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
存放在台中市糖厂仓库。
1950年4月,台中郊外雾峰乡吉峰村仓库落成,运台文物随即迁入新库存贮。
1951年6月,成立两院存台文物清点委员会,延聘学者、专家为委员,进行重编箱号、抽查箱内文物,直到1954年才完成。这次清点也编制了《点查清册》,成为存台两院文物的原始清册。
1954年,“国立中央图书馆”在台北复馆,联管处改组,并开始出版重要资料。
1956年,“北沟文物陈列室”正式开放(后毁于九二一地震)。
1957年,在亚洲协会赞助下,在库房之外又建一小型陈列室,公开展览所藏文物。
1965年,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现址落成新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岁诞辰,命名为中山博物院。台湾当局“行政院”公布了《国立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规程》,规定设置“国立故宫博物院”,改直属于“行政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由故宫博物院保管使用,将来国家统一后,迁台文物仍交回原博物院。“中央博物院”归并故宫博物院后,故宫博物院全部文物由台中运至台北中山博物院,以此作为院址,1965年11月12日正式开幕。至此,运台文物才得到一个适当的保存环境。运台文物主要为书画、铜器、瓷器、玉器、漆器、珐琅、雕刻、文具、图书、文献及其他工艺品,初为230863件,“中央博物院”并入后,增至242592件。连同整理后的档案30余万件及受赠、收购1万余件,目前共有60万件。其中,后来运往台湾2,972箱,占原南迁文物箱件数的22%。
1969年,订定《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品征集办法》,在台湾展开增加藏品的行动。1967年-2008年8月期间,透过其它机关移交1,651件,受赠32,326件册,收购12,751件册,合计46,728件册。
1989年,“国立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聘请社会学者、专家四十余人组成委员小组,再次进行全院藏品文物的清点检验,至1991年5月完成。此次完成了藏品文物登录号签张贴,文物建卡照片摄照以及文物保存状况的了解。
2000年台湾地区政党轮替后,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杜正胜接任院长,以去政治化、推动本土、中华与国际兼具之多元文化观,回归艺术文化本质经营国立故宫博物院。在此政策指引下,馆藏方向朝扩大至东南亚、南太平洋文物的趋势,以呼应台湾原住民与南岛文化的传承关系。
2002年,台湾当局“行政院”通过改建案。
2006年,改建后故宫随建筑更新推出“Old is New”概念,以行销方式推广典藏。参考法国国际博物联合会影像授权办法,援用文资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制定影像授权收费规定。
2007年,台湾当局“行政院”提出修正故宫组织条例,将收藏“中国”文物改为“国内外文物”,被立法院否决。
2009年2月14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带团赴中国大陆访问北京故宫博物院,首度开启两岸故宫交流,而北京故宫也将在3月份访台。10月在台北故宫举办的“雍正大展”,将成为两岸故宫合作的试金石。
2009年3月1日,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率团抵达台北,他们此行将专程访问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也是对半个月前周功鑫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身份首访北京故宫的回访。
196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正馆开始兴建。
1966年,第一期新馆左右两翼扩建工程完竣。
1971年,第二期扩建工程从新馆两翼向前扩建完竣,陈列室面积达到8,777.41平方米。
1983年10月,成立“张大千先生纪念馆”。
1984年,第三期扩建工程故宫新建行政大楼启用。库房和展场建立恒温恒湿、防火防潮、防震防盗等措施保护,又仿乾隆养心殿西室书斋于正馆设“三希堂”。隔年,仿宋明庭园设“至善园”。
199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提出改建构想。隔年,第四期扩建工程图书文献大楼竣工使用,同年又増设“至德园”。
2000年,杜正胜接任院长,计划进行第五期正馆扩充整建,并推动故宫南部院区之规划设立。
2007年2月,正馆扩充整建工程完工,展览空间达到9,613.91平方米、非专业展览用之公共空间则增加至10,656.98平方米、行政空间增至8,852.69平方米。同年,检调侦办故宫博物院改建扩建工程弊案,故宫先后任院长、官员涉入其中,总共15人遭起诉。
