前进洞即变小,人不能进去,恐怕只能白蛇可进了,不然为何称白龙洞呢?
朝阳洞又名日照岩、观音洞。在金山东北山腰间,洞上是一片悬崖,上有“日照岩”三个字。当金山还在江心的时候,每当旭日东升,从朝阳洞向南一带石壁上,金碧辉煌,水天皆赤,可称奇景。所以朝阳原是观日出的最佳之处。至今留在岩上的“朝阳洞”三个石刻大字,是明代滕谧所书。
古仙人洞位于金北侧金鳌岭下,深六点六米,依山洞筑有半亭一座。这里道教遗存。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在这里面而窥视江面,故名“仙人洞”。明代程敏政诗云:
鬼斧穿山骨,明明透一窗。
仙人时举步,竖立一窥江。
金山白龙洞前有座玉带桥,传说是苏东城与金山方丈佛印打赌输了玉带,佛印如获至宝,经常给人看,看的人多了,又恐弄坏,于是就命人仿照玉带的式样建造了一座桥。谁要再看玉带,去看桥就行了。玉带桥长十六米,桥下绿波荡漾,清澈见底,令人心爽神怡。
在慈寿塔下的屋内陈列着金山寺的一批珍贵历史文物,其中苏东坡的玉带、周鼎、金山图、铜鼓为金山四宝。
玉带:宋神宗年间,大学士苏东城与金山和尚佛印交往甚密,称为“忘形交”。有一次两人以禅语对句,用东坡玉带作赌,东城一时迟钝而输,玉带便成寺院镇山之门宝。
苏东城的玉带
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
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慈寿塔外花墙上,刻有“天地同庚”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清代光绪年间湖南一位八岁儿童李远安所写。传说,当时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为了贺寿,两江总督刘坤一特地进京朝见慈禧,献媚道:“老佛爷六十大寿,卑官没有什么厚礼,只是在江南镇江金山造了一座宝塔,取名慈寿塔,祝您长寿万岁。”慈禧心想,这宝塔标上她的名字,兀立在江南名山之巅,实在非同一般寿礼,不由渐露喜色。便问刘坤一:“你祝我长寿,看我能活多大?”刘一听却张口结舌,一时无言以对。心想无论说多说少,都会招来杀头之罪。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群臣百官之中,有一小孩从身后很敏捷地递给他一张小纸条,他一看如获至宝,迅速呈上,慈禧一看原来是“天地同庚”四个大字,便喜笑颜开,大大奖赏了刘坤一。后来这四字便被刻于慈寿塔下。
古法海洞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横额“古法海洞。”在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法海是一个阻挠破坏青年男女美满婚姻的恶僧,可历史上他却是位有德行的高僧。法海姓裴,人称裴陀头,河东闻喜人。他父亲裴休是唐朝宣宗皇帝的宰相,感到“伴君如伴虎”,一旦得罪了皇帝是没有好下场的。他十分信仰佛教,认为富贵荣华不如出家好,因而决心送子出家为僧。裴陀头出家到江西庐山,取名法海,他在庐山学道参禅,一心修炼。后来到镇江金山,那时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他就找到山上西北角的这个岩洞,住在洞里参禅打坐,白蟒就避走了。法海来金山后,最大愿望是要修复金山寺,他曾燃指一节,以表决心。一天也僧众披荆斩棘,到江边挖土,偶然挖出黄金若干镒(一镒为二十两),就报告润州刺史李奇,李奇又上报宣宗皇帝,宣宗命他把黄金给法海作修复庙宇之用,并赐名为金山和金山寺。
相传法海死后,他的徒子法孙把他的肉体装金供在洞中,以便瞻仰。后来肉身坏了,又塑了一个石像,留作纪念。宋朝张商英来此游览,做了一首裴公洞的诗:“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寺僧将这首诗做成楹联,挂在洞门两边。
留云亭
金山最高处,有一石柱凉亭,名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览亭和吞海亭。亭中石碑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亲来到处于大江之中的金山寺游览时留下的古迹。康熙登高远眺,大江东去,水天相衔,诚雄观也。遂历奋笔手书“江天一览”四个大字。亭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同治十年(1871)复建,两江总督曾国藩将康熙所写的“江天一览”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亭内。这里是领略金山风姿,俯瞰镇江全城美景的最佳观赏点之一。
据传康熙在执笔就书时,“江天一”前三个字一气呵成,而第四个字“览”字笔画多,一时竟想不起来。却又不肯“不耻下问”,只是嘴中念着“江天一览”四字,无从落笔。周围大臣侍从一见此情,知道皇上遇一难题,但又不敢直截了当上前提示,虽则一字好提,却怕招来欺君杀头之罪。正在为难之际,有一大臣计上心来,下跪在皇帝面前说了一声“臣今见驾”。康熙一听“臣今见”,恍然大悟,随笔写出览字。因为“览”的繁体字正是“臣、今、见”三个单字组成,这位大臣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皇帝。由于康熙愣了许久才勉强写了“览”字,所以这一字显得特别细小,云云。
妙高台
妙高台又名晒经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刘编《金山志》载:“妙高台在伽蓝殿后,宋元佑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上有阁,一称晒经台。”几经兴废,明代僧适中,清代薛书常相继重建。1948年与金山寺大殿、藏经楼等同毁于火,如今仅存台址。当年妙高台,还是赏月佳处,并且流传着名士苏东坡曾在此赏月的轶事。
此外,据传“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公元1130年南宋名将韩世忠用四千水兵将几万入侵的金兵围困在金山附近,梁夫人登上妙高台亲擂战鼓,鼓气助阵,大破金兀术部众。这个历史故事被搬上戏剧舞台,英风千载,流芳百世。
七峰亭
七峰亭在山西侧金鳌岭上。古代因有七座小山突起,名七峰岭。后削山建阁,故以七峰阁而名。
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抗金名将岳飞在北方指挥抗金战争,正在乘胜前进之时,奸臣秦桧要挟高宗连续发了十二道金牌,召他回都城临安(今杭州)。岳飞路过镇江时,拜访金山道月禅师,告诉道月和尚:“昨夜梦见两犬抱头而言,未知此行吉凶如何?”道月答道:“二犬对言,是一狱字,此去恐怕有牢狱之灾,必须谨慎。”岳飞致谢登舟,临行时道月赠诗曰:“风波亭下浪滔滔,千万留心把舵牢!谨备同舟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波涛。”岳飞到杭州,果遭秦桧陷害于风波亭下,他在临死前说了一句“悔不听道月之言”。这句话传到秦桧耳中,秦桧大怒,就命何立往镇江金山拘捕道月。何立到金山,道月正在堂上说法。只见道月整衣拈香,合掌说偈:“吾年四十九,是非终日有,不为自身,只因多开口。何立自南来,我向西方走,不是佛力大,几乎落人手。”说罢,坐在法座上怡然逝去。何立只得将情况回禀秦桧,并说金山有七峰,风水好,因而每代能出高僧。秦桧盛怒之下,立即命人到金山削平七峰。后人为了纪念岳飞和金山寺道月长老,便兴建了七峰阁,可惜毁于太平天国时战火,后改修为七峰亭。
白龙洞
白龙洞在金山西北山脚下玉带桥旁。相传唐朝武则天的侄孙灵坦来到金山,在这洞里打坐参禅,白蟒就避走了,毒气也没有了。白龙就是指这条白蟒。
现在洞内塑有白娘娘、小青青两座白石像,各高一米许。据民间传说,此洞与《白蛇传》“水漫金山寺”密切相关。白娘子、小青青呼东海之水,跟金山寺高僧法海相争,救自己的丈夫许仙。许仙被关在寺内,闻外面战鼓震响,看到女娘子带身孕力战,心急如焚。看守庙门的小僧十分同情,放许仙从白龙洞跑到杭州与妻子在西湖断桥相会。
这个洞有一条石缝,一人可进去达数丈深,再往前进洞即变小,人不能进去,恐怕只能白蛇可进了,不然为何称白龙洞呢?
朝阳洞
朝阳洞又名日照岩、观音洞。在金山东北山腰间,洞上是一片悬崖,上有“日照岩”三个字。当金山还在江心的时候,每当旭日东升,从朝阳洞向南一带石壁上,金碧辉煌,水天皆赤,可称奇景。所以朝阳原是观日出的最佳之处。至今留在岩上的“朝阳洞”三个石刻大字,是明代滕谧所书。
古仙人洞
古仙人洞位于金北侧金鳌岭下,深六点六米,依山洞筑有半亭一座。这里道教遗存。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在这里面而窥视江面,故名“仙人洞”。明代程敏政诗云:
鬼斧穿山骨,明明透一窗。
仙人时举步,竖立一窥江。
玉带桥
金山白龙洞前有座玉带桥,传说是苏东城与金山方丈佛印打赌输了玉带,佛印如获至宝,经常给人看,看的人多了,又恐弄坏,于是就命人仿照玉带的式样建造了一座桥。谁要再看玉带,去看桥就行了。玉带桥长十六米,桥下绿波荡漾,清澈见底,令人心爽神怡。
金山四宝
在慈寿塔下的屋内陈列着金山寺的一批珍贵历史文物,其中苏东坡的玉带、周鼎、金山图、铜鼓为金山四宝。
玉带:宋神宗年间,大学士苏东城与金山和尚佛印交往甚密,称为“忘形交”。有一次两人以禅语对句,用东坡玉带作赌,东城一时迟钝而输,玉带便成寺院镇山之门宝。
苏东城的玉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