台北故宫源于北京故宫。亲历者那志良先生所写的《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对故宫文物去台的惊险历程有详细记载。但为免于沦陷日本侵略者之手,被迫“流亡”南迁的国宝远不止于故宫。台北的历史博物馆和郑州的河南博物院都记载着这样一段历史: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长驱直入,为避免苦心收藏的文物受损,河南博物院精心挑选文物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张,图书1472套(册),分装68箱运往汉口,1938年又运至重庆。1948年底,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国民政府令故宫博物院挑选贵重文物以军舰转运台湾。原故宫博物院文物分3批运走2972箱。一起运台的还有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852箱及其他单位文物。1949年,国民党政府从河南博物院存放在重庆的68箱文物中精选38箱运往台湾,文物以陶器、铜器为主,包括1923年出土的河南郑公大墓中的珍贵器物。1950年4月,台中郊外雾峰乡吉峰村仓库落成,运台文物随即迁入新库存贮。
文物落脚台湾初期,秘藏不示外人,社会各界要求展示故宫文物,曾被保管委员会拒绝。1956年,早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建立第一座博物馆“文物美术馆”,收藏来自河南的38箱文物,加上日本归还掠夺的文物51箱,奠定了史博馆的“家底”。1957年,蒋介石巡视“文物美术馆”,并改馆名为“历史博物馆”。
作为1949年后台湾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曾经独享尊荣。蒋介石拨交为他祝寿的礼品270多件,社会各界踊跃捐赠各自的收藏,第一任馆长包遵彭称历史博物馆是社会爱护扶持的产物。同时,史博馆也居于文化艺术活动的引领地位,致力于台湾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艺术的普及活动,开办画廊,鼓励艺术创作;设置“历史研究室”,辅助学校历史考古课程和研究;1964年推动成立博物馆学会,至今仍然主持博物馆馆长论坛。1965年,在现址建成新馆。新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岁诞辰,命名为中山博物院。后中央博物院归并故宫博物院后,故宫博物院全部文物由台中运至台北中山博物院,以此作为院址,1965年11月12日正式开放。至此,运台文物才得到一个适当的保存环境。
进入20世纪80年代,台湾博物馆业迅速发展,各主题博物馆突出特色,吸引人们的视线。史博馆没有固步自封落后于时代,其品位和实力仍稳居前列。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当局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史博馆适时推出大陆探亲摄影展,轰动全岛。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又陆继推
1950年4月,台中郊外雾峰乡吉峰村仓库落成,运台文物随即迁入新库存贮。
1951年6月,成立两院存台文物清点委员会,延聘学者、专家为委员,进行重编箱号、抽查箱内文物,直到1954年才完成。这次清点也编制了《点查清册》,成为存台两院文物的原始清册。
1954年,“国立中央图书馆”在台北复馆,联管处改组,并开始出版重要资料。
1956年,“北沟文物陈列室”正式开放(后毁于九二一地震)。
1957年,在亚洲协会赞助下,在库房之外又建一小型陈列室,公开展览所藏文物。
台北建馆
1965年,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现址落成新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岁诞辰,命名为中山博物院。台湾当局“行政院”公布了《国立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规程》,规定设置“国立故宫博物院”,改直属于“行政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由故宫博物院保管使用,将来国家统一后,迁台文物仍交回原博物院。“中央博物院”归并故宫博物院后,故宫博物院全部文物由台中运至台北中山博物院,以此作为院址,1965年11月12日正式开幕。至此,运台文物才得到一个适当的保存环境。运台文物主要为书画、铜器、瓷器、玉器、漆器、珐琅、雕刻、文具、图书、文献及其他工艺品,初为230863件,“中央博物院”并入后,增至242592件。连同整理后的档案30余万件及受赠、收购1万余件,目前共有60万件。其中,后来运往台湾2,972箱,占原南迁文物箱件数的22%。
1969年,订定《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品征集办法》,在台湾展开增加藏品的行动。1967年-2008年8月期间,透过其它机关移交1,651件,受赠32,326件册,收购12,751件册,合计46,728件册。
1989年,“国立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聘请社会学者、专家四十余人组成委员小组,再次进行全院藏品文物的清点检验,至1991年5月完成。此次完成了藏品文物登录号签张贴,文物建卡照片摄照以及文物保存状况的了解。
2000年台湾地区政党轮替后,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杜正胜接任院长,以去政治化、推动本土、中华与国际兼具之多元文化观,回归艺术文化本质经营国立故宫博物院。在此政策指引下,馆藏方向朝扩大至东南亚、南太平洋文物的趋势,以呼应台湾原住民与南岛文化的传承关系。
2002年,台湾当局“行政院”通过改建案。
2006年,改建后故宫随建筑更新推出“Old is New”概念,以行销方式推广典藏。参考法国国际博物联合会影像授权办法,援用文资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制定影像授权收费规定。
2007年,台湾当局“行政院”提出修正故宫组织条例,将收藏“中国”文物改为“国内外文物”,被立法院否决。
2009年2月14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带团赴中国大陆访问北京故宫博物院,首度开启两岸故宫交流,而北京故宫也将在3月份访台。10月在台北故宫举办的“雍正大展”,将成为两岸故宫合作的试金石。
2009年3月1日,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率团抵达台北,他们此行将专程访问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也是对半个月前周功鑫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身份首访北京故宫的回访。
扩建
196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正馆开始兴建。
1966年,第一期新馆左右两翼扩建工程完竣。
1971年,第二期扩建工程从新馆两翼向前扩建完竣,陈列室面积达到8,777.41平方米。
1983年10月,成立“张大千先生纪念馆”。
1984年,第三期扩建工程故宫新建行政大楼启用。库房和展场建立恒温恒湿、防火防潮、防震防盗等措施保护,又仿乾隆养心殿西室书斋于正馆设“三希堂”。隔年,仿宋明庭园设“至善园”。
199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提出改建构想。隔年,第四期扩建工程图书文献大楼竣工使用,同年又増设“至德园”。
2000年,杜正胜接任院长,计划进行第五期正馆扩充整建,并推动故宫南部院区之规划设立。
2007年2月,正馆扩充整建工程完工,展览空间达到9,613.91平方米、非专业展览用之公共空间则增加至10,656.98平方米、行政空间增至8,852.69平方米。同年,检调侦办故宫博物院改建扩建工程弊案,故宫先后任院长、官员涉入其中,总共15人遭起诉。
【历史发展】
台北故宫源于北京故宫。亲历者那志良先生所写的《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对故宫文物去台的惊险历程有详细记载。但为免于沦陷日本侵略者之手,被迫“流亡”南迁的国宝远不止于故宫。台北的历史博物馆和郑州的河南博物院都记载着这样一段历史: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长驱直入,为避免苦心收藏的文物受损,河南博物院精心挑选文物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张,图书1472套(册),分装68箱运往汉口,1938年又运至重庆。1948年底,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国民政府令故宫博物院挑选贵重文物以军舰转运台湾。原故宫博物院文物分3批运走2972箱。一起运台的还有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852箱及其他单位文物。1949年,国民党政府从河南博物院存放在重庆的68箱文物中精选38箱运往台湾,文物以陶器、铜器为主,包括1923年出土的河南郑公大墓中的珍贵器物。1950年4月,台中郊外雾峰乡吉峰村仓库落成,运台文物随即迁入新库存贮。 文物落脚台湾初期,秘藏不示外人,社会各界要求展示故宫文物,曾被保管委员会拒绝。1956年,早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建立第一座博物馆“文物美术馆”,收藏来自河南的38箱文物,加上日本归还掠夺的文物51箱,奠定了史博馆的“家底”。1957年,蒋介石巡视“文物美术馆”,并改馆名为“历史博物馆”。
作为1949年后台湾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曾经独享尊荣。蒋介石拨交为他祝寿的礼品270多件,社会各界踊跃捐赠各自的收藏,第一任馆长包遵彭称历史博物馆是社会爱护扶持的产物。同时,史博馆也居于文化艺术活动的引领地位,致力于台湾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艺术的普及活动,开办画廊,鼓励艺术创作;设置“历史研究室”,辅助学校历史考古课程和研究;1964年推动成立博物馆学会,至今仍然主持博物馆馆长论坛。1965年,在现址建成新馆。新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岁诞辰,命名为中山博物院。后中央博物院归并故宫博物院后,故宫博物院全部文物由台中运至台北中山博物院,以此作为院址,1965年11月12日正式开放。至此,运台文物才得到一个适当的保存环境。
进入20世纪80年代,台湾博物馆业迅速发展,各主题博物馆突出特色,吸引人们的视线。史博馆没有固步自封落后于时代,其品位和实力仍稳居前列。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当局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史博馆适时推出大陆探亲摄影展,轰动全岛。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又陆继推